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目的]总结椎管内髓外肿瘤诊疗方法并分析其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168例椎管内髓外肿瘤患者,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通过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评价患者病程、年龄、术前JOA评分与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42岁(7~ 73岁),平均病程18.6个月(2~28个月).肿瘤位于颈段者45例(28.7%),胸段者62例(39.5%),腰骶段者61例(38.9%),以神经鞘瘤和脊膜瘤为主,分别占53.6%、22.6%.随访时间为13~52个月,平均29.8个月,肿瘤完全切除160例(95.2%),部分切除8例(4.8%).JOA评分:术前5 ~12分,平均7.6分,术后8~l6分,平均13.8分,改善率为66.0%.依据Epstein标准:优150例,良10例,改善8例.患者病程、年龄与临床改善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3、-0.521,术前JOA评分与临床改善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3.[结论]椎管内肿瘤临床疗效与病程、年龄、术前症状存在显著相关性.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检和影像学MRI检查是关键的诊疗手段.  相似文献   
22.
背景: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是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常用的方法,但两种术式的近远期疗效及各自优缺点尚未明确。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与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后脊柱稳定性及对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随访的AO分型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为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组(n=40)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n=45)。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在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的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单节段组要优于短节段组。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传统的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上都有显著的疗效,而单节段固定组在椎体前缘压缩率的改善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分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短节段组。此种手术方式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减少固定节段以节省脊柱的活动节段,减少固定节段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优点。  相似文献   
23.
潘希敏  魏富鑫  黎规典 《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0):1185-1186,1189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子宫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及30例子宫颈癌患者进行病灶ADC值的测量,并与20例正常志愿者子宫内膜、子宫颈ADC值进行比较。结果子宫内膜癌组ADC值为(0.73±0.11)×10-3mm2/s,低于对照组的(1.09±0.19)×10-3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11.5,P=0.004);子宫颈癌组ADC值为(0.71±0.15)×10-3mm2/s,低于对照组的(1.22±0.21)×10-3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17.3,P=0.001)。结论子宫恶性肿瘤ADC值低于正常子宫组织,ADC值有助于区分子宫恶性肿瘤与正常子宫组织。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9例L4/5退变性失稳患者,男22例,女27例,年龄28~72岁(平均5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骨密度检测。在X线片上测量固定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变化、椎体滑移距离以及固定节段和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根据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有无影像学退变,分为退变组与非退变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效果及影像学测量结果。结果:随访时间为13~52个月,平均为29.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22%)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两组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骨密度、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L4/5前凸角和椎体间滑移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L3/4椎体间滑移距离、L3/4椎间盘高度以及椎间隙动态成角变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ODI和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年龄与末次随访时固定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成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变化值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53、0.521、0.472,余测量指标与固定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指标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单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与临床效果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此退变与患者年龄相关,而与骨密度和术前腰椎影像学测量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5.
非常感谢许明熙医生对《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一文的关注和思考,也感谢贵刊为学术交流、探讨搭建的平台。胸腰椎骨折临床常见,关于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内固定方式、疗效评估等方面存在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膝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总结1998年9月至2010年8月门诊和住院按疗程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12例,玻璃酸钠20mg关节腔内注射,1周1次。连续注射5周后评定疗效。术前Lyshlom膝关节功能评分(64.8±3.0)。通过6个月~5年的随访,观察患者自我评价、下蹲活动及运动疼痛、关节肿胀、跛行、支撑、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等临床表现。结果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Lyshlom膝关节功能评分(90.0±1.4)。优良率91.96%。结论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可明显减轻膝关节的局部症状,增加关节的活动度,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27.
28.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腰椎内固定方法之一,但对于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固定效果不甚理想。为克服这一不足,Santoni等学者提出皮质骨钉道(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内固定技术,该文就其概念、技术特点、钉道特征和螺钉定位方法、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9.
背景:C2/3椎间盘切除,钢板置入内固定加椎间植骨是治疗Hangman骨折的常用术式。该术式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目前尚缺乏相关实验评价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研究。 目的:评价钢板置入内固定+椎间植骨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6具正常成人新鲜冷冻颈椎,每一标本依次制作成以下3种状态组:即正常对照组、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组、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组。按以上顺序应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测试每一状态C2/3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组C2/3节段前屈、后伸、旋转及侧弯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增大(P < 0.05),钢板内固定+椎间植骨组旋转方向关节活动度显著增大(P < 0.05);与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组相比,钢板内固定+椎间植骨组C2/3节段前屈、后伸及侧弯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减小(P < 0.05)。结果提示钢板置入内固定能够在前屈、后伸及侧弯方向恢复Ⅱ型Hangman骨折的稳定性,然而在旋转方向缺乏稳定作用,术后需辅以外固定以确保融合。  相似文献   
30.
曾丽雯  刘黎莉  魏富鑫  陈庆芬  邱慕丹 《中外医疗》2010,29(27):128-128,13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脊柱肿瘤病人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脊柱肿瘤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病人实施和健康教育,2组比较健康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脊柱肿瘤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减少漏项,使诊疗和护理有序,是实施健康教育高效、科学、具体、实用的方法,能提高病人的健康意识、促进患者康复行为形成、提高教育效果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