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72篇 |
免费 | 969篇 |
国内免费 | 59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1篇 |
儿科学 | 91篇 |
妇产科学 | 37篇 |
基础医学 | 588篇 |
口腔科学 | 148篇 |
临床医学 | 1027篇 |
内科学 | 638篇 |
皮肤病学 | 210篇 |
神经病学 | 266篇 |
特种医学 | 36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764篇 |
综合类 | 2179篇 |
现状与发展 | 6篇 |
预防医学 | 743篇 |
眼科学 | 188篇 |
药学 | 1126篇 |
21篇 | |
中国医学 | 1147篇 |
肿瘤学 | 4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8篇 |
2023年 | 143篇 |
2022年 | 288篇 |
2021年 | 346篇 |
2020年 | 298篇 |
2019年 | 200篇 |
2018年 | 205篇 |
2017年 | 232篇 |
2016年 | 188篇 |
2015年 | 397篇 |
2014年 | 429篇 |
2013年 | 588篇 |
2012年 | 760篇 |
2011年 | 788篇 |
2010年 | 673篇 |
2009年 | 585篇 |
2008年 | 721篇 |
2007年 | 696篇 |
2006年 | 576篇 |
2005年 | 476篇 |
2004年 | 324篇 |
2003年 | 297篇 |
2002年 | 193篇 |
2001年 | 178篇 |
2000年 | 127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3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对单侧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眼震图平稳跟踪实验(SPT)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法国Synapsys视频眼震图仪对185例单侧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实验组)和51例正常人(对照组)行SPT和自发性眼震(SN)检测,以SPT水平眼跟踪波的增益值及SN为评定参数,对SPT眼动波形及增益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分析SPT眼动增益与SN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SPT呈现为Ⅰ、Ⅱ、Ⅲ型波,分别为105例(56.8%)、72例(38.9%)、8例(4.3%),存在SN者58例(31.4%),无Ⅳ型波。对照组仅呈现Ⅰ、Ⅱ型波,分别为38例(74.5%)、13例(25.5%),无Ⅲ、Ⅳ型波及SN。量化分析:对照组、实验组总体及定性划分后各型波的强、弱侧增益之间进行t检验,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Ⅰ、Ⅱ型波的弱侧增益值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侧增益值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总体及定性划分后Ⅰ、Ⅱ波的左右侧增益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强弱侧增益值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总体和定性划分后的Ⅰ、Ⅱ、Ⅲ型波的强、弱侧增益值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62.
目的评价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术后波前像差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接受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的患者97人采用随机表分为两组,Zyoptix组49人(98眼)采用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Planoscan组48人(96眼)采用传统LASIK治疗,采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屈光度和波前像差数据,比较两种手术对术后眼波前像差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的球镜度、柱镜度、瞳孔直径6mm区的总体波前像差均方根值(RMS)、高阶像差RMS、三阶彗差三叶草像差和四阶球差R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观察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两组间比较柱镜度,瞳孔直径6mm的总体波前像差、总体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和四阶球差的RMS,Zyoptix组均小于Planosc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球镜度、瞳孔直径6mm去四阶球差总体高阶像差和三阶彗差RM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术后降低波前像差效果要优于传统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63.
目的回顾性分析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在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收集70例颅底疾病患者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行颅底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垂体腺瘤40例,鞍结节脑膜瘤11例,嗅沟脑膜瘤、脊索瘤、脑脊液鼻漏修补及视神经管减压各3例,颅咽管瘤、齿状突畸形各2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表皮样囊肿及鼻咽癌各1例。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切除肿瘤62例,完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其中3例脑脊液鼻漏修补完全治愈,3例视神经管减压后视力好转,2例齿状突切除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能充分暴露鞍区等颅底结构,有效避免因空间狭窄所引起的操作不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4.
Wenjia Guo Hailong Tian Xiaogang Dong Jinping Bai Xinling Y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athology》2015,8(7):7762-7773
Aims: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small-interfering RNA (siRNA) treatment with bis-chloroethylnitrosourea (BCNU)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glioma cells. Metho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s, glioma U251 cell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blank group, Lipofectamine group, siRNA-Gli1 group, BCNU group and combin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s, the morphology of U251 cells was visualized under the microscope. Afterwards, semi-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Western blotting were used to determine Gli1, Bcl-2, Bax and cyclin D1 mRNA levels and protein expression, respectively. MTT assay was used detect the proliferation of U251 cells, while flow cytometry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cell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 Results: The combination of siRNA-Gli1 and BCNU caused more severe damages to U251 cell shapes compared with siRNA-Gli1 or BCNU alone. The combination of BCNU and siRNA-Gli1 altered mRNA level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Bcl-2 and Bax, but not those of Gli1 and cyclin D1. The combination of siRNA-Gli1 and BCNU promoted U251 cell apoptosis. The combination of siRNA-Gli1 and BCNU enhanced the arrestment of U251 cells in G0/G1 phase. The combination of siRNA-Gli1 and BCNU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U251 cell proliferation. Conclusions: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siRNA-Gli1 and BCNU significantly inhibits the proliferation and promotes the apoptosis of glioma U251 cells, possibly by the up-regulation of Bax and the down-regulation of Bcl-2. The combination of siRNA-Gli1 and BCNU enhances the inhibition of cell cycles, but does not down-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cell cycle protein cyclin D1. 相似文献
65.
本文构建并表达了旋毛虫热休克蛋白70(Ts-Hsp70)与排泄分泌抗原Ts87的融合蛋白,并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和免疫学鉴定。本研究采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酶切位点将目的基因Ts-Hsp70与Ts87相连接,插入pET28-a (+)质粒,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纯化,获得的融合蛋白rTs-Hsp70-Ts87用Western blot的方法鉴定。经PCR、酶切鉴定、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为2721 bp,构建的重组质粒与预期相符。经IPTG诱导表达,通过镍离子柱层析纯化复性后得到可溶的融合蛋白rTs-Hsp70-Ts87,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0 kDa;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蛋白可被抗His标签单抗、 rTs-Hsp70免疫血清、 rTs87免疫血清识别。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并表达了融合蛋白rTs-Hsp70-Ts87,为进一步研究rTs-Hsp70-Ts87的免疫保护性,开发新的有效抗旋毛虫病的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6.
毕薇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5,(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良性气道狭窄患者行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普通病房行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治疗良性气道狭窄患者共94例,将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的住院患者47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患者4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干预20 d后对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HAMD评分、气道直径、气促评分及心理抑郁状态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感染为23.4%,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气道直径(6.12±1.27)、气促评分(0.59±0.71)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较对照组患者HAMD评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综合护理模式能有力促进行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治疗良性气道狭窄患者的治疗,改善患者抑郁心理。 相似文献
67.
<正>随机对照试验(RCT)因其消除偏倚、平衡混杂因素、提高统计学检验的有效性等优点,被公认为是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金标准[1],逐渐推广到临床以外的社会和心理学研究领域。社会和心理学干预(SPI)旨在改善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结局,相比临床干预类型复杂多样,并且干预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局指标也涉及多个层次(如个人、家庭和社区等)[2]。目前,对于SPI的RCT报告仍然采用RCT报告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分析中国部分甲肝病毒流行株结构蛋白VP3-VP1区基因特点.方法 收集42份甲肝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经核酸提取、逆转录及巢氏PCR,测得结构-非结构蛋白VP3-VP1-2A区序列,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并分析其基因特点.结果 42株HAV病毒株在VP1-2A连接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9.1%~100%和97.3%~100%;在全长结构蛋白VP3-VP1区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7.6%~100%和98.8%~100%.VP1-2A连接处序列相同的病毒株在全长结构蛋白VP3-VP1区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4%~100%,0~2个氨基酸位点不同.本实验所得序列在中和抗原位点处氨基酸序列均未变异.结论 42株病毒株均属于I型,40株是IA亚型,2株IB亚型.本实验所用HAV流行株在结构蛋白VP3-VP1区的核苷酸存在差异但是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且没有中和抗原位点处的变异.VP1-2A结合处核苷酸序列相同的分离株在全长结构蛋白VP3-VP1区核苷酸序列相同或相近,氨基酸序列保守. 相似文献
69.
<正>随着我国早产儿救治水平的技术不断提高,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较前明显提高,但长期抗生素的应用,各种有创诊疗的手段介入,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比例逐渐提高[1],因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不典型,误诊将会导致患儿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增加,为进一步讨论真菌性败血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孤束核联合亚核前部(acNTS)损伤在慢性束缚应激(CRS)所致的胰岛素抵抗性高血糖症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CRS大鼠模型(n=20;7 d束缚+3 d自由活动,共40 d),检测葡萄糖代谢相关指标。 结果 CRS导致约1/3的个体(n=7)持续性的中度胰岛素抵抗性高血糖(空腹血糖不超过11 mmol/L)。CRS高血糖鼠acNTS可观察到神经元染色浓缩,Caspase-3表达和TUNEL阳性染色,提示出现神经元凋亡样改变。机械损伤acNTS(n=6),空腹血糖水平逐渐升高,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性高血糖, 且高胰岛素血症、胰岛平均体积增大和血清皮质酮水平不变等特点与CRS小鼠一致。 结论 CRS损伤了acNTS的葡萄糖敏感神经元,从而使血糖调节紊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