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背景:椎体成形治疗脆性骨折止痛效果确切,但中、长期疗效欠佳,术后有必要开展腰背肌锻炼以改善其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系统性腰背肌锻炼对改善中、远期椎体成形治疗脆性骨折临床疗效的作用。 方法:将接受椎体成形治疗的60例脆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均进行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实验组患者额外接受系统性腰背肌锻炼,先行五点法训练,五点法完成良好者,改三点法,三点法完成良好者改一点法(飞燕式)。 结果与结论:42例患者成功完成2年随访,其中对照组20例,实验组22例。实验组治疗后6个月、1年及2年的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指数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1,2年的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优于对照组 (P < 0.05)。表明系统性腰背肌锻炼对改善椎体成形临床疗效的作用需要6个月得以体现,起效时间较长,但能够长期维持,是椎体成形后必不可少的康复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2.
【摘要】 目的 评价选择性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9月共手术治疗22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评分;记录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以及融合时间。 结果 平均随访19个月(8~36个月)。椎管减压3例;椎管减压并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9例,其中长节段固定6例。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为39.25±10.47,术后3个月为13.85±7.73,末次随访时为17.95±6.18。实施内固定的患者侧凸Cobb角术前为21.05°±8.51°,术后3个月为12.13°±4.83°,末次随访时为14.03°±5.2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 14.40°±14.72°,术后3个月为26.62°±11.48°,末次随访时为24.27°±11.03°;术后6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上述各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依据不同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治定方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3.
背景:为保证可控制范围内的脊柱运动,改变失稳节段运动的负荷模式,并限制其异常活动,同时避免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多种后路腰椎非融合固定装置被研发并用于临床.目的:探讨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失稳症患者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43-65岁,其中失稳节段1例为L_(1/2)和L_(4/5),1例为L_(2/3),1例为L_(3/4),其余均为L_(4/5)倒合并相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相邻节段腰椎管狭窄症3例:失稳节段均行后路椎管减压、Wallis置入固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失稳节段和相邻节段的活动范围及L_(4/5)节段椎间盘后高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3个月,平均9.2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28 min(90-18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64 mL(50-600 mL).腰痛均消失,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1例置入治疗后3个月因L_(4/5)右侧腰椎管狭窄症复发,再行开窗减压术后症状消失.治疗后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3);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2),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8).术后L_(4/5)节段的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而术后相邻节段L_(3/4)、L_5/S_1的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Walli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腰椎失稳症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体后缘骨离断的临床特征及其手术效果。方法回顾1998年9月至2009年3月间收治的82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0岁,平均15.9岁)的临床和CT资料。其中A组22例并椎体后缘骨离断,分析其部位、大小和形态特征,手术同时切除突出髓核及离断骨骺;B组6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中30例手术摘除突出髓核,30例非手术治疗。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评分(JOA)和疼痛视觉模拟计分(VAS)法,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结果22例(28%)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缘骨骺离断。JOA、VAS评分显示A组患者腰腿疼痛、神经功能状态均较B组患者严重(P0.05),而且手术前可以耐受保守治疗的时间也较B组患者短(P0.05);手术效果通过JOA、VAS评分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A组高于B组相应指标(P0.05)。结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后缘骨离断者症状更严重,诊断明确应积极手术治疗,术中尽可能切除浮动、中央型体积较大或位于侧隐窝的离断后缘骨。  相似文献   
35.
摘要 目的: 评价术后腰背肌功能训练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作用。 方法: 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术后仅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B组术后进行抗骨质疏松联合系统性腰背肌训练。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1个月、6个月及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配对资料的t检验对组内数据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组间数据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48例患者得到1年以上随访,A组23例,B组25例。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 术前分别与术后3天、1个月、6个月及1年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组VAS评分与B组相比较,术后1年数据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ODI指数与B组相比较,术后6个月及1年数据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术后系统性腰背肌训练能够提高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中、长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丁丙喏啡透皮贴剂治疗椎体成形术后早期残余疼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6椎体成形术后早期残余疼痛19例患者,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3分。嘱患者卧床休息,将1片丁丙喏啡透皮贴剂(5 mg)贴于前胸或上臂外侧皮肤。结果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为(4.53±0.61)分,术后第4天为(1.68±0.65)分;术后第4天疼痛VAS评分较术后第1天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ODI指数为(60.16±3.83)%,术后第4天为(20.32±3.21)%;术后第4天ODI指数较术后第1天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贴丁丙喏啡透皮贴剂期间有一过性头晕症状,4例有便秘症状,其余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丙喏啡透皮贴剂治疗椎体成形术后早期残余疼痛安全有效,其药物释放作用稳定,用药依从性强。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明确I期后入路徒手环抱法切除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指征、临床疗效与解剖学基础。方法 回顾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符合以下指征行I期后入路徒手环抱法手术切除胸椎骨化黄韧带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2岁,43至75岁):第一诊断为胸椎黄韧带骨化;排除Sato分型中的融合型及结节型;排除术前CT检查具有硬膜骨化征患者;排除各节段的单侧骨化物椎管占有率大于55%患者。收集术前与末次随访的改良JOA评分、临床解剖学特点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临床资料,予以分析总结。结果 20例患者均行环抱法经后路I期切除骨化韧带,共36个节段。平均手术时间116 min,出血量131 mL。术中有1例脑脊液漏,术中予缝合,术后无症状。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48~54个月,平均50.9个月。术前mJOA评分(7.50±1.02),末次随访(10.25±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善率平均80.43%,优13例,良7例。未出现复发病例。结论 对符合手术指征的黄韧带骨化患者行环抱法切除术具有操作简单,辅助工具少,手术时间短,效疗确切的优点。术后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38.
背景:椎体成形治疗脆性骨折止痛效果确切,但中、长期疗效欠佳,术后有必要开展腰背肌锻炼以改善其临床疗效。目的:评价系统性腰背肌锻炼对改善中、远期椎体成形治疗脆性骨折临床疗效的作用。方法:将接受椎体成形治疗的60例脆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均进行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实验组患者额外接受系统性腰背肌锻炼,先行五点法训练,五点法完成良好者,改三点法,三点法完成良好者改一点法(飞燕式)。结果与结论:42例患者成功完成2年随访,其中对照组20例,实验组22例。实验组治疗后6个月、1年及2年的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年的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系统性腰背肌锻炼对改善椎体成形临床疗效的作用需要6个月得以体现,起效时间较长,但能够长期维持,是椎体成形后必不可少的康复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之间的一致性关系.方法 分析12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T8~L4)的临床和X线资料.记录外伤史、骨折部位,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初诊时疼痛程度,Kuorinka法标注疼痛部位,Kappa系数检验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的一致性.结果 各组在性别、年龄、外伤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骨折VAS评分较腰椎骨折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8例胸椎骨折仅15例主诉上背痛,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之间一致性较差(Kappa值=0.031,P=0.290);47例中45例腰椎骨折主诉下背部痛,骨折部位与疼痛部位之间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70,P<0.001).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疼痛部位与骨折部位不一致性较高,对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老年腰背部疼痛患者,应行包括胸、腰椎的X线检查,以免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40.
目的:评价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12年6月共收治12例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8~63岁,平均37.5±18.7岁.术前单纯表现为颈肩痛3例、头晕1例,余均存在脊髓损伤症状. 术前JOA评分5~12分,平均8.3±2.1分;颈髓延髓角108°~121°,平均108.9°±8.1°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7~28d,平均14.7±8.1d.当齿状突满意复位后,维持牵引3~5d,行后路枕颈复位固定并取髂骨植骨融合术,术后颈托外固定3个月. 结果:齿状突均有较好的复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 . 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98个月,平均43.0±19.6个月,固定满意并坚固融合,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3个月. 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JOA评分为8~17分,平均15.1±1.6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8.2%. 未次随访颈髓延髓角为125°~141°,平均133.3°±9.3°,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次随访时手术疗效按Epstein标准评定,优6例,良4例,可1例 . 结论: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固定融合是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简单、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