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局灶型胸椎黄韧带骨化并椎管狭窄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从临床角度探讨孤立型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 OLF)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孤立型OLF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改良胸椎JOA评分法和Epstein标准,手术均采用后路椎板(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40.3个月。 JOA评分:术前7 ~ 8点,平均7.7点;术后8 ~ 11点,平均10.2点。Epstein标准:优9例,良5例,改善2例。【结论】 局灶型OLF临床表现较复杂, 必须根据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诊断。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局灶型胸椎黄韧带骨化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价Solis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1月,我科采用经前路Solis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17例,术中应用颈椎牵开器牵开椎间,通过紧张韧带进一步复位骨折。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9~41岁,平均26.2岁,按Levine-Edwards分类法Ⅱ型11例,Ⅱa型6例。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片,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枢椎移位及成角数据,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创伤后颈椎临床评分、颈部疼痛的VAS评分观察临床疗效。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各数据间行t检验。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78min(55~13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2.5ml(10~50ml)。术中无喉上神经、咽喉壁及血管损伤,术后无喉头水肿、血肿形成及伤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平均随访25.1个月(6~48个月),手术节段及骨折部位平均于3个月时骨性融合,未见畸形愈合,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无下沉、无移位、椎间无塌陷。创伤后颈椎临床评分:术前平均为48分(45~63分),末次随访时为92分(83~97分);颈部疼痛VAS评分术前平均为6.9分(6~9分),末次随访时为1.1分(0~2分);枢椎成角术前平均为-8.6°(-20~6°),末次随访时为+3.5°(0~+8°);枢椎移位术前平均为3.4mm(1~5.5mm),末次随访时为1.2mm(0~2.0mm)。以上两组数据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olis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Hangman骨折可行,手术操作简单、耗时短、创伤小、融合率高且有利于颈椎稳定。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价Magerl技术联合单椎板夹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采用Magerl技术联合单椎板夹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Symon和Lavender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和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植骨融合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128个月,平均(67.8±65.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发生,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根据Symon和Lavender 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改善率为90.9%。按JOA评分末次随访较术前提高(7.0±3.3)分,改善率为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SAC较术前平均增加(7.29±3.0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16.91±0.51) mm,与术后1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ADI较术前平均减少(4.51±1.4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 ADI为(2.02±0.18) mm,与术后1个月时比较未见明显丢失。结论Magerl技术联合单椎板夹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远期效果满意,能提供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植骨融合率高;但须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通过牵引逐步使寰枢椎完全复位,术中应操作规范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L5/S1和骶髂关节对腰-髂固定稳定性的影响,为腰-髂稳定性理想重建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7具成年新鲜尸体L2-骨盆标本,先行L3~L5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将此结构定义为腰-髂部稳定初始状态.初始状态测试后,在同一标本上实施连续性操作如下:使用髂骨钉的L3-髂骨固定(A组)、L5/S1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B组)、L5/S1椎间盘切除(C组)、左侧骶髂关节切除(D组).在MTS材料实验机上,给标本头侧分别施加600N轴向压缩和7Nm轴向扭转载荷,计算并比较各组结构压缩和扭转刚度.结果:初始状态组的压缩刚度值为(332±103)N/mm,A~D组腰-髂固定结构的压缩刚度分别为初始状态组的(122±15.5)%、(118.3±10.5)%、(81.1±7.7)%和(59.2±8.6)%.A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压缩刚度均显著高于初始状态组(P<0.05);C组和D组的压缩刚度均显著低于A、B组及初始状态组(P<0.05),C组和D组间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初始状态组的扭转刚度值为(2.47±0.88)Nm/deg,A~D组固定结构的扭转刚度分别为初始状态组的(128±14.3)%、(120±12.6)%、(78.4±13.2)%和(62.9±11.3)%,A组和B组获得同等的扭转刚度(P>0.05),而且此两组的扭转刚度均显著高于初始状态、C组和D组(P<0.05),C、D组和初始状态三组彼此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L5/S1椎间盘切除和单侧骶髂关节切除均显著降低腰-髂固定结构的稳定性,在腰-髂稳定性重建中,获得脊柱前方支撑和恢复骨盆环完整性是提高腰-髂固定结构稳定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5.
【摘要】 目的 评价选择性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9月共手术治疗22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评分;记录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以及融合时间。 结果 平均随访19个月(8~36个月)。椎管减压3例;椎管减压并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9例,其中长节段固定6例。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为39.25±10.47,术后3个月为13.85±7.73,末次随访时为17.95±6.18。实施内固定的患者侧凸Cobb角术前为21.05°±8.51°,术后3个月为12.13°±4.83°,末次随访时为14.03°±5.2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 14.40°±14.72°,术后3个月为26.62°±11.48°,末次随访时为24.27°±11.03°;术后6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上述各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依据不同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治定方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通过护理措施的实施,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术后的疼痛及下床的时间。结果止痛时间术后2~24h,短时间内(12h~3d)病人可以下床活动。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有效的护理方法能促使病人早下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7.
背景:为保证可控制范围内的脊柱运动,改变失稳节段运动的负荷模式,并限制其异常活动,同时避免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多种后路腰椎非融合固定装置被研发并用于临床.目的:探讨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失稳症患者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43-65岁,其中失稳节段1例为L_(1/2)和L_(4/5),1例为L_(2/3),1例为L_(3/4),其余均为L_(4/5)倒合并相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相邻节段腰椎管狭窄症3例:失稳节段均行后路椎管减压、Wallis置入固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失稳节段和相邻节段的活动范围及L_(4/5)节段椎间盘后高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3个月,平均9.2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28 min(90-18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64 mL(50-600 mL).腰痛均消失,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1例置入治疗后3个月因L_(4/5)右侧腰椎管狭窄症复发,再行开窗减压术后症状消失.治疗后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3);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2),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8).术后L_(4/5)节段的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而术后相邻节段L_(3/4)、L_5/S_1的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Walli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腰椎失稳症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体后缘骨离断的临床特征及其手术效果。方法回顾1998年9月至2009年3月间收治的82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0岁,平均15.9岁)的临床和CT资料。其中A组22例并椎体后缘骨离断,分析其部位、大小和形态特征,手术同时切除突出髓核及离断骨骺;B组6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中30例手术摘除突出髓核,30例非手术治疗。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评分(JOA)和疼痛视觉模拟计分(VAS)法,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结果22例(28%)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缘骨骺离断。JOA、VAS评分显示A组患者腰腿疼痛、神经功能状态均较B组患者严重(P0.05),而且手术前可以耐受保守治疗的时间也较B组患者短(P0.05);手术效果通过JOA、VAS评分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A组高于B组相应指标(P0.05)。结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后缘骨离断者症状更严重,诊断明确应积极手术治疗,术中尽可能切除浮动、中央型体积较大或位于侧隐窝的离断后缘骨。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究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20°尖嘴咬骨钳或高速微型磨钻两种不同工具制作门轴对椎板开门角度的影响。 方法 对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颈椎后路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根据术中门轴制作工具的不同分为咬骨钳组和磨钻组,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内拍摄颈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分别测量术前与术后CT横断面上开门节段椎板与冠状面椎体的夹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纳入并完整随访40例患者,其中咬骨钳组23例,磨钻组17例。其中咬骨钳组术前开门节段椎板与冠状面平均夹角为(37.58±4.09)°,磨钻组为(36.19±3.92)°,无统计学差异(P=0.286),而术后咬骨钳组开门角度为(62.27±3.99)°,磨钻组为(67.17±3.48)°,具有明显差异(P<0.001)。此外,两组间患者椎板扩大角度、术前术后角度比、角度扩大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 使用20°尖嘴咬骨钳制作门轴较之使用高速微型磨钻,可以更加精确控制开门角度,使其不至于过大,更加接近理想开门角。  相似文献   
40.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减压、病灶清除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有神经损害的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病灶单发、位于胸椎且伴有神经损害的脊柱结核患者共22例,行一期后路减压、病灶清除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1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结核治疗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7个月,治愈率95.5%,神经功能改善率81.8%,术后神经功能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减压、病灶清除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于合并有神经损害的胸椎结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