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头孢噻肟钠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广泛,具有和青霉素同样的β-内酰胺环,杀菌力强、抗菌谱广、变态反应少,抗菌效果显著。文中采用文献分析法,总结中国知网(CNKI)、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近年收录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其抗感染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手术治疗的17例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Krause入路9例,Poppen入路8例。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及放疗无效后行手术切除肿瘤;6例行脑室外穿刺引流术+肿瘤切除术,5例行脑室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肿瘤切除术,1例行脑室穿刺引流+第三脑室造瘘术+肿瘤切除术。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1例因迟发性颅内出血死亡,1例梗阻性脑积水加重,2例眼球活动障碍。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生殖源性肿瘤6例,胶质瘤4例,表皮样囊肿1例,黑色素细胞瘤1例,脑膜瘤1例,松果体乳头状瘤1例,血管瘤1例,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1例,血管周细胞瘤1例。16例存活者术后随访4~58个月,平均(29.8±20.7)个月;术后8例行放疗,3例化疗,2例行放疗+化疗;12例无症状生存,3例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半年内死亡,1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松果体区肿瘤病理类型复杂,预后差异较大,治疗方法各异,但手术切除肿瘤仍然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的重要手段,脑室-腹腔分流术是解决继发性脑积水的可靠方式。  相似文献   
63.
64.
背景:抗菌敷料是预防创面发生侵袭性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但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将抗菌材料与棉织物复合制得的抗菌敷料,生物相容性差,不宜用于创面的长期覆盖。 目的:制备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消炎性的新型抗菌生物敷料,并初步检测该材料的生物学性能。 方法:通过在乙醇/水/NaOH溶液中,构建一个纳米级的吸附相反应器,制得吸附纳米银的纳米SiO2粉末;将载银的SiO2粉末添加到壳聚糖/聚乙烯醇反应溶液中,通过缩醛化反应制得含Ag/SiO2纳米颗粒的壳聚糖/聚乙烯醇海绵。检测材料的各项物理性能、表面形貌、细胞毒性、抗菌性能。 结果与结论:材料呈多孔结构,吸水率、透气性和保湿性良好,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材料孔隙率高、空隙致密均匀,孔径大小为0.1~1 mm;MTT法检测材料对小鼠成纤维细胞毒性显示无明显毒性,并且能促进该细胞的生长;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菌均有良好的杀菌效果。以上结果显示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生物活性和抗菌性能,而且合成工艺简单,可作为创面敷料。  相似文献   
65.
胡露  魏坤  邹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47):6887-7005
BACKGROUND: Some disadvantages exsist in commonly used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 scaffolds, including acidic degradation products, suboptim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low pore size, poor porosity and pore connectivity rate and uncontrollable shape.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scaffold with three-dimensional (3D) pores by adding calcium silicate to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PLGA, and then detect its degradability,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biocompatibility. METHODS: PLGA/calcium silicate porous composite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by the emulsion-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and PLGA 3D porous scaffold was established by 3D-Bioplotter, and then PLGA/calcium silicate composite porous scaffolds were constructed by combining the microspheres with the scaffold using low temperature fusion technology. The compositions, morphology and degradability of the PLGA/calcium silicate porous composite microspheres and PLGA microspheres, as well as the morphology, pore properties and compression strength of the PLGA 3D scaffolds and PLGA/calcium silicate composite porous scaffolds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Mous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respectively cultivated in the extracts of PLGA/calcium silicate porous composite microspheres and PLGA microspheres, and then were respectively seeded onto the PLGA 3D scaffolds and PLGA/calcium silicate composite porous scaffolds. Thereafter, the cell proliferation activity was detected at 1, 3 and 5 day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Regular pores on the PLGA microspheres and internal cavities were formed, and the PH values of the degradation products were improved after adding calcium silicate. The fiber diameter, pore, porosity and average pore size of the composite porous scaffolds were all smaller than those of the PLGA scaffolds. The compression strength and elasticity modulus of the composite porous scaffolds were both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PLGA scaffolds (P < 0.05).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ew well in above microsphere extracts and scaffold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LGA/calcium silicate composite porous scaffolds exhibit good degradability in vitro,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biocompatibility.  相似文献   
66.
背景:国内外对La-HMS制备工艺的探讨比较多,但缺乏对La-HMS生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目的:制备La-HMS六方介孔材料,并对其进行生物学评价.方法:以长链伯胺为模板剂,在中性条件下合成出具有六方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分子筛,以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将镧元素嵌入分子筛骨架,得到La-HMS.将La-HMS粉末与一定量的黏合剂混合并压片,并经高温高压消毒备用.分离培养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培养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及增殖情况,MTT检测La-HMS细颗粒对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评价其细胞毒性.结果与结论:培养1 d后,细胞可在La-HMS周围贴壁生长,此后每天细胞生长情况良好,一直保持正常的形态.3 d和5 d后各培养孔中都未发现脱落的死亡细胞,细胞仍保持原来的形状且数量逐渐增加,且形态良好.MT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制备的La-HMS没有毒性.提示实验用的材料为六方介孔材料,材料的介孔结构利于细胞的黏附,材料符合生物材料细胞毒性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黏附性,可应用于生物医药方面.  相似文献   
67.
颅内前循环狭窄影响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内前循环狭窄程度与多种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按血流速度定量分级,确定危险因素。分析狭窄程度和多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将313例前循环狭窄患者(狭窄组)与76例无血流动力学异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狭窄组和对照组在年龄、腰围、吸烟、饮酒、糖尿病和卒中史有显著差异,高血压史、平时和测量的收缩压、舒张压有极显著差异。两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血管狭窄程度与高血压明显正相关,与载脂蛋白A和高密度脂蛋白明显负相关。结论:高血压在颅内前循环狭窄的发生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后程与同期调强放疗加量方案辅助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达州市华康医院妇产科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共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0例)和B组(50例),分别在顺铂化疗基础上同步采用后程与同期调强放疗加量方案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位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远处转移时间(DMR)、复发转移率、危及器官放射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B组患者放疗完成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放疗后3个月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中位OS、PFS及DMR时间均显著长于A组(P0.05);B组患者放射野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患者小肠Dmax、直肠Dmax及膀胱D1cc放射剂量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小肠D2cc放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消化道反应及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同期调强放疗加量方案同步辅助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淋巴结内转移风险,且有助于减轻骨髓抑制程度,价值优于后程调强放疗加量方案。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药物缓释载体——六方介孔硅(hexagonal mesoporous silica HMS)的生物安全性,为将HMS作为骨组织工程药物缓释载体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ISO10993系列标准和中国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的GB/T16886.12 - 2005系列标准,对HMS分别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热原试验、溶血试验、致敏试验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通过尾静脉和腹腔注射两种方法,HMS均未引发小鼠急性毒性反应;热原试验显示家兔体温升高值均低于0.6℃,且本组家兔体温升高总和低于1.4℃,符合热原检测标准规定;致敏试验显示HMS不引发豚鼠过敏反应;溶血试验显示HMS未引起兔红细胞溶血现象;MTT法检测细胞毒性比较,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的吸光度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HMS对细胞生长无不良影响.[结论]HMS的生物安全性符合国际和国内植入物生物学评价标准,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本研究为HMS作为一种新型骨组织工程药物缓释载体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0.
聚醚醚酮(PEEK)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异的机械性能、与骨组织相似的力学性能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由于固有的生物惰性,使种植体与骨组织不相整合,从而限制了其作为骨科植入材料的应用。提高PEEK骨整合性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将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材料(如生物陶瓷、金属材料、生物因子等)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修饰于材料表面,或者采用表面物理修饰(如粗糙度、孔隙率、纳米结构等)提高其骨整合性。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PEEK的成骨活性得到增强,在临床上有了更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上述提到的近些年用于提高PEEK生物活性的方法作一综述,旨在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