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4篇
内科学   24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228篇
预防医学   55篇
药学   102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与不加用螺内酯治疗 ,对 2 4h尿镁排泄量 (UMA)、血浆镁浓度 (PMC)、红细胞镁含量 (EMC)的影响。方法  11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常规治疗加螺内酯组 (第 1组 5 6例 )和不加螺内酯 (第 2组 5 5例 )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火焰法测定治疗前、治疗 1个月及 6个月时UMC、PMC、EMC的变化情况。动态心电图检测治疗 6个月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评价心电的稳定性 ;比较两组治疗 1个月、6个月后的 6min步行距离 (6MWD) ,评价运动耐力。结果  (1)第 1组治疗 1个月后 2 4hUMA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 (P <0 .0 1) ,治疗 6个月后与第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PMC与EMC治疗 6个月后PMC与EMC的增高与治疗 1个月时及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与第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1)。(2 )第 2组治疗后 2 4hUMA呈进行性增加 (P <0 .0 1) ;PMC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而EMC治疗 1个月与治疗前无差异 ,治疗 6个月时有所下降 (P <0 .0 5 )。 (3)第 1组治疗 6个月后与第 2组比较 2 4h平均窦性心率及室性早搏发生率均较低 (分别P <0 .0 5 )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房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均低于第 2组 (分别P <0 .0 5 ) ;第 1?  相似文献   
42.
大鼠胚胎脑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探讨从不同胎龄的大鼠脑组织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NSC)并对其鉴定,了解生物特性。方法通过采用机械分离和消化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不同胎龄大鼠脑NSC。在无血清DMEM/F12(含20ng/m lbFGF,20ng/m lEGF及B27辅助培养液)中培养、传代和鉴定。诱导分化后采用SABC法对分化的细胞进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检测作细胞鉴定。结果从不同胎龄的胎鼠脑组织中成功培养出神经干细胞,胎龄为12.5天的胎鼠提取的神经干细胞集落最多,在上述条件下培养及传代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形成悬浮生长的呈巢素蛋白(nestin)阳性的神经球;用血清诱导分化为大量表达NSE阳性的神经元和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结论胎龄为12.5天胎鼠大脑皮质培养出的神经干细胞数量最多,可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aVR导联ST段抬高在预测首次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26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心电图。结果aVR导联无ST段抬高(n=281)、抬高0.05~0.1mV(n=68)和抬高≥0.1mV(n=77)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分别是1.8%、7.4%和15.6%。调整基线预测因子和入院时ST段压低的影响,aVR导联ST段抬高0.05~0.1mV和抬高≥0.1mV患者死亡的优势比分别是4.2(95%可信区间为1.4~13.5;P<0.001)和6.1(95%可信区间为2.4~17.3;P<0.001)。住院期间复发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力衰竭发生率随aVR导联ST段抬高程度增加而增加,而不同程度aVR导联ST段抬高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相似。aVR导联无ST段抬高、抬高0.05~0.1mV和抬高≥0.1mV患者左主干或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分别为16.9%、37.1%和56.2%(P<0.001)。结论首次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伴aVR导联ST段抬高患者预后较差,而这种差的预后与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有关,对这些患者进行早期介入治疗也许有重要的益处。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醛固酮能否引起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BMK1磷酸化,盐皮质激素受体(MR)是否介导了肾小球系膜细胞BMK1磷酸化和细胞损伤。方法0、1、10、100 nmol/L醛固酮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30 min,或者100 nmol/L的醛固酮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0、5、10、20、30、60 min,利用蛋白印迹分析磷酸化的BMK1和总的BMK1表达的影响。MR受体特异性的阻滞剂依普利酮(0,1,10,100μmol/L)预先处理肾小球系膜细胞60 min,醛固酮(100 mmol/L)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30 min,利用蛋白印迹分析磷酸化的BMK1和总的BMK1表达的影响。结果100 nmol/L的醛固酮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与对照组相比,BMK1在5 min达到峰值(2.0±0.5倍),持续到30 min。醛固酮剂量依赖地引起BMK1磷酸化。醛固酮在100 nmol/L时诱导BMK1磷酸化最明显。总的BMK1(磷酸化的和非磷酸化的)各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依普利酮预先处理能明显抑制醛固酮引起的BMK1活化。结论醛固酮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BMK1磷酸化。MR抑制剂依普利酮能明显抑制醛固酮引起的肾小球系膜细胞BMK1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低温血液透析联合应用左卡尼汀预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45~78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4例。入选常规:在我院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50%以上,Hb≥80g/L,Hct≥30%,无其他严重并发症。使用常温血液透析、低温血液透析及应用左卡尼汀联合低温血液透析3种方式治疗,通过比较血液透析中血压的变化,观察3组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次数。结果 3组患者血液透析前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中治疗组血液透析后血压高于对照组。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次数在2个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经t检验低温血液透析组与常温常温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温联合左卡尼汀治疗组低血压发生明显低于常温血液透析组和低温血液透析组,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均未发现血液透析患者原有心脏病症状的恶化。结论左卡尼汀和低温血液透析可显著降低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改善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相关症状,两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胆固醇血症猪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8头雄性乳猪随机分为正常饲养组(n=6),高脂饲养组(n=6)及高脂饲养+反搏组(n=6)。后2组复制高胆固醇血症猪模型并对高脂饲养+反搏组进行为时36h的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收集3组动物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TUNEL法测定其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与正常饲养组相比,高脂饲养组和高脂饲养+反搏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指数在正常饲养组为(127±36)‰,在高脂饲养组为(237±23)‰,在高脂饲养+反搏组为(177±12)‰,高脂饲养组和高脂饲养+反搏组较正常饲养组明显升高(P<0.05),高脂饲养+反搏组较高脂饲养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胆固醇血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通过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拮抗高胆固醇脂血症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 研究外源性硫化氢(H2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气体信号分子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24只,日龄90-120 d,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对照组(Ⅰ组)、脑缺血再灌注组(Ⅱ组)、脑缺血再灌注+50μmol/L NaHS组(Ⅲ组)和脑缺血再灌注+100μmol/L NaHS组(Ⅳ组)。采用四动脉阻断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Ⅰ组行假手术,Ⅲ组和Ⅳ组夹闭两侧颈总动脉前30 min分别腹腔注射50μmol/L和100μmol/L NaHS各1 ml,Ⅰ组和Ⅱ组分别腹腔注射1 ml生理盐水,再灌注6 h后处死大鼠取海马,测定海马组织中H2S、NO和Co的含量和胱硫醚β-合酶(CBS)、血红素氧合酶(HO)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及CBS mRNA、iNOS mRNA和HO-1 mRNA表达的水平;电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的超微结构,计算线粒体变性率。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海马组织中H2S、NO、CO、CBS、iNOS、HO、CBS mRNA、iNOS mRNA和HO-1 mRNA水平及线粒体变性率升高(P〈0.05或0.01);与Ⅱ组比较,Ⅲ组、Ⅳ组海马组织中H2S、CO、HO和HO-1 mRNA水平升高,NO、CBS、iNOS、CBS mRNA和iNOS mRNA水平及线粒体变性率降低(P〈0.05或0.01)。结论 外源性H2S通过抑制iNOS/NO、激活HO-1/CO减轻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8.
单肺通气期间七氟醚对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了解七氟醚对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的抑制程度。方法:选择34例开胸行非肺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七氟醚组(12例)、氟烷组(14例)、氯胺酮组(8例)。在双肺通气30分钟、单肺通气2分钟、10分钟、30分钟及60分钟同时采集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分流率。结果:双肺通气30分钟时三组分流率无明显差别。七氟醚、氟完与氯胺酮相比能明显增加单肺通气期间肺分流率,抑制HPV,PaO2、Pac  相似文献   
49.
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对SNI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小胶质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4组(n=16):假手术组(Sh组);模型组(SNI组);模型 米诺环素40mg/kg组(Mb组);模型 米诺环素10mg/kg组(Ms组)。其中Mb和Ms组从造模前1d起连续7d每日2次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米诺环素。分别记录全组动物在术前1d及术后1,3,5,7,14d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持续时间(TWD)作为大鼠疼痛行为学指标;各组大鼠分别在术后1,3,5,7,14d随机选取4只处死,取脊髓,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脊髓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的表达。结果SNI组从术后1d起即出现明显MWT降低和TWD延长,与术前及Sh组术后各时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Mb组和Ms组与SNI组相应时点比较MWT降低和TWD延长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Mb与Ms组比较MWT降低和TWD延长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Mb、Ms组与SNI组比较脊髓OX-42的表达减少,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米诺环素腹腔注射可剂量依赖性的减少OX-42的表达,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减轻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提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参与SNI神经病理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50.
我们三个医院从1981年开始,对90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后患者,施行小剂量吗啡硬膜外腔注入镇痛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本组病例为我们三个医院90例硬膜外麻醉下施行手术的妇产科患者,年龄23~57岁,病种为常见的子宫和附件疾患及高危孕妇。以同时期年龄、病种大致相仿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两组患者的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