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CIN Ⅰ级患者149例,分为四组,ALA-PDT治疗38例(ALA组)、微波治疗40例(微波组)、激光治疗35例(激光组)和冷冻治疗36例(冷冻组)。四组治疗后进行疗效、不良反应评估。结果治疗后3个月,ALA 组患者完全缓解率为78.9%(30/38),显著高于微波组27.5%(11/40)、激光组28.6%(10/35)、冷冻组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P< 0.05)。治疗后12个月时,ALA组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负荷量明显低于其余三组(t=10.17,P< 0.05),而 HPV转阴率明显高于其余三组(χ^2=9.16,P< 0.05);ALA组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常的例数明显少于其余三组,ALA 组 CIN Ⅰ级逆转率明显高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LA 组患者发生明显溃疡、感染及表浅瘢痕的病例明显少于其余三组,且疼痛评分也明显小于其余三组(P < 0.05)。结论 ALA-PDT 治疗宫颈 CINⅠ级,疗效确切,治疗后复发率较低,患者耐受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2.
SPF级大鼠体重和主要脏器正常参考值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30d喂养试验是保健食品、新食物资源及食品添加剂等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常规试验之一[1] 。随着我国加入WTO ,安全性评价工作亦需与世界接轨 ,因此 ,实验动物要求达到清洁级或无特定病原体级 (SPF)。而我国目前尚未见到SPF级Wistar种大鼠的各项生理和生化指标正常参考值的报道 ,我们总结分析了近 1年来 2 7批次 30d喂养试验SPF级Wistar种大鼠 4~ 8周龄的体重、4周总增重、饲料摄入量、食物利用率和主要脏器的实重及脏体比的测定结果 ,供安全性评价时参考。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动物 SPF级Wi…  相似文献   
33.
本文观察了170例(高血压病125例.冠心病36例.脑血栓9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流变学检验结果,并与健康者28例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增高者以脑血栓组(88%)、冠心病组(74.3%)、高血压病组(71.8%)次序排列。中风预报的阳性率也以脑血栓组(100%)、冠心病组(44%)、高血压组(35.2%)次序排列。说明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中风预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70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分析@张永志$齐齐哈尔市建筑职工医院!161002 @宋齐娜$齐齐哈尔市建筑职工医院!161002 @陈岩$齐齐哈尔市…  相似文献   
34.
女性腋窝肿块是外科常见疾病,其来源及病因多样,可以发生于皮肤及皮肤附属器、副乳腺、淋巴结及腋窝脂肪纤维神经等组织。有关腋窝肿块的影像学方面的报道不多,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92例女性腋窝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超声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旨在探讨超声检查对女性腋窝肿块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负荷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DPECT)心肌灌注显像在川崎病患儿心肌缺血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川崎病患儿27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9例)、恢复期(3例)3组;又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扩张(18例)、非冠状动脉扩张(9例)2组,正常儿童(8例)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ATP负荷SPECT心肌灌注显像及超声检查,阳性患儿大部分在6个月或冠状动脉扩张消失后复查,并与临床转归相比对.结果 对照组均为阴性,15例患儿心肌显像阳性,急性期9例,亚急性期5例,恢复期1例;扩张组12例阳性(66.7%),非扩张组3例阳性(33.3%).复查结果:15例患儿中13例获得随访,其中7例恢复正常,5例明显改善,1例无改善.结论 ATP负荷SPECT心肌灌注显像能无创、直观地显示川崎病患儿心肌缺血,对川崎病心肌缺血的诊断和随访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疏筋解毒汤联合美多芭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治疗组给予疏筋解毒汤联合美多芭治疗与单纯美多芭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较,疗程1个月。治疗前后通过以UPDRS为主,PDSS为辅进行评分,观察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且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疏筋解毒汤联合美多芭治疗PD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7.
熊果酸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特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制备熊果酸脂质体,优化熊果酸脂质体的处方工艺,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摇瓶法考察熊果酸在不同pH介质中的油水分配系数;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熊果酸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熊果酸脂质体的处方工艺。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放的特性。结果:熊果酸油水分配系数lgPo/w随pH增大而降低,且均>0.5,说明熊果酸具有较好的亲脂性。优选的处方工艺为载药量6 mg,磷脂-胆固醇2∶1,PBS摩尔浓度0.01 mol.L-1,超声时间3 min。制备的熊果酸脂质体透射电镜下呈球形或椭圆球形,平均粒径(223.7±68.4)nm,zeta电位-20.63 mv,包封率(89.85±1.66)%,48 h体外累计释放率>80%,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制备的熊果酸脂质体包封率高,体外释放性能良好,具有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制备熊果酸脂质体,优化熊果酸脂质体的处方工艺,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摇瓶法考察熊果酸在不同pH介质中的油水分配系数;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的熊果酸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熊果酸脂质体的处方工艺进行筛选与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放的特性。结果 熊果酸油水分配系数lgPo/w随着pH值的增大而降低,且均大于0.5,说明熊果酸具有较好的亲脂性;熊果酸脂质体透射电镜下呈球形或椭圆球形,平均粒径 223.7?8.4 nm,zeta 电位为-20.63 mv;包封率较高,优化后的脂质体包封率为89.85?.66%;48 h体外累计释放率达到80 %以上,通过数学模型拟合,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 熊果酸脂质体包封率高,体外释放性能良好,具有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39.
目的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桃金娘油肠溶微囊,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评价。方法选用海藻酸钠、氯化钙、壳聚糖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桃金娘油微囊,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Beckman Coulter LS 230激光粒度仪表征了微囊表面形态及粒径,采用顶空进样-GC色谱法测定了载药量和包封率。结果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和工艺如下: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为25g.L-1、壳聚糖质量浓度为3 g.L-1、凝聚速度为5 mL.min-1和凝聚时间为60 min,所得微囊粒径为(14.23±1.45)μm,载药质量分数为(11.3±0.4)%,包封率为(73.6±2.5)%。微囊具有耐酸和肠溶性能,表面褶皱,粒径分布均匀。结论复凝聚法可用于桃金娘油肠溶微囊的制备。  相似文献   
40.
周齐娜  李源  陈富华 《武警医学》2010,21(2):127-130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再灌注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制备兔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酶转换酶介导的生物素平移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RI组细胞凋亡率(43.37±4.82)%,IP组虽然也有一定的心肌细胞凋亡率(24.53±2.95)%,但较I/R组明显降低(P<0.01).IP组心肌梗死范围较I/R组明显减小.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细胞凋亡,IP能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率,能明显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IP能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能明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