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4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8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96篇 |
内科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11篇 |
综合类 | 76篇 |
预防医学 | 14篇 |
药学 | 17篇 |
中国医学 | 44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对大鼠肝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观察层粘蛋白(Laminin,LN)和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对其~3H-脯氨酸(~3H-Pro)及~3H-胸腺嘧啶(~3H-TdR)的掺入影响。结果发现,LN和HA均可抑制肝细胞的胶原合成及DNA合成,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抑制明显,但无线性关系。~3H-TdR掺入受抑制的程度低于~3H-Pro。生理剂量的LN和HA对~3H-Pro及~3H-TdR的细胞掺入没有明显的影响。提示LN和HA在病理情况下可抑制肝细胞的胶原合成及细胞增殖,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可能起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12.
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的ELISA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明质酸结合蛋白(HABP)为抗体,建立透明质酸(HA)ABC-ELISA检测方法。对临床病人检测,结果表明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含量明显升高,以肝硬化时最为显著。提示HA可作为判断肝脏活动性损伤的良好指标,对早期诊断肝硬化有价值。 相似文献
313.
314.
目的 观察透明质酸酶 (PH 2 0 )基因对人乳腺癌细胞在鸡胚胎中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PH 2 0cDNA转染到人乳腺癌细胞株MDA2 31中 (MDA2 31 PH2 0 ) ,细胞种植到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 )上 ,观察肿瘤大小 ;对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染色 ,研究肿瘤新生血管生长变化 ;PCR扩增远端CAM中AluDNA序列 ,观察PH \| 2 0对肿瘤细胞转移的影响。结果 MDA2 31 PH2 0在CAM上增殖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血管内皮细胞数量也增多 ,同时远端CAM出现AluDNA序列 ,而对照组无。结论 PH 2 0明显促进癌组织内新生血管生长 ,并促进乳癌细胞增殖和远端转移。 相似文献
315.
四氯化碳诱发大鼠肝硬变过程中血清和肝组织透明质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四氯化碳诱发大鼠出现肝脏纤维化,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透明质酸(Hyaluronate,HA)的含量,并分析HA与肝组织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血清HA含量在大鼠肝脏受损后早期即增加,并随肝组织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肝组织内HA含量在肝硬变完全形成期时才明显高于正常组,与肝组织病理改变没有明显相关性。提示血清HA含量是早期判断肝细胞损伤和肝纤维化程度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316.
目的 已有研究显示,维生素D(Vitmin D,Vit D)与多种肿瘤发病相关,而膳食摄入是人体获得Vit D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及膳食调查法探讨膳食Vit D摄入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4-12 15-2015-03-28青岛大学附属医院(58例)和青岛大学附属海慈医院(116例)及平度市中医医院(26例)确诊的200例NSCLC患者,选取同时期3家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性别、年龄(±3岁)匹配的200名健康查体者为对照,通过包含79条项目的食物频率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调查研究对象既往1年膳食Vit D摄入情况.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Vit D摄入量对NSCLC发病风险的影响,X2趋势检验分析两者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膳食Vit D日平均摄入量分别为(5.41±1.19) μg和(7.53±1.58) 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7,P<0.001.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Vit D摄入量最低四分位组(Vit D摄入量<4 μg/d)相比,第2分位组(Vit D摄入量4~7μg/d)的OR(95%CI)值为0.67(0.37~1.18)、第3分位组(Vit D摄入量7~10 μg/d)OR(95%CI)值为0.56(0.32~0.97)、第4分位组(Vit D摄入量>10 μg/d)OR(95 %CI)值为0.48(0.27~0.85),随着膳食Vit D日平均摄入量的增加,NSCLC发病的OR值逐渐下降,两者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X2 =45.28,P<0.001.在校正体质指数、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肿瘤家族史、户外活动、吸烟、被动吸烟、接受饮食健康指导、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及硒的日平均摄入量后,上述负性关联仍然存在,与VitD摄入量最低四分位组相比,第2分位组调整OR(95% CI)值为0.71(0.43~0.94)、第3分位组调整OR(95%CI)值为0.54(0.34~0.71)、第4分位组调整OR(95% CI)值为0.39(0.24~0.64).结论 膳食Vit D摄入不足增加NSCLC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317.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联合叶酸对胎鼠脑细胞Pax3和Cx43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与神经管畸形发生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72只孕鼠随机分为9组对照组、模型组(环磷酰胺,CP组)、叶酸干预组(FA)、大豆异黄酮不同剂量干预组(SIF1、SIF2和SIF3)以及与FA配伍的大豆异黄酮联合干预组(SIF1+FA、SIF2+FA和SIF3+FA)。SP免疫组化法检测胎鼠脑神经细胞Pax3及Cx43蛋白的表达,并观察胎鼠外观,记录胎鼠总数和畸胎数。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均能降低NTDs发生率,其中以FA+SIF2联合干预组效果最好;(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Pax3表达下调,Cx43表达过度;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均有Pax3表达上调,而Cx43表达下调的改变。结论大豆异黄酮、叶酸或两者联合与NTDs形成相关基因Cx43的下调和Pax3的上调有关;Cx43的过度表达、Pax表达的下调可能是CP诱发NTDs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18.
319.
目的:探究帕金森病抑郁患者行中医情志护理的效果及对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6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抑郁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2例)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中医情志护理。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的焦虑、抑郁、生存质量评分及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2组HAMA、HAMD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HAMA、HAMD评分为(7.38±1.06)分、(10.62±1.28)分,低于对照组(14.32±2.31)分、(16.74±2.29)分(t=17.696、15.118,P0.05);生存质量中环境、生理、社会关系、心理领域评分为(71.24±8.91)分、(67.52±7.94)分、(52.31±6.54)分、(54.82±6.79)分,高于对照组(60.37±7.62)分、(55.23±6.76)分、(41.39±5.67)分、(43.95±5.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9、7.638、8.176、7.820,均P0.05)。研究组干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显著差异(χ2=6.222,P0.05)。结论:帕金森病抑郁患者进行中医情志护理的干预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不良情绪,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