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3篇
内科学   27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居民点蚊类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方法2007年9—11月用CDC诱蚊灯对澜沧江5个县9个调查点的居民区进行夜间成蚊的调查取样,对所获蚊虫进行分类计数,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捕获蚊虫4682只,分属6属28种(亚种)。结果分析发现,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居民点蚊类的物种多样性与纬度梯度呈负相关(r=-0.3219),与海拔梯度显示负相关(r=-0.4238)。结论三带喙库蚊是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居民点蚊类的优势种,中华按蚊、环带库蚊、骚扰阿蚊、致倦库蚊、美彩按蚊和棕头库蚊是该区域的常见种。蚊虫多样性与调查点所处的纬度梯度和海拔梯度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2.
目的 了解红河流域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的情况。方法 在野外采用日夹方法捕获鼠类动物, 所捕鼠送到实验室鉴定种类,解剖后取其病变肝脏压片用显微镜观察肝毛细线虫虫卵形态结构。结果 红河流域共捕获鼠类4目5科12属19种377只,捕获率(总密度)为15.26%。其中,元阳县、金平县和河口县捕获率分别为16.79%、9.37%、7.12%,黄胸鼠,短尾鼩和斯氏家鼠为优势种。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率为10.34%,河口、金平和元阳县感染率分别为22.83%、12.75%、2.73%,各县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胸鼠、斯氏家鼠、板齿鼠、白腹巨鼠、针毛鼠、黄胸鼠、大足鼠和短尾鼩感染率分别为40.00%、37.04%、33.33%、25.00%、22.22%、18.56%、14.29%和3.57%,各种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云南红河流域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率较高,存在人或动物间传播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黄胸鼠体表寄生蚤类的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方法用鼠茏及鼠夹加食饵诱捕小型哺乳动物(小兽),分类鉴定其中的黄胸鼠。采集黄胸鼠体表寄生蚤类,在实验室制成玻片标本,经干燥透明后于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蚤种。结果1997~2004年在云南省共调查19个县(市),捕获黄胸鼠3757只,从其体表采集到蚤类2181只,分别隶属于5科16属18种。西南山地亚区采集到蚤类1306只,隶属于5科13属15种。滇南山地亚区采集到蚤类875只。隶属于5科7属7种。结论黄胸鼠体表寄生蚤类种类丰富,不同动物地理区域的蚤类构成有差异。  相似文献   
54.
目的调查云南省玉溪市的杞麓湖、星云湖、抚仙湖、阳宗海4个重要高原湖泊湿地蚊类多样性。方法于2008年7月中旬应用紫外灯诱捕法在4个湖泊高原湖泊湿地临水域夜间捕蚊,进行分类鉴定,计算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相对极低种类数(%)、种间相遇几率(PIE)、最大优势种及密度,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蚊类2亚科5属12种94 469只。蚊类物种丰富度杞麓湖和阳宗海相对较高,星云湖和抚仙湖较低;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种间相遇几率阳宗海和抚仙湖高,星云湖和杞麓湖的较低;蚊类群落的优势度指数杞麓湖最高,抚仙湖和星云湖次之,阳宗海最低。结论玉溪市4个重要高原湖泊湿地蚊种丰富,其多样性与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5.
蚊类不仅吸血骚扰,而且是多种严重疾病的传播媒介,是最重要的医学昆虫之一。由蚊类传播的虫媒疾病有几十种,其中主要有乙脑、登革热、疟疾、丝虫病等。蚊媒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的健康。多年来,科学工作者和昆虫学家对我国蚊类的区系分布及与疾病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我国蚊类区系分布及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以期为蚊媒疾病的进一步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目的对云南省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群落结构、垂直分布及动物区系进行调查.方法采用铗日法,在云南无量山的4个垂直植被带:Ⅰ.暖温性针叶林和温性常绿阔叶林带(1 200~2 000m);Ⅱ.暖温性常绿阔叶林带(1 900~2 700m);Ⅲ.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带(2 700~2 930m);Ⅳ.寒温性亚高山灌丛草甸带(2 930m及以上).分别捕捉取样,每带投铗数不少于1 100个,每日收集捕获的动物标本,分类鉴定登记计数.结果共捕获小兽26种 803 只,隶属于鼠科(Muridae)12种,松鼠科(Sciuridae)1种,鼩鼱科(Soricidae) 7种 ,鼹科(Talpidae)2种,猬科(Erinaceidae)1种,树鼩科 (Tupaiidae)1种和鼬科(Mustelidea)1种.其中东洋界有23 种,占88.46%;古北界3 种,占11.54% .无量山4个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如下:Ⅰ. 2.193 1;Ⅱ. 1.673 2;Ⅲ. 1.806 8 和Ⅳ. 1.796 6.云南省无量山小兽优势种主要由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大绒鼠(Eothenomys millet)、社鼠( Niviventer confucianus)、针毛鼠(N.fulvescens)、灰腹鼠 (N.eha)、锡金小鼠 (Mus pahari)、卡氏小鼠(M.caroli)、印度长尾鼩(Soriculus leucops)和中华新猬(Neotetracus sinensiss)组成.结论云南省无量山小兽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群落相对稳定,存在着多种疾病的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57.
云南省19县市齐氏姬鼠体表寄生蚤类及其种-样方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齐氏姬鼠体表寄生蚤类构成情况,初步探讨齐氏姬鼠与其体表寄生蚤间的物种—样方(即物种—面积,以下均称物种—样方)关系。方法 在云南省的19个县(市)进行现场抽样调查,统计捕获的齐氏姬鼠及其体表寄生蚤数。将齐氏姬鼠随机编号,并按每50只一组等分,统计每组所获蚤类种数。以捕获到的齐氏姬鼠数为X轴,蚤种数为Y轴绘制散点图。结果 在齐氏姬鼠体表收集到10种蚤类昆虫。特新蚤和棕形额蚤为优势种。从物种—样方关系图可以看出,蚤种数随着齐氏姬鼠的个体数增加而增加。在齐氏姬鼠为200只时,蚤种数迅速增加到7种;齐氏姬鼠1 081只时,蚤类物种数缓慢增加至10种。结论 蚤种数随着齐氏姬鼠个体数增加而增加,当齐氏姬鼠个体数量增加到一定量时,蚤种数仍然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渐缓。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调查云南省临沧市鼠疫疫源地非飞行小型兽类的物种多样性,研究非飞行小型兽类在该地区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及对多种人兽共患病的保存和传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现场样本采集选用系统采样法,小型兽类种类鉴定选用DNA条形码技术。结果 共捕获海拔1 2003 200 m的不同生境中的非飞行小型兽类177只,经DNA条形码技术进行鉴定后发现这些标本应该分为25个物种,其中鼠科的白腹鼠属有6种,鼩鼱科中一些形态难以鉴定的种类可以明确的分为3种,2个鼠种的鉴定错误得到纠正。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能准确鉴定非飞行小型兽类,可使其海拔分布和生境选择等数据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59.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钦县小型兽类生态位特征。方法根据地形、海拔等自然环境条件,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选取德钦县境内42个调查样点,划分为4种生境、5个垂直带,采用铗夜法开展小型兽类调查,运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小兽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小兽1 371头,隶属于4目7(亚)科18属28种,优势种和常见种中的中华姬鼠、珀氏长吻松鼠、滇攀鼠、北社鼠、拟家鼠、齐氏姬鼠、大耳姬鼠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大,分布横跨多种生境或多个海拔带;稀有种的隐纹花松鼠、灰麝鼩、云南鼩鼱、黑齿鼩鼱、喜马拉雅旱獭、斑胸鼠、小家鼠生态位宽度均为0。生境生态位和海拔生态位中有意义的重叠种对分别占所有种对的38.38%和35.71%,多为优势种和常见种之间、稀有种之间重叠;完全不重叠的种对分别占25.93%和32.80%,多为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之间重叠。结论德钦县小型兽类优势种和常见种生态位宽度高于稀有种。优势种和常见种之间生态重叠较为严重;稀有种之间因习性趋同重叠也较为严重;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之间重叠指数较低;完全不重叠的种对也较多;总体来说生态位分化较为均匀。在制定德钦县鼠传疾病防控策略时,要充分考虑小兽群落的生态位的特征。  相似文献   
60.
云南白纹伊蚊分布特点及与虫媒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阐明白纹伊蚊分布特点,掌握其自然感染虫媒病毒情况,方法;白天在居民点周围和野外竹林区捕蚊,用细胞法和乳鼠法分离病毒。结果:采获成年雌性蚊虫8属45种24885只,其中白纹伊蚊7622只,占30.62%,从该蚊中分离到登革4型病毒4株,登革3型病毒1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2株,基孔肯雅病毒2株,]甲病毒2株。结论:白纹伊蚊在云南广泛分布,属竹林区优势蚊种,是云南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