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静脉血栓取出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静脉血栓取出术治疗血栓24例DVT,从股浅与股深静脉交叉处切开股静脉2~3cm,铸型血栓用卵圆钳拉出,碎型血栓则用橡皮止血带从足部缠绕,使远端血栓从切口中溢出。肝素化的盐水动脉加压冲洗3min至股静脉完全畅通,缝合静脉,伤口负压引流。结果近期疗效:肢体肿胀消退、疼痛消失17例;肢体肿胀消退、疼痛基本消失6例;无好转1例。远期疗效:21例病人获得长期随访,3例失访。随访3月~4年,平均1年3月,除2例在行走或站立时肢体有轻度肿胀外,其它患者均未见异常。所有肢体均未发现下肢溃疡或浅表静脉曲张。结论静脉血栓取出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发病6天内手术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52.
塞来考昔在脊柱内固定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塞来考昔在脊柱内固定术后镇痛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脊柱内固定手术后的病人1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75例,均于术后自觉疼痛开始给药。塞来考昔组予塞来考昔200 mg,po,q12h;美洛昔康组予美洛昔康7.5mg,po,qd;均治疗7d。按视觉类比量表(VAS)评价病人用药过程中的疼痛情况,并观察血压变化、监测不良反应。结果:2组病人术后,在用药后30min,VAS评分开始下降,用药2h后VAS评分下降明显(P<0.01),且镇痛作用均平稳维持12h以上。用药前后2组病人的血压无显著变化(P>0.05)。塞来考昔组和美洛昔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和13%,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与美洛昔康相比塞来考昔的胃肠道反应相对轻微,但无显著差异,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塞来考昔可安全、有效地缓解脊柱内固定术后病人的疼痛。  相似文献   
153.
人工髋关节置换应用解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杰  马若凡  刘尚礼 《广东医学》2007,28(3):490-492
随着材料与解剖形态模拟水平的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关节疾病的同时,亦出现了许多种并发症,如假体松动、人工关节脱位及医源性骨折等.髋部解剖结构随地区、性别及种族而异,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因手术者对股骨上段的解剖结构不了解而导致的.再者,目前在我国使用的多是西方国家设计生产的假体,由于国人股骨髓腔等形态与西方人种的差异,常出现不完全匹配的情况.因此,本文就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应用解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4.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后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但有关感染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影响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2例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25例,女97例,平均年龄63.1岁(27-82岁),平均随访3.6年。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性别、年龄、肥胖程度、关节原发病(是否为免疫相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关节内注射类固醇类消炎药史、假体类型、术中失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发热(〉38℃)持续时间、术后1d血色素13项临床因素与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发生感染9例,发生率为7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与感染相关的因素中手术持续时间长、术后伤口引流量多及术后发热持续状态长者,置换后发生感染的风险分别增加到5.823,10.561,7.757倍(P〈0.05)。提示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术后发热持续状态是预测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5.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肢体不等长对功能的影响仍存在不同观点,近年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置换后肢体不等长对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对这些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能更客观地反映情况,为临床工作所借鉴。目的:系统评价全髋关节置换后肢体不等长对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专业试验数据库、MEDLINE(1950/2010-09),EMBASE(1979/2010-0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0-09),手工检索中文文献(截至2010-09),收集所有髋关节置换后双下肢不等长对功能影响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对其逐个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篇临床对照试验,包括1304例患者。其中4篇数据完善,可满足就置换后肢体等长组与非等长组关节功能差异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置换后肢体不等长可影响关节的功能,平衡双下长度,对于减轻跛行步态,提高关节功能有一定临床意义。随时间推移,肢体不等长者的功能障碍有所改善,但与等长者仍存差异。置换后肢体不等长与并发症的发生,诸如脱位、神经损伤、磨损、松动等,由于纳入研究及病例数太少,尚需更多设计严格的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 89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术后预防DVT的方法分为3组。A组(n=21)未用任何抗凝药;B组(n=49)术后12h开始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每日1次,疗程7~10d;C组(n=19)术后12h开始利代沙班10mg口服,每日1次,疗程20~35d。观察3组术后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症状DVT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间术后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血红蛋白均在术后d4有所下降,至术后d10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3组患者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B组患者术后d4血小板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d10恢复至术前水平。3组手术前后PT和APTT均无明显改变。A组有症状DVT发生率(24%)高于B组(2%)和C组(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组和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组有3例患者出现术后尿素氮、肌酐明显升高,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嗜睡、低血压症状。结论利伐沙班可以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与低分子肝素的疗效相当,短期使用的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7.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surgical navigation for localiz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the femoral stem component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nethods In the hypothesized space, 3-D images of femoral stem were reconstructed. The coronal, sagittal and horizontal axes and scale divisions were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displacement and rotation of the stem. Matching between the stem and its 3-D images was performed while the stem was moved in various distances and angles on the digital motion-platform. Then the actual change in the position of the implant and the caleulativ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navigation system were compared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Results The mean difference in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measurements and the actual changes was (1.01 ±0.47) mm, and the mean difference in the measured and actual angles was 1.09°±0.62°. The duplicate test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0.238, P > 0.05). Conclusion Precise placement of the stem in the desired location and orientation can be achieved by the navigation system in th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探讨骨外固定器治疗创伤后感染性胫骨骨不连接的疗效。方法自1994年6月至2004年6月.应用骨外固定器治疗创伤后感染性胫骨骨不连10例,其中单侧外固定支架5例,Ilizarov外固定支架5例。结果所有胫骨骨不连7例得到愈合,骨愈合时间7—11月,平均8.5月;2例随访已5个月,见有明显骨痂生长;1例术后感染复发,经过随访11月,未见明显骨痂生长。结论骨外固定器具有使用方法简单,疗效可靠,是治疗创伤后感染性胫骨骨不连接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