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67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了解放松训练和静坐两种干预方式对抗心算对抑郁症患者皮电和心率的影响,以及正常人、单纯抑郁症患者和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在皮电和心率上的差异。方法:选择2006—06/09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卫生科门诊及住院的单纯抑郁症和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各24例作为单纯抑郁症组和伴焦虑抑郁症组,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每组男女各12例,年龄17—50岁。选择同期院内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24人作为对照组,男女各12人,年龄19-47岁。所有对象对实验均知情同意。以心算为应激源,放松训练和静坐为干预手段,记录被试在基线期、干预期、应激期及恢复期的皮电和心率。结果:抑郁症患者48例及健康对照者24人全部进人结果分析。①在基线期,伴焦虑抑郁组心率明显高于单纯抑郁症组和对照组,皮电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1),单纯抑郁症组和对照组皮电和心率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②在干预期,被试的皮电升高,心率下降,放松训练的效果明显好于静坐,尤其对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效果最好,静坐会加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紧张状态。③在应激期,放松训练有效的对抗心算引起的皮电下降以及心率的升高,效果明显好于静坐组。④恢复期放松训练和静坐时的皮电、心率指标基本都恢复到静息状态。结论:①静息状态下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兴奋性高于单纯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②放松训练可以缓解交感神经的紧张程度,并能够较静坐更好的对抗应激引起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强。③静坐对单纯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有放松作用,但可引起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更多的紧张情绪。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升主动脉弹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于2005-08/2006-04选择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9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41例和冠心病组56例,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升主动脉扩张性D、僵硬度指数β、测量升主动脉前壁收缩期S波以及舒张期E波、A波的速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僵硬度指数β=In(收缩压/舒张压)/[(收缩期内径-舒张期内径)/舒张期内径]。动脉扩张性D=2(收缩期内径-舒张期内径)/[舒张期内径(收缩压-舒张压)]×10-3m2/N。结果:纳入患者9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冠心病组升主动脉扩张性D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5.02±9.99)×10-4,(34.75±20.80)×10-3m2/N,P=0.001];僵硬度指数β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8.20±21.06,15.23±25.32,P=0.001);升主动脉前壁S波和E波速度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08±0.01),(0.10±0.03)m/s;(0.05±0.01),(0.07±0.02)m/s,P=0.00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90±0.15),(0.66±0.09)mm;41.03%,5.88%,P=0.001]。②升主动脉前壁S波速度与扩张性呈正相关(r=0.43,P=0.003),与僵硬度指数呈负相关(r=-0.47,P=0.002)。升主动脉前壁E波速度与扩张性呈正相关(r=0.47,P=0.002),与僵硬度指数无相关性。升主动脉前壁A波速度与扩张性和僵硬度指数均无相关性。③升主动脉扩张性D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49,P=0.004),而僵硬度指数β与内膜-中层厚度则呈正相关(r=0.46,P=0.003)。S波速度与内膜-中层厚度无相关性(r=-0.26,P=0.15)。结论:冠心病患者升主动脉弹性降低即动脉扩张性降低、僵硬度指数升高、升主动脉前壁S波速度下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增高,将这些参数结合可作为冠心病很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3.
目的:通过动物埋植实验评估新型生物植入材料全氟丙氧基聚四氟乙烯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4-09/2006-04在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和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采用四氟乙烯、六氟丙烷等原料在反应瓮中以一定的温度和压力,用特定的催化剂合成全氟丙氧基聚四氟乙烯(Mr105~107),半透明状,质地与硅胶类似。用临床目前常用的隆鼻硅胶假体商品作为对照。②实验分组:取健康杂种豚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编号后将消毒后的全氟丙氧基聚四氟乙烯和硅胶模块分别置入左右后腿浅筋膜与肌肉层之间。植入全氟丙氧基聚四氟乙烯材料为新材料组,植入硅胶材料为硅胶组。为防止系统误差,编号为单数的豚鼠左后腿放置新材料,右后腿放硅胶;编号为双数的豚鼠左后腿放置硅胶,右后腿放新材料。完成手术后继续饲养豚鼠,1~10,11~20,21~30号豚鼠分别于术后15,30,60d麻醉后处死,取出埋植模块周围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评估:光镜下观察埋入材料周围组织、细胞的反应和变化,判断两种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差异。结果:所有豚鼠安全经受了手术,术后未出现感染,也未使用抗生素。25号豚鼠右腿出现排异反应,术后10d埋藏的硅胶排出,排出后切口自然愈合。所有豚鼠切口正常愈合。①植入后15d,两种材料周围均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伴有明显血管充血,材料周围无囊壁形成。②植入30d时,材料周围无明显囊壁形成,周围见大量中性粒细胞。硅胶组中发现周边组织明显渗血。③植入60d时,新材料组囊壁厚度明显薄于硅胶组[分别为(35.01±14.03),(66.63±17.96)μ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849,P<0.01)。结论:全氟丙氧基聚四氟乙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优于传统硅胶材料。  相似文献   
24.
目的:成为组织工程合适的三维支架材料,关键在于支架材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实验应用天然高分子材料丝纤维制备三维丝素蛋白支架材料,并探索其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6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和骨科实验室完成。①用全物理相过程制备三维疏松多孔的丝素蛋白支架材料,将鼠骨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上述载体材料体外复合培养。②观察指标:应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材料复合生长情况;复合培养1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了解材料有无致畸性;在培养第2,4,6,8天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诱导培养条件下在第2,4,6,8天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了解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①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材料为疏松多孔结构,孔隙大小较均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材料上良好地黏附、增殖和生长。②复合培养条件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周期未受材料的影响,未检测到有异倍体细胞。③MTT法检测显示细胞增殖未受材料的影响,诱导培养条件下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显示其未受到材料的影响结论:用全物理相过程可初步制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好孔隙率的三维疏松多孔的天然支架材料,其有望作为组织工程理想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5.
目的:为进一步分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建立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表面标志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中心完成。①实验方法:1岁龄家犬麻醉后,无菌条件下取犬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离心弃上层脂肪及上清,沉淀用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D/F12培养基制成单细胞悬液,按2×108L-1接种于培养瓶中,细胞长满80%时用胰酶消化传代。②实验评估:分别取第3,5,10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体外诱导分化方法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结果:①细胞形态观察:原代培养1d多数贴壁细胞呈圆形;3d时贴壁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大部分呈梭形、三角形;6d后细胞呈团簇状生长,形成集落;9~10d后细胞融合超过80%。传代后2~4h开始贴壁,经过较短的潜伏期后开始增殖,3d即可长满培养瓶底壁。②细胞增殖活性:培养的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强,无明显的生长滞缓期,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7天达到生长峰值,第8天后进入平台期。第3,5,10代细胞传代接种后的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平台期无明显差异,传10代后细胞无明显的衰老征象。③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的鉴定: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CD29,CD44均呈阳性表达。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向脂肪细胞诱导第6天胞质中出现透亮的小脂滴,油红染色呈阳性;向神经细胞预诱导24h后,细胞由梭形变为栅栏样,正式诱导0.5h后细胞呈双极或多极,3h后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向成骨细胞诱导第21天可见钙化结节。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稳定、增殖较快,存在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相关标志分子CD29及CD44,诱导后能向脂肪细胞、神经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6.
生物软组织可视为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织构复合水凝胶体系(TCHS)、以水凝胶复合元件(HCE)为基本的构件(CP),通过一定的组合、排列方式构筑一系列多层次结构的不同软组织。软组织中任何层次的结构单元既可视为织构复合水凝胶体系又可视为构件。任何层次的TCHS中,构件的结构及其组合排列方式决定着该层次单元的功能。以织构复合水凝胶体系的观点考察了真核细胞、角膜和骨骼肌的多层次结构。双层网络水凝胶、皮芯复合水凝胶纤维人工肌肉模型、时空匹配可降解细胞支架等研究成果初步地证明了提出织构复合水凝胶体系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7.
目的:目前临床上常用低温冷冻法来保存同种异体肌腱,但操作较复杂费时,并且所保存的肌腱活性较低而限制其应用。采用已筛选的玻璃化法冷冻保存鸡屈趾深肌腱,并将复温后的玻璃化肌腱进行体外检测,探索其作为肌腱移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3-11/2005-0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及分组:来亨鸡16只,雄性,体质量2.5kg左右,随机分为2组,玻璃化组为玻璃化肌腱,新鲜肌腱组为新鲜肌腱,每组8只。②实验过程:切取来亨鸡屈趾深肌腱,置入玻璃化液内快速投入液氮保存2周制备玻璃化肌腱。③实验评估:将2组肌腱在体外进行大体、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生物力学性能检测,并对两组肌腱进行细胞培养与鉴定。结果:①玻璃化组肌腱的大体、组织学及超微结构与新鲜肌腱组相似,其细胞及细胞外结构得以良好保存。②应用碱解法测定玻璃化肌腱内的羟脯氨酸含量为69.27mg/g,与新鲜肌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玻璃化组肌腱破裂强度为165.58MPa,弹性模量1.41GPa,与新鲜肌腱组的力学性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将玻璃化组肌腱进行细胞培养,细胞第8天自组织块长出,第21天后传代,培养3代后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其生物学特性与新鲜肌腱组相似。⑤将两组肌腱培养的细胞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经鉴定均为肌腱细胞。结论:玻璃化法保存的肌腱具有良好的细胞活性、细胞外结构及力学性能,其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无明显变异。  相似文献   
28.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对白血病HL60细胞株进行冻存和复苏,观察生物学特性改变,筛选最佳冻存复苏方案。方法:实验于2006-04/06在吉林医药学院临床检验实验室(国家三级标准)进行。①HL60细胞株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细胞研究所提供。将欲冷冻保存的HL60细胞调整到良好的生长状态(对数生长期),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离心收集后在含体积分数为0.1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二甲基亚砜,使其终浓度依次为50,100,150,200g/L。冻存15d后,每组取1支冻存管复苏并接种于细胞培养板,培养12h后用锥虫蓝拒染法计算细胞复苏率。②选择冻存条件和冻存细胞密度相同的两支冻存管,按不同方法进行HL60细胞复苏。37℃水浴传统复苏法:立即将冻存管置于37℃水浴中,待融化后800r/min离心5min,吸去上清液,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混匀后接种于细胞培养板,1mL/孔,9孔/组,置于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37℃继续培养。40℃溶解后再37℃恒温改良复苏法:将冻存细胞于40℃水浴中迅速溶解,转入37℃水浴箱,融化后离心、加培养基等操作同传统复苏法。复苏细胞培养12h后采用锥虫蓝染色计算细胞存活率。③用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制备HL60细胞悬液,按3×107L-1密度接种于细胞培养板中,1mL/孔,然后分别加入体积分数为0.05,0.1,0.12,0.15,0.2的灭活小牛血清,每种血清浓度设置8个试验孔,并分别于培养12,24,36,48,60,72,84,96h后计数每孔细胞数量,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①不同浓度二甲基亚砜冻存后HL60细胞复苏率的比较:二甲基亚砜200g/L组的细胞复苏率明显低于二甲基亚砜50,100,150g/L组[(64.6±2.8)%,(87.0±1.4)%,(86.4±2.1)%,(85.7±2.8)%;t=25.44,P<0.01],二甲基亚砜50,100,150g/L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2~1.44,P>0.05)。②不同复苏方法HL60细胞存活率的比较:与37℃水浴传统复苏法比较,40℃溶解后再37℃恒温改良复苏法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69.5±1.5)%,(87.4±1.8)%,t=23.24,P<0.01]。③RPMI-1640培养基不同血清含量对HL60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在体积分数为0.05的血清含量培养基中,HL60细胞基本不生长,且有逐渐死亡的趋势;在体积分数为0.1的血清含量培养基中,HL60细胞生长趋势明显,但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在体积分数为0.12,0.15,0.2的血清含量培养基中,HL60细胞生长迅速,3种血清浓度间细胞生长趋势无明显差异。结论:以50g/L二甲基亚砜作为HL60细胞冻存保护剂、联合40℃溶解后再37℃恒温改良复苏法可使细胞保持最佳生物学特性,体积分数为0.12的血清含量为HL60细胞常规培养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29.
口服糖皮质激素大鼠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口服糖皮质激素大鼠皮肤形态学改变,为建立新的皮肤衰老动物模型提供形态学上的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2在广东医学院药理教研室组织药理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对象:20只SD雄性SPF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糖皮质激素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②实验方法:糖皮质激素组每天口服灌胃糖皮质激素3.5mg/(kg·d),空白对照组每天口服灌胃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喂养100d后麻醉下处死大鼠,取背部正中1cm×1cm大小皮肤组织检测相关指标。③实验评估: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VanGieson染色法、Weigert-间苯二酚-碱性品红染色法观察皮肤组织形态改变,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表皮厚度和弹力纤维总面积。结果:纳入结果分析16只,其中空白对照组8只,糖皮质激素组8只。糖皮质激素组大鼠皮肤表皮变薄,弹力纤维面积减少,胶原纤维多断裂,排列疏松,糖皮质激素组大鼠表皮厚度(33.8±3.1)μm,弹力纤维总面积(3557.9±373.1)μm2,均小于对照组大鼠表皮厚度(63.7±7.4)μm,弹力纤维总面积(5049.0±497.5)μm2。结论:糖皮质激素3.5mg/(kg·d)口服灌胃100d可导致大鼠皮肤衰老样改变,与人类皮肤衰老有相似形态学表现。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在全层软骨缺损深部制造“微骨折”对兔软骨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10在同济医学院矫形外科实验室完成。实验用自制“微骨折”骨刀由管形不锈钢制作而成,分微骨刀内芯和外置套筒两部分。微骨刀近端配有可拆卸的螺帽,其远端为4枚锋利的钢钉,孔距为4mm,其连线呈正方形,孔隙深4mm,可深达松质骨内。取20只大白兔随机分2组,每组10只。用尖刀片在兔股骨内髁处切除6mm×6mm软骨组织造成全层关节软骨缺损,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实验组在缺损局部应用特制骨刀造成“微骨折”,对照组缺损局部不予特殊处理。分别在4周和8周每组各处死5只实验兔,作大体观察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①两组兔缺损修复处大体观察:在缺损处对照组只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生长,仅边缘有少量软骨组织生长,实验组在4周时大部分为软骨组织生长,而8周已全部被软骨组织修复。②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组在4周时修复组织以纤维软骨为主,还有大量幼稚的透明软细胞,排列较紊乱,内混有一些纤维组织,与正常的关节软骨组织有一定的差异。而对照组修复组织均为红染的肉芽组织和纤维瘢痕组织,8周时,仅为瘢痕组织。③关节活动度的变化:术后各组动物关节活动度良好。结论:采用特制骨刀在全层软骨缺损的情况下合并“微骨折”,能使全层缺损的软骨组织得以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