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背景:肝硬化对行人工关节置换等骨科治疗者往往产生负面影响,其围置换期处理是骨科医生的一大挑战。目的:分析合并肝硬化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合并肝硬化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置换前后的诊治措施及疗效。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髋关节置换均顺利完成,随访均超过5个月。置换前Child-Pugh分级A级7例病例中5例置换后2周内动态观察评级仍维持A级,2例上升为B级,护肝支持治疗后均按时拆线出院。置换前B级者6例中2例置换后黄疸加剧并腹水,升为C级,其中1例置换后5d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予以生长抑素及质子泵抑制剂应用,出血迅速控制,患者经治疗均痊愈出院。随访时Harris评分髋关节的功能良好。结果提示在充分评估肝功能状况,全面围手术期处理的保障下,肝硬化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2.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后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但有关感染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分析影响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122例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25例,女97例,平均年龄63.1岁(27~82岁),平均随访3.6年。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性别、年龄、肥胖程度、关节原发病(是否为免疫相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关节内注射类固醇类消炎药史、假体类型、术中失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发热(> 38 ℃)持续时间、术后1 d血色素13项临床因素与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发生感染9例,发生率为7.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与感染相关的因素中手术持续时间长、术后伤口引流量多及术后发热持续状态长者,置换后发生感染的风险分别增加到5.823,10.561,7.757倍(P < 0.05)。提示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术后发热持续状态是预测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3.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surgical navigation for localiz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the femoral stem component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nethods In the hypothesized space, 3-D images of femoral stem were reconstructed. The coronal, sagittal and horizontal axes and scale divisions were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displacement and rotation of the stem. Matching between the stem and its 3-D images was performed while the stem was moved in various distances and angles on the digital motion-platform. Then the actual change in the position of the implant and the caleulativ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navigation system were compared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Results The mean difference in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measurements and the actual changes was (1.01 ±0.47) mm, and the mean difference in the measured and actual angles was 1.09°±0.62°. The duplicate test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0.238, P > 0.05). Conclusion Precise placement of the stem in the desired location and orientation can be achieved by the navigation system in th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相似文献   
104.
USS器械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脊柱通用固定系统(USS)内固定器械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对34例病人采用USS前路或后路固定后植骨,其中胸腰椎骨折10例,椎体病损6例,椎间盘退变性疾病15例,脊柱侧凸3例,术后平均随访16.4个月。结果:X线片未见钉、钩松动,无断棒,复位无丢失,无感染及神经损伤,植骨均融合。1例因严重骨质疏松症改用椎弓根螺钉,余效果满意。结论:USS器械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等优点,适用于多种脊柱疾病的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05.
下腰椎软骨终板的形态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下腰椎软骨终板的方法 ,为下腰椎椎间盘疾病诊断及治疗提供一种定量检测指标。方法 福尔马林浸泡尸体脊柱标本 2 8例 ,分别采用螺旋CT扫描。扫描范围自L3 上缘至S2 上缘 ;扫描条件 :12 0Kv ,15 0mAs,成像矩阵 5 12× 5 12 ,FOV16cm ,层厚 1mm ,螺距 1 0 ,Pitch 1 0。利用O2图像工作站将原始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 ,再在MPR重建的基础之上行曲面重建 (CPR) ,勾画出软骨终板的轮廓 ,然后测量软骨终板的最大矢状径、横径、面积、周径、形态。结果 L3 下缘至S1上缘软骨终板由类“心形”渐渐变为“椭圆形” ,作者还提供了L3 至S1软骨终板的所有测量参数。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用来评估椎间盘软骨终板简便、易行、可靠性好 ,为临床椎间盘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定量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6.
背景:由于生理老化和病理损害,常导致椎间盘破坏,而椎间盘是脊柱运动功能单位中最关键的结构,其破坏后不但可引起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还将引起脊柱的生物力学紊乱,因此最好是重建椎间盘,即可治疗椎间盘疾病,又能部分恢复椎间盘的功能。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相应脊柱节段的运动范围及有关解剖参数的变化。设计:前后对照研究。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对象:1999-02/2002-06中山大学附属二院确诊为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34例,41个椎间盘进行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均按要求完成了研究全过程。方法:所有的患者均在气管内麻醉下行腹直肌旁切口经腹膜外入路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采用德国Link公司生产的SB ChariteⅢ型人工腰椎间盘,并进行相关评价。主要结局观察:①患者术后的脊柱运动节段的稳定性、椎间关节的活动范围、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面积的变化。②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单节段置换L3-4例,L4~5 18例,L5S1 7例;双节段置换L3~4和L4~5 1例,L4~5合并L5S1 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时间3~3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总优良率90%。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4例,术后腰椎动力位摄片证实手术节段椎体间无异常位移,重建了腰椎的稳定性。其余的手术节段未见不稳现象。手术后L4~5椎间的屈伸范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仅对施行椎间盘置换的L4~5节段伴椎间隙Ⅰ~Ⅱ&;#176;狭窄的15例进行了测量,证明手术前后椎间盘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47,2.634,P&;lt;0.05)。结论:对腰椎间盘源性疾病进行人工间盘置换,除能恢复腰椎节段的运动功能外,还可以重建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面积,加大脊柱节段的运动范围。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应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探讨恢复脊柱运动功能和载荷能力的规律性。方法1998-04/2000-04,应用改良型SBChariteⅢ型人工腰椎间盘行腰椎间盘置换术共31例37个间隙,其中腰椎间盘退变16例18个间隙、合并椎间隙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17间隙、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术后指导进行康复训练。结果随访率100%,截止至2001-09,随访17~41个月(平均26个月)。临床评价优23例,良6例,尚可2例。术后腰椎节段平均可前屈4.0°和后伸5.1°,活动度共9.1°。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4.2mm。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和康复训练可恢复脊柱的运动和载荷能力,为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和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关节感染后继发骨关节炎患者行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既往有关节感染史的15例初次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其中化脓性感染5例,结核性感染10例。全髋关节置换7例,全膝关节置换8例,手术时平均年龄(53.5±7.7)岁,感染平均静止(41.5±35.8)个月。行关节置换术前常规进行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检查,并穿刺取关节液、滑膜组织等进行细菌培养以明确感染活动状态。结果所有病例术前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关节液、滑膜组织细菌培养阴性,组织学检查明确关节无活动性感染。采用一期关节置换,无论膝关节还是髋关节,均获得满意的关节功能恢复,术后随访(2.6±1.6)年,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感染复发。结论关节感染后继发骨关节炎病例,通过血清免疫学检查、关节液、滑膜组织细菌培养、组织学检查排除活动性感染,保持静息状态相当一段时间后行一期关节置换,可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功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失败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自1998年8月至2009年3月,本组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失败患者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7~87岁,平均66.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9例。内固定种类:动力髋螺钉(DHS)5例,动力髁螺钉(DCS)2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1例,伽马钉2例,Hansson针1例,合并股骨上段粉碎性骨折行交锁钉内固定1例,空心钉9例。失败原因:股骨头坏死7例,骨折不愈合7例,不愈合合并股骨头坏死2例,钉松脱、切割致骨折移位或不愈合5例。以上21例内固定失败后致患肢缩短19例。置换术使用的皆为标准假体,无应用加长柄,无应力性骨折病例。假体类型:生物型6例,全骨水泥型4例,混合型11例。就术前术后功能改善、肢体长度恢复、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两次手术间隔时间、术前肢体缩短畸形程度等因素间关系。结果无住院死亡患者。随访中,4例死于系统性疾病。Harris评分由全髋关节置换术前(27.53±2.96)分提高到置换术后最后一次随访(80.76±4.25)分。术前患肢缩短(2.67±1.06)cm,术后改善致(0.85±0.88)cm。患者年龄越轻,内固定失败后再次手术时间间隔越长,肢体缩短更严重,术中肢体长度的恢复也更困难。并发症:术后创伤性精神障碍1例,治疗后好转;术后脱位1例,麻醉下手法复位,外展支具固定6周;术中股骨上段劈裂骨折1例,无特殊处理。松动1例,翻修术后2年死于脑血管意外。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有效的补救措施,宜尽早手术、并需因应病例个体病理改变情况,而相应作综合评估、考虑。  相似文献   
110.
背景: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髋臼小而浅,臼内有大量骨痂和瘢痕组织等都为人工髋关节置换臼杯安装带来极大困难。臼杯安装后局部的力学变化关系到置换后假体松动的发生及使用寿命。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方法,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采用不同直径臼杯置入,观察对髋臼假体-骨界面间应力分布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骨盆为试验对象,用螺旋 CT 做全长连续扫描,然后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 CT 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建立髋关节发育不良骨盆模型。在计算机环境中对重建模型进行不同直径臼杯置入的模拟手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重建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化及力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对于髋臼发育不良的病例,选择小直径臼杯可应对髋臼浅平、骨床骨量不足的缺陷而达到较好的臼杯骨床包容,但臼杯直径小致接触面小使单位面积应力升高;另一方面,大直径臼杯置入扩大磨锉髋臼骨床可引起髋内壁破损突破,导致应力(包括压应力及剪切力)增大及集中。由此推断,髋臼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时应在保证骨床包容的前提下选择较大直径的臼杯,有利于应力的良好分布,但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扩大磨锉髋臼骨床所致髋臼内壁的穿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