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64篇
  免费   2355篇
  国内免费   1450篇
耳鼻咽喉   241篇
儿科学   401篇
妇产科学   331篇
基础医学   1495篇
口腔科学   227篇
临床医学   6874篇
内科学   2984篇
皮肤病学   373篇
神经病学   879篇
特种医学   137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9篇
外科学   2460篇
综合类   10846篇
预防医学   4923篇
眼科学   415篇
药学   4409篇
  55篇
中国医学   4288篇
肿瘤学   1168篇
  2024年   292篇
  2023年   1117篇
  2022年   1248篇
  2021年   1025篇
  2020年   937篇
  2019年   1036篇
  2018年   1094篇
  2017年   746篇
  2016年   898篇
  2015年   903篇
  2014年   2263篇
  2013年   1973篇
  2012年   2151篇
  2011年   2295篇
  2010年   2262篇
  2009年   2106篇
  2008年   2000篇
  2007年   2105篇
  2006年   1901篇
  2005年   1817篇
  2004年   1558篇
  2003年   1461篇
  2002年   1252篇
  2001年   1159篇
  2000年   1006篇
  1999年   779篇
  1998年   690篇
  1997年   662篇
  1996年   610篇
  1995年   573篇
  1994年   514篇
  1993年   414篇
  1992年   376篇
  1991年   368篇
  1990年   296篇
  1989年   271篇
  1988年   232篇
  1987年   225篇
  1986年   204篇
  1985年   197篇
  1984年   146篇
  1983年   137篇
  1982年   142篇
  1981年   109篇
  1980年   68篇
  1979年   31篇
  1978年   20篇
  1966年   13篇
  1965年   28篇
  196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22.
为全面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我院从教和学两方面推进精细化管理。通过制定实践教学规范、加强临床师资队伍、加强实习带教过程管理、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和时间以及实施刚柔相济的实习管理,构建了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开展以实践教学的五个环节—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科室小讲座、实习生考勤和出科考核为着力点的过程管理和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项管理以及为学生安排各种临床技能的强化训练课程、实行实习生"考研假"制度、开展实习形成性评价、按照"查重-评阅-答辩"三部曲对学生论文进行考核等改革举措,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实效。  相似文献   
23.
24.
25.
目的: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炎性反应角度,研究芪丹通脉片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影响。方法:将36只Apo 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 12只和手术组24只。手术组小鼠采用颈总动脉外置管术(PCCP)加高脂喂养制备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将手术组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和中药组(C组),每组12只。于造模后12周摘眼球取血,处死小鼠,截取右颈总动脉; 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 (IL-6)、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研究斑块、脂质池情况以及结构;油红(oil red)染色检测斑块中脂质情况; Masson染色检测斑块胶原纤维蛋白情况; TUNEL染色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组小鼠TNF-α、IL-6、CRP水平显著升高(P0. 01),药物干预后,C组小鼠TNF-α、IL-6、CRP水平较B组小鼠均显著降低(P0. 01)。病理学分析发现,与B组相比,C组动脉内斑块数量,脂质池面积、数量,脂质含量、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减少,斑块内胶原纤维蛋白含量显著增加,斑块趋于稳定。结论: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芪丹通脉片能显著下调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小鼠机体炎性水平,通过减少动脉内斑块数量,脂质池数量、面积,脂质含量,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数量,增加胶原纤维蛋白含量而降低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26.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下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蘑菇状"剜除与标准肾部分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腹腔镜下"蘑菇状"剜除术术式的建立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与解放军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接受腹腔镜手术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53例,其中25例沿肿瘤假包膜行"蘑菇状"剜除术(A组)、28例行肾部分切除术(B组)。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肾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血红蛋白、术后eGFR(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估计肾小球率过滤)的变化、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肿瘤复发率。 结果53例手术无术中转开放,无死亡病例。肾动脉阻断时间:A组(11.9±2.2)min、B组(21.5±6.5) min(P<0.001)。手术时间:A组(87.9±24.8)min、B组(114.3±38.9) min(P<0.001)。术中出血量:A组20 ml(20~40)ml、B组50 ml(50~100)ml(P<0.001)。术后24 h血红蛋白变化:A组(7.4±4.3) g/L、B组(12.4±8.8) g/L(P=0.013)。术后24 h eGFR变化:A组(6.2±7.2 )ml(min·1.73 m2),B组(12.7±12.8)ml(min·1.73 m2)(P=0.027)。术后6个月eGFR变化:A组(1.5±3.7)ml(min·1.73 m2)、B组(6.5±5.6)ml(min·1.73 m2)(P<0.001)。术后住院时间:A组4.0 d(3~4)d、B组4.5 d(3~6)d(P=0.023)。术后随访两组术后肿瘤均无复发。 结论采用腹腔镜"蘑菇状"剜除术治疗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肾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血红蛋白、术后eGFR变化、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肾部分切除术,两组术后肿瘤均无复发;该方法安全、有效,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共计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2)和参照组(n=42),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病房管理、护理态度、操作技巧、用药等护理质量评分方面均优于参照组,经统计学对比分析均有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 0. 05)。结论:循证护理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8.
笔2004年2月至2005年4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肠梗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9.
30.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病人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关键取决于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