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目的探讨局灶性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致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手术治疗的21例胸椎OLF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手术均采用后路椎板(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术。采用改良胸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和Epstein标准评估最终随访临床效果。分析患者年龄、术前病程、椎管面积残余率和术前胸椎JOA评分与手术疗效相关性。结果术后随访平均34.3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7.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0.2分,改善率为75.8%。Epstein标准:优13例,良5例,可3例。患者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前胸椎JOA评分与手术疗效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P〈0.05)、0.53(P〈0.05)。结论局灶性OLF临床表现较复杂,必须根据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诊断。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局灶性胸椎OLF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患者椎管狭窄程度、术前胸椎JOA评分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2.
目的比较前、后路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2005年10月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融合内固定(A组,n=11)和后路短缩截骨术(B组,n=14)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评分法评估临床结果,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功能,X线片评估融合及后凸矫正,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得到14~48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A、B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由术前9.3、8.9分减少到3.2、2.5分;JOA评分及其平均恢复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rankel分级A、B组分别6例、5例由术前C级恢复到D或E级,5例、9例由D级恢复到E级,分别改善1.5、1.7级;A、B组后凸角分别由术前平均36.9°、37.3°矫正到术后9.3°、6.5°和末次随访的14.5°、11.7°,术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前、后路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对于后凸角度较大者,宜选择后路短缩截骨术。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NF-κB在糖尿病神经痛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腹腔注射链脲霉素(streptozocin, STZ)的方法复制大鼠糖尿病模型;痛行为学方法检测大鼠双侧后肢机械性撤足阈值和热撤足阈值;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大鼠脊髓L4和L5 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中p-NF-κB和t-NF-κB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抑制NF-κB对糖尿病性神经痛大鼠脊髓L4和L5 DRG中钠通道Nav1.7表达的影响。结果:注射STZ后第4周,大鼠双侧下肢机械性撤足阈值和热撤足阈值均明显下降,持续至术后12周;糖尿病性神经痛大鼠L4和L5 DRG中p-NF-κB表达明显增加,鞘内注射NF-κB抑制剂PDTC可明显抑制糖尿病性神经痛大鼠L4和L5 DRG中p-NF-κB和Nav1.7的表达上调,大鼠后肢痛觉过敏现象也明显减轻。结论: L4和L5 DRG中p-NF-κB表达上调与糖尿病性神经痛的产生密切相关,抑制NF-κB活化可以阻断Nav1.7的表达上调并且改善大鼠痛觉过敏的症状。  相似文献   
54.
背景:后凸成形骨水泥强化可应用于骨质疏松患者的腰椎椎弓根钉固定。目的:评价松动的骶骨钉经后凸成形和传统钉道骨水泥强化后的固定强度。方法:纳入9具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新鲜尸体标本。在同一骶骨标本上,分别测试单皮质和双皮质骶骨椎弓根钉最大拔出力后,分别建立传统钉道骨水泥强化与后凸成形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模型。在MTS材料试验机上,对螺钉尾部施加2 000次周期性压力载荷后,进行螺钉最大拔出力测试。结果与结论:9个标本的骨密度均值为0.71 g/cm2(0.61~0.77 g/cm2)。4种骶骨钉固定技术单皮质、双皮质、传统钉道骨水泥强化和后凸成形骨水泥强化骶骨钉的平均最大拔出力分别为203,325,437及565 N。双皮质骶骨钉的拔出力显著高于单皮质钉(P〈0.05);但此2固定均显著低于骨水泥强化组(P〈0.05)。后凸成形骨水泥强化组的拔出力显著高于传统钉道骨水泥强化组(P〈0.05)。此外,4种骶骨钉固定技术的最大拔出力与骨密度值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果证实,传统钉道骨水泥强化技术和后凸成形骨水泥强化技术均可做为骶骨椎弓根钉松动的补救手段,但后凸成形骨水泥强化可获得更为坚强的锚定。  相似文献   
55.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选择性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选择性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9月共手术治疗22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评分;记录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以及融合时间。结果平均随访19个月(8—36个月)。椎管减压3例;椎管减压并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9例,其中长节段固定6例。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为39.25±10.47,术后3个月为13.85±7.73,末次随访时为17.95±6.18。实施内固定的患者侧凸Cobb角术前为21.05°±8.51°,术后3个月为12.13°±4.83°,末次随访时为14.03°±5.2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14.40°±14.72°,术后3个月为26.62°±11.48°,末次随访时为24.27°±11.03°;术后6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上述各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依据不同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治定方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应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SCS)后路手术的效果,比较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自体骨的差异.[方法]实施颈椎后路棘突纵切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MSCS85例,其中采用自体骨23例,其余62例采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对比观察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结果]85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间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采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手术用时65~110 min,平均85.2 min;采用自体骨组手术用时75~150 min,平均116.4 min.采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术中出血量130~400 mL,平均210 mL;采用自体骨组手术出血量170~500 mL,平均260 mL.采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除3例有羟基磷灰石碎裂外.未发生材料宿主反应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用于治疗MSCS后路手术的效果好,并发症少;手术用时及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