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3篇
内科学   27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1998年10月-1999年6月,对云南丽江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五种森林植被带采用夹日法进行小型兽类的垂直分布调查,共获小兽5目8科17属27种,共1530只;中对各小兽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进行了测定和比较,认为群落稳定性最高是针阔叶混交林,而最低是农耕区。通过采用系统聚类和极点排序分析方法 对各植被带小兽类进行数值分类,明确了该山系两大动物区系的分界线和各垂直带小兽分布的区系范畴;研究认为,海线的温凉性针阔叶混交林小兽群落特征、区系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2.
1985年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调查队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南段的考察中,采获一批鼠类。经鉴定,发现其中的梵鼠(3♂♂,2♀♀,泸水)为我国鼠类新纪录,现摘报如下。 中型的Niviventer属鼠类,体长137~172mm。尾远较体长为长,纹为体长的136  相似文献   
23.
西双版纳地区登革热病原学和血清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西双版纳地区,与缅甸、老挝接壤,国境线长达900多公里,边民来往频繁,大部分地区同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具有本病的流行条件。为了搞好监测,于1981年7-9月和1982年8-9月,在西双版纳地区采集蚊虫和健康人群血清分别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研究,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标本采集 1.蚊虫标本:野外蚊虫,采用人工诱蚊法在西双版纳的景洪、勐腊和勐海三县居  相似文献   
24.
目的 了解中国西南横断山区小型兽类自然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情况.方法 采集位于滇西北横断山区的高黎贡山山脉、香格里拉雪山等山地(海拔1000~4500m)林区的小型兽类脏器标本以低温保存和运输,所获标本在实验室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 rRNA基因和Msp4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并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注册的基因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结果 共检测小型兽类5目18属35种共436只,从6属11种小型兽类中发现阳性标本32份,总阳性率为7.34%.其中,高黎贡山林区检测小型兽类标本25种301只,阳性26份,阳性率为8.64%(26/301);香格里拉雪山等林区检测小型兽类标本19种135只,阳性6份,阳性率为4.44%(6/135);阳性标本绝大部分发现于小型兽类中的啮齿类动物.序列比较分析表明:不同小型兽类间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100%,且与吉林野鼠中检测的无形体相对应片段(GenBank:DQ449948)最相近,相似性达99%~100%.对其Msp4基因核苷酸序列进一步分析发现与GenBank中相应片段相似性为95%~97%,提示中国西南横断山区小型兽类所感染无形体株变异较大.结论 首次证实和发现中国西南横断山区6属11种小型兽类自然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其中啮齿类动物可能是这一地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主要宿主.  相似文献   
25.
目的调查云南省方叶栉眼蚤的地域分布及寄生宿主构成情况,探讨方叶栉眼蚤与其寄生宿主的相互选择关系。方法在云南省的22个县(市)进行现场抽样调查,采集小兽体表的全部蚤类并现场鉴定所获宿主。常规制作蚤类玻片标本并于显微镜进行鉴定。统计分析方叶栉眼蚤的地域分布、构成比、蚤指数、染蚤率。结果从22个县(市)共捕获到13769只小兽(隶属6目11科33属60种),共采集到方叶栉眼蚤2444。方叶栉眼蚤在横断山中部小区的构成比为98.40%,5种主要宿主(大绒鼠、西南绒鼠、锡金小鼠、齐氏姬鼠、四川短尾鼩)体表的方叶栉眼蚤总构成比达96.73%,其中以大绒鼠最为重要(其体表的方叶栉眼蚤占85.97%)。结论方叶栉眼蚤主要分布在横断山中部小区,最主要的宿主是大绒鼠,具有较高的宿主特异性。  相似文献   
26.
目的调查和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的蚊类区系。方法 2017年8-9月对藏东南地区各类型孳生地的蚊幼虫进行调查取样。结果捕获阿蚊属5种,即骚扰阿蚊[Armigeres(Arm.)subalbatus]、毛抱阿蚊[Ar.(Arm.)seticoxitus]、贝氏阿蚊[Ar.(Arm.)beisasi]、黄色阿蚊[Ar.(Lei.)flavus]和白斑阿蚊[Ar.(Lei.)inchoatus]。其中,后4种蚊虫在西藏地区为首次发现,为当地的新纪录。该文将4个新纪录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分布区、孳生环境及其以实物作为凭证标本绘制的雄蚊尾器结构图等内容分别进行了记述和报道。结论由于藏东南地区海拔相对较低、雨量充沛和气候环境复杂多样,阿蚊属的种类较为丰富,随着区系调查的深入,物种无疑还会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27.
云南临沧地区蚤类群落生态学与区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997年 10月~ 12月 ,对地处横断山怒山山脉南段的南延地区具代表性的 7种主要生态环境的蚤类进行了垂直分布调查和研究。共采获蚤类 5科 13属 2 8种 1557只。参考以往的有关资料 ,已知当地蚤类共有 17属 36种。在垂直分布调查研究所获 2 8种蚤类中 ,经分析认为古北种有 9种 ( 32 .14 % ) ,东洋种有 17种 ( 60 .71% )和广布 2种 ( 7.14 % )。通过对各主要生态环境内蚤类群落的结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测定和比较后 ,认为当地蚤类群落的稳定性是针阔叶混交林 >季风湿性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苍山冷杉林 >亚高山灌丛草甸 >城市居民区及山坡耕作地。此外 ,对蚤类群落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以及区系特点等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根据调查结果与相关资料比较分析后 ,认为水湿条件是导致横断山区不同山系各地段或不同坡向古北与东洋区系分界线高度不同的重要因素 ,各山体地理位置 ,海拔高度的不同是形成两区系成分构成比例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以云南西部横断山区(约北纬21°00′~29°00′;东经97°30′~102°00′)为研究的空间范围和尺度,在该区域蚤类区系和物种多样性系列研究及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应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就蚤类的科、属、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发现,横断山区蚤类多样性随着纬度、海拔梯度和气候环境的变化,它们的组成和分布明显不同。比较而言,蚤类科、属、种丰富度在北纬25°00′~27°00′N之间较高;蚤类科、属在海拔2500~2900 m之间最高,而物种丰富度在海拔2500~3800 m之间最高。分析显示:(1)在北纬21°00′~29°00′之间水平梯度带的分布中,蚤类物种-属-科丰富度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其中物种-属和属-科丰富度之间呈极显著相关,而物种-科丰富度之间呈显著相关,前二者大于后者;(2)在海拔500~5000 m之间垂直梯度带的分布中,蚤类物种-属、属-科丰富度之间呈显著相关,而物种-科丰富度之间的关系不显著;(3)8个山峰不同森林植被带蚤类科、属、种丰富度之间相关度与多样性指数之间关系的分析显示:蚤类科-属、科-种丰富度的相关性与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都呈负相关,而属-种丰富度相关性与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呈正相关,但他们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横断山区(局部地区)蚤类科、属、种丰富度随着纬度、海拔梯度和气候环境的变化其分布特征各不相同,但是,蚤类科、属、种丰富度之间沿纬度或海拔梯度的空间分布上都有着基本类似的正相关关系。此外,不同山峰(局域)蚤类科、属、种丰富度之间相关性并非一致及其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关系并不密切。它们共同反映了横断山区蚤类科、属、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协同进化的趋势、差异以及环境因素对它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云南省怒江州居民区蚊类的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调查和了解滇西北怒江州居民区蚊类的组成及分布状况。方法应用灯诱法对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泸水、福贡、贡山4个县计16个乡(镇)28个居民区(海拔900--2500m)样点夜间活动的成蚊进行通宵调查取样,对所获蚊类材料全部进行分类计数和统计分析。结果共捕获蚊类91262只,发现当地居民区蚊类由3亚科5属35种组成。其中,库蚊属(Culex)14种,按蚊属(Anopheles)11种,伊蚊属(Aedes)7种,阿蚊属(Armigeres)2种和蓝带蚊属(Uanotaenia)1种。所获蚊类中,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数量最多,占捕蚊总数的70.60%,遍布28个取样点;其次为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占捕蚊总数的19.26%,分布于27个取样点;其余33种蚊虫的数量均较少(合计仅占捕蚊总数的10.14%)和分布相对较窄。结论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为当地的优势蚊种,它们不仅数量多且分布广泛。从南到北,前者的数量呈逐步减少的趋势,而后者呈逐步增高的趋势。它们的数量构成比主导了当地蚊类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密度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0.
作者采用解剖标本的方法对我国大锥蚤属 (Macrostylophora) 4种雄性第Ⅷ腹板腹面标本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比较和研究 ,结果发现各蚤种的特征颇为特异和种间差异较为显著 ,因此认为大锥蚤属雄性第Ⅷ腹板形态在分类学上作为种的鉴别特征具有重要价值。此外 ,从二刺形大锥蚤 (M .bispiniforma) ,茅形大锥蚤勐海亚种 (M .hastatusmenghaiensis) ,无值大锥蚤 (M .euteles)到保山大锥蚤 (M .paoshanensis)的该腹板发育情况看出 ,它呈发展渐变的过程 ,反应了一定的进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