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1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3篇
内科学   8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62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239篇
预防医学   14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45篇
中国医学   112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31.
32.
33.
目的:探讨细菌内毒素多次给药对家兔致热灵敏度的影响。方法:取符合热原检查法规定的家兔36只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12只。耳缘静脉分别注射细菌内毒素2.5、5、10 EU﹒kg~(-1),连续4次,每次间隔17 d。记录各剂量组家兔每次给药的入选动物数,计算平均升温值、升温率和入选率。结果:2.5、5和10 EU﹒kg~(-1)剂量组之间的平均升温和升温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呈现剂量依赖性。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除2.5 EU﹒kg~(-1)组的升温率在第2和第3次明显升高外,同一剂量组的平均升温和升温率未产生明显变化,而家兔入选数明显减少。另外,家兔入选率还与细菌内毒素剂量呈明显相关性,剂量越大,入选率越低。结论:连续注射细菌内毒素4次,升温达0.6℃的家兔休息两周以上,其热原灵敏度未明显降低,但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其入选率明显降低,且细菌内毒素剂量越高,入选率降低更明显。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对比胆道125I粒子支架与金属裸支架治疗Bismuth Corlette Ⅲ型胆管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疗效。  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10 年 1月至 2018年 6月期间于云南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进行治疗的所有由Bismuth Corlette Ⅲ型胆管癌引起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共51例,其中125I粒子支架植入组(观察组)25例,金属裸支架植入组(对照组)26例,比较2组术前术后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期。  结果  125I粒子支架植入组(观察组)与金属裸支架植入组(对照组)患者术后1月肝功能及黄疸程度均明显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增加;观察组的平均支架通畅时间为(369.20±231.64) d,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310.05 d,对照组的平均支架通畅时间为(194.57±118.09) d,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42.52 d,观察组患者支架通畅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平均生存期为(334.24±193.38) d,中位生存期为385.21 d,对照组平均生存期为(251.23±182.51) d,中位生存期为274.43 d,观察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胆道125I粒子支架较金属裸支架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基础上可显著降低支架再狭窄率,延长支架的通畅时间,提高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早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5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早期胆囊癌患者84例为实验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其中开腹组行胆囊根治术治疗,腔镜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数据采取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其中,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s)表示,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对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进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腔镜组患者的PT、TT、APTT显著低于开腹组,D-二聚体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腔镜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开腹组的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5年生存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早期胆囊癌均有较理想的疗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显著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受试者单/多次口服盐酸头孢卡品酯片的药动学。方法将3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男女各半,一组进行盐酸头孢卡品酯片低剂量(100 mg)的单/多次给药人体药动学试验,受试者每天服药3次,每次100 mg,一共服药12次;一组进行盐酸头孢卡品酯片中剂量(200 mg)的单次给药人体药动学试验;一组进行盐酸头孢卡品酯片高剂量(300 mg)的单次给药人体药动学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HPLC MS/MS)法测定活性代谢产物头孢卡品的血浓度,采用DAS 2.0版软件计算其主要药动学参数,采用SPSS 17.0版软件对主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次空腹口服盐酸头孢卡品酯片100,200和300 mg后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1.42±0.54),(1.80±0.59)和(2.10±0.81) h;t1/2分别为(1.45±0.17),(1.60±0.22)和(1.44±0.18) h;MRT0 12 h分别为(2.75±0.42),(2.99±0.33)和(3.31±0.57) h;Cmax分别为(1 419±384),(2 128±366)和(2 438±655) μg&#8226;L-1;AUC0 12 h分别为(4 369±1 078),(7 477±1 616)和(9 091±3 735) μg&#8226;h&#8226;L-1;AUC0 ∞分别为(4 389±1 080),(7 528±1 640)和(9 146±3 749) μg&#8226;h&#8226;L-1;V/F分别为(52.13±21.81),(63.60±14.78)和(76.06±23.29) L;CL/F分别为(24.27±7.06),(27.61±5.42)和(36.49±10.31) L&#8226;h-1。多次口服盐酸头孢卡品酯片100 mg后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为(1.90±0.70) h;t1/2为(1.63±0.16) h;MRT0 12 h为(2.87±0.52) h;Cssmax为(1 133±200) μg&#8226;L-1;AUCss为(3 607±730) μg&#8226;h&#8226;L-1;AUC0 12 h为(3 731±775) μg&#8226;h&#8226;L-1;AUC0 ∞为(3 757±785) μg&#8226;h&#8226;L-1;V/F为(66.15±20.29) L;CL/F为(27.85±6.66) L&#8226;h-1,Cssmin为(105.4±57.17) μg&#8226;L-1;Cav为(450.9±91.2) μg&#8226;L-1;DF为(2.33±0.47);观察蓄积比Ro为(0.870±0.131)。结论盐酸头孢卡品酯片在剂量为100~300 mg范围内呈线性药动学特征,口服盐酸头孢卡品酯片,每日3次,每次100 mg,未发现蓄积现象。  相似文献   
37.
38.
摘 要临床药师参与1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重症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协助医师制定和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对抗感染治疗的疗效进行监护,防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抗菌药物相关腹泻。以患者在治疗过程出现的2次药品不良反应为契机,强化了医护人员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的意识。临床药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治疗团队中,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9.
目的 采用在体兔心脏模型研究利多卡因对室颤(VF)自限性的影响.方法 在使用利多卡因前后测定a(左室前壁)、b(左室心尖部)两部位的心室舒张期阈值(VDT),心室相对不应期(VRRP),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不应期离散(RPd),心率(HR),左心室压力(LVP),随后,用脉冲串刺激诱发VF,观察诱发VF的致颤阈值(VFT).结果 在体兔心脏模型和使用利多卡因前比较,VRRP及VERP延长(P<0.05),RRPd及ERPd缩小(P<0.05),VFT明显提高(P<0.01),LVP无变化.与使用利多卡因前比较,室颤的频率增快,室颤波的高度增加,室颤波的宽度变窄(P<0.01),室颤持续的时间缩短(P<0.01).结论 使用利多卡因,心室的不应期延长,其离散度缩小,VFT提高,VF不易诱发.  相似文献   
40.
林伟兰  黄明愉  潘鹏燕  叶玲 《光明中医》2022,(13):2314-2317
外感咳嗽是小儿常见病,此病虽为肺系疾患,却不仅责之于肺,亦责之于脾,宜从肺脾求治。笔者试从肺脾两脏之联系、小儿特殊生理病理之特点、治痰当肺脾同调此三方面探讨治疗小儿外感咳嗽肺脾同调的机制,并提出具体防治方法:未及脾,顾护脾胃;病及脾,健脾助运;恢复期,肺脾并补;培土生金法需运用到整个病程中。证治探微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