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5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4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重PCR归化法平行检测HBV和HCV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多重PCR归化法并应用于对HBV、HCV平行检测。方法:利用PCR反应5′端允许添加非互补序列的原理,运用内外两对引物,经过2轮扩增,使目的产物均带上共有序列,再以共有序列为引物进行扩增,实现多重扩增。比较和筛选四种核酸提取方法。运用正交优化法,优化并确定最佳扩增条件。对28份血标本进行对比试验,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归化多重PCR方法对于HBV、HCV病毒合并感染患者的诊断敏感性为83.5%,诊断特异性为70.0%,诊断指数为153.3%,诊断效率为72.2%;对HBsAg阳性患者的HBV DNA的诊断敏感性为78.6%,诊断特异性为80.0%,诊断指数为158.6%,诊断效率为79.2%。对抗-HCV阳性患者的HCV RNA的诊断敏感性为75.0%,诊断特异性为90.0%,诊断指数为165.0%,诊断效率为83.3%。结论:多重PCR归化法在多基因扩增或多种病原体的同时平行检测领域具有较大应用潜力。该方法实用、准确、可靠,对HBV HCV的防治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选择分别位于bcr/abl嵌合基因的Mbcrl第二外显子和abl的第二外显子上的两条引物,对18例慢粒白血病及2例急淋白血病标本进行逆转录PCR(RT-PCR)检测。结果:在18例包括ph(+)和ph(-)不同病期的慢粒白血病患者血中均检出bcr/abl嵌合基因的表达,其中14例为K-28型表达,1例为L-6型表达,3例为K-28型,L-6型同时表达;2例急淋白血病标本中1例为K-28型表达。研究结果表明,1.bcr/abl嵌合基因是慢粒白血病的一个重要分子生物学特征;2.ph(+)和ph(-)慢粒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相同,即均有bcr/abl嵌合基因;3.至少部分急淋白血病与慢粒白血病有相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4.bcr的断裂点位置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有待进一步研究;5.同时表达L-6型和K-28型的情况多见于急变区,此现象提示体内可能同时有两类不同嵌合的白血病细胞或白血病急变期bcr出现新的重排。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寡核苷酸芯片平行分析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区S、前核心抗原pre C区、X区、聚合酶P区 12个已知的突变位点。方法 针对S、pre C、X、P区的 12个突变位点 ,设计位于乙肝病毒反义链的 2 4条寡核苷酸探针和两对PCR引物 ,探针长度为 14~ 18bp ,其 5′端连有氨基己烷和T15间隔子 ,合成后经点样仪点到醛基化玻片上。两对PCR引物分别用于扩增S与P区内的 5个突变位点和X、前C区内的 7个突变位点 ,其中上游引物含有荧光标记。不对称PCR扩增所得到的荧光标记的单链DNA与寡核苷酸阵列杂交、清洗后经扫描分析实验结果。结果 在对 12个乙肝阳性样品前核心抗原C和X区的突变检测中 ,存在 176 2A→T ,176 4G→A联合突变的有 2例、1896G→A突变的 3例、同时存在 176 2A→T、176 4G→A联合突变和 1896G→A突变的 1例、未存在任何突变的样品 6例。在 12个乙肝阳性样品的表面抗原S的突变检测中 ,未发现有突变出现。部分样品的随机测序结果与寡核苷酸阵列杂交结果一致。结论 寡核苷酸芯片适于快速、平行、大量检测突变  相似文献   
4.
检测HSV等5种病原体抗体的微阵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抗原微阵列技术检测多种病原体抗体。方法 将病原体的基因工程抗原,以电脑操纵的机械手将其点在赖氨酸修饰的玻片上.制备抗原微阵列,与血清反应后随之与Cy3标记的二抗反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仪扫描玻片,检测血清中相应病原体的IgG,并进行了灵敏度和重复性的检测。结果 5种抗原的最低检测限度为HSV1-gG 1.56μg/ml,HSV2-gG 3.125μg/ml,CMV-p150 1.56μg/ml,RV-E1E2 3.125μg/ml,MT-EAM 31.26μg/ml;抗原微阵列与ELISA检测的结果相比有较高的符合率;检测IgG和IgM的灵敏度分别为50pg、10pg;不同批次2张玻片间总体变异系数为IgG 6.52,IgM 18.89。结论 抗原微阵列可用于平行检测血液中病原体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讨论了我国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已取得的进展和有待改进的方面,提出了应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检测口腔常见无芽胞厌氧性细菌感染的基因芯片。方法选择口腔感染中常见的无芽胞厌氧性细菌作为菌种,将16S rDNA作为靶基因。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设计通用引物和特异性探针,选择与反义引物互补的核酸序列作为阳性质控探针;大肠杆菌16S rDNA基因序列为阴性质控探针,制备微阵列。进行厌氧性细菌DNA的提取、扩增、杂交、结果分析以及微阵列质量检测。结果制备的用于检测口腔常见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基因芯片特异性、灵敏度、重现性和稳定性均符合实验要求。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合理,制备的芯片可用于口腔常见无芽胞厌氧性细菌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PCR技术在脑脊液病原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以PCR技术为代表的各种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菌检测中的初步应用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银屑病的组织学特点是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和角质细胞增生,浸润的细胞主要是记忆型细胞、中性粒细胞、内衬巨噬细胞及增多的树突状细胞。有证据表明,涉及的免疫机制主要是T淋巴细胞在靶部位的浸润进而产生IFN-γ等介质,诱导表皮细胞增生及活化角质细胞。现将银屑病与免疫分子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物光子相干性理论的经络本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经络的本质.基于生物光子相干性理论,通过简化模型的理论计算,并与实验结果比较.生物体内光子辐射场可产生强干涉现象.提出经络干涉假说:生物机体光子辐射场具有非局域相干性,在机体内发生干涉现象,其干涉聚束构成一个整体的立体性网络,在生物体表(相当半反射面)形成强弱相间的条纹(聚束)即经络.它携带着相关脏器的生物信息,将机体内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0.
对栅藻延迟发光定量化表征中药寒热药性的方法进行优化,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用YPMS-2生物光子测量仪检测栅藻激发延迟发光强度,对测得的激发延迟发光强度用Statistica 10.0软件进行线性拟合,得到表征栅藻性质的可靠参数K,用产自于道地产地的经典寒性中药黄芩作为样本,验证本研究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并进行空白实验。栅藻最佳使用K值波动范围是2.81~3.89,本研究方法精密度高,重复性、稳定性良好,空白溶剂无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