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了解包头市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现状,为包头市社区卫生技术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包头市4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人员进行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卫生技术人员较满意的项目是工作成就感、同事关系、社会认同感、职业培训,满意度较低的是责任风险、福利待遇、工作自主性和领导与管理。结论:包头市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总体满意水平较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应尽力降低从业人员的职业风险,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82.
目的:评价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细胞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解放军81医院进行细胞免疫治疗的的39例Ⅱb~Ⅳ期宫颈癌患者。观察DC-CIK细胞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及淋巴细胞亚群。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结果: 39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经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20.5%,疾病控制率为66.7%;1年生存率为61%,2年生存率为46%,3年生存率为46%。经细胞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无显著改变,外周血肿瘤标记物CA125水平显著降低(51.79 vs 36.52,P<0.01),SCCA水平无显著变化。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有远端转移、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细胞治疗疗效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治疗前CA125水平正常与否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可产生临床获益,并可能改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远期生存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自体DC联合CIK细胞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进行DC-CIK细胞治疗的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并观察DC-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分析患者生存期,评价远期疗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结果: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38.1% (16/42),疾病控制率为61.9% (26/42);1年生存率为59%,2年生存率为48%,3年生存率为48%;肿瘤标记物CA153治疗后显著性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除辅助性T细胞(CD3+ CD4+)水平显著性升高外,其他淋巴细胞亚群无显著性变化.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P=0.012)、治疗前CA153水平(P=0.000)是DC-CIK细胞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CA153水平(P=0.003)是DC-CIK细胞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晚期乳腺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可能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产生临床获益,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4.
中央监护系统在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艳荣 《华夏医学》2004,17(5):754-755
中央监护系统通过网络,实行多床位集中监护,能够对人体的重要生理、生化指标有选择地进行经常性或连续性监测,并具有储存、显示、分析和控制功能,可以实时、连续、长时间地监测患者的重要生命体征参数。我科应用M900-CMS中央监护系统,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5.
[背景]稀土氧化钕(Nd2O3)可引起大鼠肺组织形成细胞纤维结节,但其机制尚不明确.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s信号通路是经典致纤维化通路,但其在Nd2O3导致的肺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少有研究.[目的]探讨Nd2O3对雄性小鼠肺组织炎症因子及纤维化因子含量以及细胞信号转导分子Smad2、Smad3表达情况的影...  相似文献   
86.
目的:了解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近郊农村蒙汉族中小学女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对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近郊3600名9~18岁蒙、汉族女生进行调查。结果:蒙、汉族中小学女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蒙、汉族不同年级中小学女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87.
88.
饮水型砷中毒大鼠中毒模型及剂量-反应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创建饮水型砷中毒大鼠中毒模型,探讨中毒阈剂量,剂量-反应关系.[方法]将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0.0012mg/L、中剂量组0.012mg/L、高剂量组0.12mg/L.3个组按3种剂量自由饮用不同浓度的含砷水,对照组自由饮用自来水.测定大鼠尿砷、血砷和毛发砷含量及SOD的活力.分析大鼠心血管功能,取心、肝、脾、肺、肾做脏体比值测定并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验.[结果]砷大剂量组的体重与对照组比较,体重与各脏器重量比值与对照组比较,砷大剂量组的体重和肾脏体比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饮水型砷中毒在对大鼠心血管功能方面无明显影响.3个剂量组的大鼠的尿砷、毛发砷舍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大鼠的血砷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低剂量组的大鼠的血砷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大鼠尿砷含量及SOD活力检验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低、中、高剂量组大鼠SOD活力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并且随着屎砷含量的增高而SOD的活力呈现下降趋势.将大鼠处死,进行了心、肝、脾、肺、肾病理学检验,发现各剂量组大鼠的肝肾有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尤其肾脏受损害明显.大鼠在不同的砷染毒剂量下,高剂量组大鼠的肾体比值受到了影响.尿砷含量作为检测指标的话,在2个月时即可以显示出随剂量的增高尿砷排出量增加.但从6个月大鼠尿砷含量检验结果来看,这时的尿砷排出量并不比两个月大鼠尿砷含量增加,而是比相同剂量组尿砷排出量减少.大鼠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大鼠尿砷、血砷和毛发砷的含量均增加.血砷-尿砷,血砷-毛发砷,尿砷-毛发砷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21、0.961、0.989.[结论]血砷、尿砷、毛发砷的含量均可作为判断砷在体内的负荷情况.砷能诱发机体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并导致体内抗氧化物质SOD活力的降低,肝肾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肿胀、混浊,细胞水样变性和坏死.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观察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传统治疗失败的恶性腹腔积液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组(22例)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体外诱导培养成DC和CIK细胞.将DC和CIK细胞混匀后进行腹腔灌注,隔日1次,共3次;对照组(29例)仅进行姑息性穿刺排出腹腔积液及利尿处理.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参照WHO癌性积液疗效评价标准和常见不良反应评价标准(NCI-CTCAE v4.0)评价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根据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QOL)改变.结果 治疗组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升高较对照组缓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RR) 40.9%(9/22),疾病控制率(DCR) 77.3%(17/22),对照组RR为10.3%(3/29),DCR为27.6%(8/29),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组QOL改善13例(59.1%),稳定5例(22.7%),降低4例(18.2%);对照组QOL改善3例(10.3%),稳定5例(17.2%),降低21例(7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3~4级不良反应.结论 DC疫苗联合CIK细胞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腔积液是安全的,即使在传统治疗效果不佳或失败时也可以取得一定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利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制备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疫苗过程中,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hGM-CSF)进行动员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并比较两者作为动员试剂的优劣。方法 对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1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进行DC疫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34例进行随机分组,其中rhG-CSF动员者69例,rhGM-CSF动员者65例。rhG-CSF动员组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前1天行rhG-CSF皮下注射3 μg/(kg·d),rhGM-CSF动员组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前1天行rhGMCSF皮下注射3 μg/(kg·d)。比较两组动员前后血常规变化的差异;分析两组采集终产品中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 MC)数量及表型,检测体外培养所得DC的数量、表型及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动员后rhGM-CSF动员组单核细胞增高值高于rhG-CSF动员组(P≤0.001),但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值低于rhG-CSF动员组(P≤0.001),其余血常规项目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hGMCSF动员组采集终产品中单个核细胞数量高于rhG-CSF动员组(P=0.046),而CD14+单核细胞的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hGM-CSF动员组最终诱导所得DC数量高于rhGCSF动员组(P=0.011),且DC细胞表面分子HLA-DR的表达高于rhG-CSF动员组(P=0.001),其余CD80、CD86,CD83、CD11C、CD54表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DC细胞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制备DC疫苗的过程中,使用rhGM-CSF动员比rhG-CSF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