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275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枢椎椎板螺钉技术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后路枢椎椎板螺钉技术治疗上颈椎不稳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3~73岁,平均45岁。AndersonⅡ型和Ⅲ型齿突骨折19例,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先天性游离齿突并寰枢椎不稳2例,寰椎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7例,不典型Hangman骨折并C2-3不稳1例,C2-3创伤性不稳5例。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Vertex钉棒系统固定。结果35例患者共置入枢椎椎板螺钉68枚,术中无一例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25.5个月。随访时X线片均未见明显颈椎不稳、内固定失败及螺钉松动退出。11例患者螺钉穿出椎板背侧,但无症状出现。结论枢椎后路经椎板螺钉技术固定牢固,操作简单,相对安全,特别适用于C2椎弓根发育异常或骨折不能采用椎弓跟固定的患者。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小儿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患儿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8例行牵引治疗,9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35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1年,平均7.3±3.5年。按Flynn评价标准,优2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4.28%。结论早期准确诊断加上及时有效的治疗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小儿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患儿的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83.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比较下颈椎经关节螺钉3层皮质和4层皮质固定的生物力学拔出力的区别。方法1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3-T1),游离成3个颈椎运动节段(C3~C4、C5~C6、C7~T1),在椎体两侧随机进行经关节螺钉3层皮质和4层皮质固定,置入直径为3.5mm的皮质骨螺钉。置入经关节螺钉行拔出力试验,比较经关节螺钉2种固定方式的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下颈椎经关节螺钉4层皮质固定的平均拔出力为430N,而3层皮质固定的平均拔出力为412N,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关节螺钉两种固定方式在颈椎各节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3层皮质固定的力学性能与4层皮质固定差异并不明显。经关节螺钉3层皮质固定可能在减少和避免置钉相关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以及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对12例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患者采取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治疗。结果12例患者经5-15个月随访,无重大手术并发症发生,仅1例发生肱骨头半脱位现象。患肩功能恢复基本满意,生活可自理。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基本满意,能满足解除疼痛、稳定关节、重建运动功能的要求,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内固定在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应用研究。方法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结合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89例,其中后外侧融合63例,后外侧结合Telamon融合器3例,结合Pyramesh融合器23例。结果89例术后随访4~21月,平均12.5月,术后有1例出现假关节内固定松动断裂,8例影像学表现有假关节形成。骨融合率为91.01%。疗效评定按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15分法评定,术前平均3.6分,术后平均13.8分,随访结果采用改善率表示,结果术后平均改善率89.47%。优级改善率75%~100%共55例(80.01%),良级改善率50%~74%共11例,可级改善率25%~49%2例。全组优良率92.13%。结论在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治疗中使用内同定,可提高融合率,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术中器械复位治疗牵张型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段骨折患者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34—56岁,平均4J4岁;均采用体位复位结合术中器械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年伤椎前缘和后缘的高度、后凸畸形角度;术前和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并发症。结果:伤椎后缘高度在术前、术后1周、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在术后1周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恢复;术后1年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丢失。VAS评分由术前的7.2±1.2减少至术后1年的0.8±0.7(t=18,47,P〈0.001)。结论:对屈曲牵张型胸腰段骨折体位复位结合术中器械复位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纠正矢状位排列,并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观察改良内镜下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8-01—2020-12行改良内镜下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6例顽固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估患者腰痛缓解情况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以上。手术时间45~72 min,平均56 min,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但术后2例出现下肢轻度乏力,几天后自行消失。术后3 d、3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57,P=0.700)。术后3 d、3个月、12个月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时间点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5,P=0.928)。16例中有12例(75.0%)术后3 d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至少2分,且持续12个月以上,其中4例疼痛症状完全消失;3例术后疼痛有缓解但12个月后复发,1例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腰...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评价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稳定性。 方法 8具较新鲜的成人枕颈标本(C0~4),随机分成4组:①完整状态组(A组)、②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③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和④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测量在1.50 Nm的力矩下,寰枢关节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6种运动方式下的运动范围(ROM)及稳定性指数(Sf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C组与A组的各方向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D组的各方向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与B组和D组的屈伸、侧屈和旋转的稳定性指数(S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屈伸、侧屈和旋转的Sf值最接近完整状态组(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在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上有独特优势,既可维持寰枢椎的活动性,又可达到坚强固定的稳定性,为寰枢椎后路固定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9.
上颈椎由枕骨髁(C0)、寰椎(C1)、枢椎(C2)及其相互连接的关节、关节囊和韧带结构组成.该部位解剖结构重要且复杂,若发生畸形、肿瘤、外伤、结核或风湿等病变,会导致上颈椎失稳,压迫脊髓、椎动脉和神经.上颈椎疾病通常症状较重且致残、致死率较高,大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由于C0~2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暴露和置钉都较为困...  相似文献   
90.
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O触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r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是基于微创外科的原则,吸取交锁髓内钉技术与生物学接骨技术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内固定系统。自2003年10月~2004年12月,笔者应用AO股骨远侧LISS和胫骨近侧LISS治疗下肢股骨远端骨折或胫骨近端骨折共3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