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内镜检查是20世纪消化病学革命性的进展,现已成为消化系疾病诊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检查手段。应用内镜可直接观察消化道腔内的各类病变,并可取活组织作病理学检查,还可将之摄影、录像留存以分析。根据不同部位检查的需要分为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结肠镜、腹腔镜、胆道镜、胰管镜等。其中胃镜最为常用,而作胃镜检查时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期性,特别是插胃管时患者恶心、呕吐,个别患者甚至出现休克症状等,术前做好护患沟通、让患者消除顾虑及恐惧心理,是作好此项检查的关键,笔者统计了本院2010年10月16日至2011年1月16日共作胃镜检查2906例,均安全通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回顾研究2011年9月--2012年5月11例确诊为AC并接受POEM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过程、术中、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及临床疗效情况。POEM的主要步骤包括:食管黏膜层切开;建立黏膜下“隧道”;切开食管环形肌;金属夹关闭隧道口。结果11例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术中并发症出血1例,黏膜层破损2例,皮下和纵隔气肿2例,气胸1例。手术当晚并发症包括疼痛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气胸1例、肺部少量炎症或节段性肺不张3例、纵隔及皮下气肿2例、隔下气体或气腹3例。全组无1例与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所有并发症经对症、保守治疗痊愈,无1例追加外科手术病例。结论POEM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近期疗效肯定,但远期疗效及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广泛应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诊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治疗方法主要有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下肿瘤全层切除术(EFR)等[1-2].近来还出现了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OEM),用于治疗贲门失弛缓症[3].我们在上述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对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采用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el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们自 1998~ 1999年对江苏理工大学入校新生 3110名进行体检调查发现患耳鼻喉科疾病的学生占总人数的 48%。现将调查分析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3110名大学生 ,年龄 16~ 2 2岁 ,平均年龄 19岁 ,男学生 2 15 9人 ,女生 95 1人 ,有反复发作病史的占 70 % ,未反复发作病史占 30 %。2 耳鼻喉科疾病调查结果见表 1~表 3。表 1 大学生鼻部疾病调查结果性别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副鼻窦炎鼻息肉男 1 75 2 6994女 65 593 3合计 2 4 0 32 81 2 7表 2 大学生咽部疾病调查结果性别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咽炎扁桃体乳头状病男 1 891 82女 75 4 0合计 2 64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护理配合技巧与安全性。方法研究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确诊AC并接受POEM治疗护理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POEM主要手术配合步骤;协助食管黏膜下注射;食管黏膜层切开;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黏膜下“隧道”;内镜直视下纵行切开环形肌;金属钛夹关闭黏膜层切口。结果所有8例患者均成功接受POEM手术,无1例因为护理配合出现与POEM相关的严重并发症。8例患者吞咽困难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短期疗效肯定。护理配合中的快、稳、准可有效地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内皮素(ET)对糖尿病患者肾脏早期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常规尿蛋白阴性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按微量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三组:DM1组(UAER<30 mg/24 h);DM2组(UREA 30~300mg/24h);DM3组(UREA>300mg/24 h).采用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定尿ET.结果糖尿病患者尿ET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且DM2组与DM1组有显著差异.尿α1微球蛋白与肌酐比(α1-MG/Cr),尿N-乙酰-β-D-氨基糖苷酶与肌酐比(NAG/Cr)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β2-MG/Cr除DM1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余两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尿ET是诊断糖尿病早期肾脏微血管损害的敏感指标,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肾功能损害程度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微淋巴管密度(LVD)和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标本125例、癌旁正常组织96例中VEGF—C、VEGFR-3的表达,以Podoplanin标记微淋巴管密度(LVD)进行计数。结果VEGF—C和VEGFR-3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4%、56.0%和10.4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EGF—C和VEGFR一3表达与LDV、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及CEA均呈正相关(P〈0.05),VEGFR一3表达与Ca19—9呈正相关(P〈0.05)而VEGF—C的表达则与CA19—9无相关(P〉0.05);胃癌组织中LVD计数为(2.98±0.81)个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计数(1.82±0.6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癌周LVD计数高于癌内LVD计数(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VEGF—C和VEGFR-3均呈高表达,与淋巴管生成有关并参与了胃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2(Ang-2)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大肠癌组织、18例癌旁正常组织及20例大肠良性病变组织中Ang-2的表达情况.结果:Ang-2在大肠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及大肠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27.78%和30.00%;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良性病变组织相比,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Ang-2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 0.05或P< 0.01),而与肿瘤的大小和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结论:Ang-2蛋白高表达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