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10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报告29例鼻腔、鼻窦占位性病变累及颅底的病例。其中良性病变12例。恶性病变17例。经鼻侧进路手术17例,颅鼻联合进路6例,上颌骨截除并眶内容剜出3例,经额和经面中部揭翻入路各1例,还有1例行颈廓清后干颈外动脉插管作区域性化疗。其中有18例行颅底骨缺损修复。修复材料为自体筛骨垂直板、犁骨、鼻中隔软骨、中鼻甲和额骨或额窦内板。14例脑膜修补,修补材料为自体肌肉、筋膜和帽状健膜等,除1例因手术进路选择不当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外,其余病例未发生术后并发症。重点讨论了这类病例的手术进路选择、颅底和脑膜缺损修复方法等。  相似文献   
52.
外伤性喉气管狭窄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喉气管狭窄的手术方式与选择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3至2006年共收治外伤性喉气管狭窄患者63例的手术方法与治疗效果.结果 63例患者在该院共行99次针对喉气管狭窄治疗的手术(不包括气管切开、拔管及拔管后的气管造口封闭手术),每例患者平均经历1.9次手术;经1次手术者40例(占63.5%),经2次手术者15例(23.8%),3次手术者5例(7.9%),4次手术者2例(3.2%),经历6次手术者1例(1.6%).对首次入院时判断为喉软骨支架完整而行支撑喉镜手术15例,11例1次手术成功.软骨支架骨折、狭窄严重者,首次单纯喉气管裂开T管置入36例,经单次手术成功拔管者20例(55.6%);喉气管裂开、腔内植皮+T管置人术10例,拔管7例(70%);喉气管裂开T管置入、带蒂舌骨喉气管软骨缺损修复共6例,拔管4例(4/6).声门下及气管的局限性狭窄采用狭窄部气管或环状软骨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9例,7例单次手术拔管(7/9).2例卢门下狭窄并气管食管瘘修补均一次成功,拔除气管套管.患者随访6个月~5年,57例拔管后均呼吸通畅,无误吸,无再狭窄,但嗓音沙哑;6例拔管失败,拔管率为90.5%.结论 外伤性喉气管狭窄治疗比较困难,需根据术前伞面检查,准确评估喉气管支架缺损情况、狭窄的程度和受累的范围,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3.
患者女,43岁。因右耳堵塞感、听力下降2年,伴搏动性耳鸣半年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检查:双外耳未见异常,双侧乳突区无红肿、压痛;右鼓膜松弛部及锤骨柄充血,紧张部内陷,光锥消失,  相似文献   
54.
目的对解放军总医院22年来的耳廓蔓状血管瘤病例进行总结分析,以求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法,提高耳廓蔓状血管瘤的疗效,防止复发。方法1986年以来共收治21例耳廓蔓状血管瘤患者,对其进行临床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21例中13人接受过冷冻、硬化剂或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单纯血管栓塞或局部血管结扎等方法治疗,疗效不佳;对13例患者实施了耳廓血管瘤剥脱术治疗,5例术前采取了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8例未采用血管栓塞治疗。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均符合蔓状血管瘤。经2年以上随访,2例患者有局部小范围复发,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后治愈,再经2年以上随访无复发:其余9例一次手术即获得治愈。结论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48~72小时内进行耳廓血管瘤剥脱术是对耳廓蔓状血管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5.
东菱克栓酶(Batroxobin,DF_521)对渗出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纤溶作用)在中耳粘连发生中的意义,将40例(45耳)渗出性中耳炎病人随机分为3组地塞米松组(G1)、东菱克栓酶(Batroxobin,DF-521)1BU/ml组(G2)、东菱克栓酶2BU/ml组(G3),经鼓膜穿刺冲洗,观察3组疗效,最后有31例(33耳)进行统计分析.根据0.25~2kHz纯音气导听阈及自觉症状改善情况定性分析,3组治愈率分别为41.7%(5/12)、54.5%(6/11)、70%(7/10),G3比G1、G2高(P<0.05),有效率分别为50%(6/12)、81.8%(9/11)、80%(8/10),G2、G3比G1高(P<0.05).根据0.25~2kHz纯音气导听阈定量分析,平均气导听阈在治疗前3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G3较G2、G1低(P<0.05),治疗前后听力改善值G3、G2较G1大(P<0.05).表明东菱克栓酶对渗出性中耳炎的疗效比地塞米松好,且G3组较G2组疗效更好.因此推测纤溶作用在中耳粘连形成中是重要因素,促纤溶药物可预防或减轻中耳粘连的形成.  相似文献   
56.
嗅神经母细胞瘤31例综合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2000年至2008年治疗3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Kadish分期:A期2例、B期16例、C期13例。采用单纯手术1例,30例综合治疗,其中11例加用辅助化疗。[结果]全组总的3年累积生存率为83.5%,5年累积生存率为60.7%:Kadish’s A期、B期和C期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70-3%和40.4%(P=0.03)。晚期患者手术+放疗组、手术+放疗+化疗组的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28.6%、50.0%。[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的预后与Kadish分期相关。手术加放疗的综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策略,晚期患者的辅助化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7.
颅面复发肿瘤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经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或手术后复发的颅面晚期恶性肿瘤往往因病变范围广泛,累及颅脑和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手术切除困难,或又因对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不敏感而使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为了改善这类患者的生存质量,预防致死性并发症,延长其生命而行手术治疗。方法:根据6例这类病例的病变部位、范围和性质行非定型手术切除,并酌情进行颅底和脑膜重建和修复,包括使用前额带蒂肌皮瓣,颅骨骨板和阔筋膜等。结果:6例这类患者其病变均侵犯眼,脑膜,脑组织,海绵窦,颅底或其它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1例术后半年因颈内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5例存活1年以上,其中3例分别存活4、5和12年。结论:对这类晚期复发肿瘤采用非定型手术(nondefined operation)切除,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延长患者生命,为颅面晚期复发肿瘤的治疗取得初步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大鼠高胆固醇血症对听觉器官线粒体DNA483 4 缺失以及听力下降的影响。方法  6 0只大鼠分为实验组 (38只 )和对照组 (2 2只 ) ,实验组大鼠以高胆固醇饲料喂养 ,时间为 6个月 ,建立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模型 ;对照组则在相同条件下以普通饲料喂养。通过听性脑干电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ABR)检查实验前后ABR阈上升程度。取左侧耳蜗 (实验组 2 1个 ,对照组10个 )和左侧蜗神经核 (实验组 2 7个 ,对照组 13个 ) ,提取DNA ,通过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nestpolymerasechainreaction ,nestPCR)扩增检测听觉器官线粒体DNA483 4 (mitochondrialDNA ,mtDNA483 4 )缺失 ,比较两组动物的ABR阈上升程度和听觉器官的mtDNA483 4 缺失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可造成实验组大鼠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 (t检验 ,P <0 0 5 ) ;②两组大鼠随年龄增加ABR阈均上升 ,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的ABR阈上升更加明显 ,和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t检验 ,P<0 0 5 ) ;③所有标本都扩增到正常mtDNA编码tRNA和NADH基因 ,实验组听觉器官mtDNA483 4 缺失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其差异具有显著性 (χ2 检验 ,P <0 0 5 )。结论 长期高胆固醇血症可以加剧大鼠的听力下降 ,听觉器官mtDNA483 4 缺失可能是其作用  相似文献   
59.
中国非综合征遗传性聋人群GJB6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GJB6基因[连接蛋白30(Cx30)-]在中国非综合征遗传性聋人群中的突变情况。方法:用特定引物对372例非综合征遗传性聋患者(其中295例分子病因不明,77例携带GJB2病理性单等位基因突变)和18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JB6基因的342kb大片段缺失del(GJB6〉D13S1830),并进行GJB6基因编码区扩增,以产物直接测序方法进行突变检测及鉴定。结果:372例耳聋患者中未发现GJB6 del(GJB6〉D13S1830),其中1例发现携带GJB6基因点突变404C〉A,导致了氨基酸的错义改变T135K,多物种Cx30氨基酸序列进化分析证实该点位于Cx30高度保守的第3跨膜区。对照组中未发现同样突变。结论:GJB6基因突变在中国耳聋人群中整体发生频率较低,GJB6基因可暂不列为第一线耳聋基因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60.
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息肉 (nasalpolyps ,NP)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多发病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 ,由于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Eos)自身的生物活性 ,人们发现该细胞的浸润对鼻息肉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故有人推测 ,如果把该细胞在鼻息肉组织内聚集的机制解释清楚 ,则可以解决有关鼻息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