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2篇 |
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22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96篇 |
内科学 | 48篇 |
皮肤病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47篇 |
外科学 | 28篇 |
综合类 | 55篇 |
预防医学 | 57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38篇 |
中国医学 | 12篇 |
肿瘤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流式细胞仪在血栓与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悦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8,21(5):284-287
流式细胞仪(FCM)是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通过对血小板表面特异的抗原与糖蛋白(GP)的检测,FCM日益成为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CM在血栓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以及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412.
目的 分析BK病毒尿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LOHC)的相关性,探讨BK病毒载量与LOHC发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2008年4月113例HSCT患者的晨尿标本,提取病毒DNA,崩PCR方法扩增多瘤病毒DNA,以4JD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尿BK病毒阳性患者在LOHC不同时期的尿标本中BK病毒DNA拷贝数.结果 113例HSCT患者中22例(19.5%)发生HC,中位发生时间为+44(+13~+114)d,包括1级7例,2级11例,3级3例,4级1例.其中21例(95.5%)LOHC患者尿标本经PCR检出BK病毒,检出率明显高于非LOHC组(31.9%)(P=0.000).健康对照组均未检出BK病毒.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LOHC患者尿BK病毒DNA拷贝数在HC发病前1周的平均水平较初次阳性时有明显上升(105拷贝数/μl比104拷贝数/μl),在HC发病当周及缓解后1周无明显改变.不同级别LOHC患者在发病前和发病时尿BK病毒DNA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LOHC患者尿中BK病毒DNA拷贝数平均水平为103~104拷贝数/μl,低于LOHC患者.结论 BK病毒尿是HSCT后LOHC的重要致病原因.如HSCT患者尿中BK病毒DNA拷贝数呈动态上升并超过105拷贝数/μl时可能预示LOHC的发生. 相似文献
413.
目的初步探索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女性性激素水平及生育情况, 及其与预处理方案的相关性, 并分析移植后年轻女性激素替代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进行性激素水平检测随访的147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随访患者的生存、月经及生育情况, 激素替代治疗情况, 检测移植后患者性激素水平, 评估患者卵巢功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等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47例患者年龄10~45岁, 中位年龄26岁,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35例,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2例;129例接受清髓性预处理, 18例接受减低剂量预处理。随访18~134个月, 中位数为50个月, 5例患者因疾病复发而死亡。54例预处理前使用醋酸戈舍瑞林的患者中3例移植后自行恢复月经, 均为清髓性预处理患者;1例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分娩双胎。93例预处理前未使用醋酸戈舍瑞林的患者中2例自行恢复月经, 均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非清髓性预处理, 并自然受孕。接受清髓性预处理的患者移植后卵泡刺激素水平显著高于接受减低剂量预处理的患者[(95.28±3.94)U/L比(7... 相似文献
414.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早期TNF-α、IL-1β、IFN-γ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在预处理过程中的改变情况及其与移植相关并发症之间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9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其中aGVHD纽43例,血栓组5例,感染组31例)预处理前后以及移植后各周内血清TNF-α、IL-1β、IFN-γ水平的动态变化,以20例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观察预处理前后细胞因子的改变,探讨细胞因子和各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预处理前TNF—α水平在aGVHD组已较正常升高(P〈0.01),在其他患者中未见明显改变。在预处理第4天后所有患者TNF—α水平都较预处理前明显升高(P〈0.05),预处理结束时TNF—α水平较预处理前降低。发生aGVHD、血栓或感染时,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以aGVHD组升高更为明显,血栓组TNF—α升高水平大于感染组(P〈0.05)。血栓和aGVHD组的TNF—α水平在发病前2周即有升高,感染组病人在发病前未见改变。IL-1β在移植患者预处理各阶段未见明显变化,发生aGVHD、血栓、感染时IL-1β水平均有升高,以血栓组升高更明显,aGVHD组较感染组也明显升高(P〈0.01)。IL-1β水平在血栓患者发病前2周见明显升高,而aGVHD组于发病前1周升高。IFN-γ水平在移植患者预处理过程中未见明显改变,在各并发症组之间变化不明显。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细胞因子存在着一系列改变,预处理可造成细胞因子TNF—α释放增加。在aGVHD发生时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且较血栓患者升高更突出;在血栓发生时,血清IL-1β含量明显升高,并高于aGVHD患者。TNF—α、IL-1β水平的升高和移植相关并发症aGVHD及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动态监测TNF-α、IL-1β水平可预测aGVHD厦血栓性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15.
本研究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活性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探讨相关的临床意义。收集73例初治AML患者缓解前后的血浆标本,荧光标记v WF73底物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试验(FRETS-vWF73)检测患者血浆中的ADAMTS13活性,以ELISA试剂盒检测v WF抗原量。结果表明,初治AML患者治疗缓解前的ADAMTS13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63.3±25.5)%vs(105.1±37.7)%,(P〈0.01);vWF抗原则高于正常对照组(226.6±127.0)%vs(111.4±39.7)%,(P〈0.01)。经标准诱导化疗后缓解期患者的ADAMTS13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vWF抗原则明显低于治疗前组(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AML患者治疗前合并感染者的ADAMTS13活性明显低于无感染组:(52.2±20.6)%vs(73.9±24.7)%,(P〈0.01);感染组vWF抗原明显高于无感染组:(262.2±135.7)%vs(193.8±110.2)%,(P〈0.05)。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者的ADAMTS13活性明显低于无DIC组:(42.0±14.5)%vs(73.4±22.7)%,(P〈0.01);DIC患者的vWF抗原明显高于无DIC组:(274.2±140.0)%vs(204.7±115.5)%,(P〈0.05)。结论:初治AML患者治疗前伴有ADAMTS13活性的降低和v WF的升高,以合并感染和DIC的患者表现最显著。ADAMTS13和v WF在肿瘤的发生发展,炎症和DIC的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16.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联合CAG预激方案(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红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5例初治AEL患者,其中23例采用预激方案治疗,19例采用标准方案化疗,13例使用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结果 使用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的患者缓解率达到61.5%,总反应率(ORR)92.3%,缓解率及反应率优于传统方案组及预激方案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西他滨可能在急性红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17.
母供子非去T细胞性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18例恶性血液病进行母供子非去T细胞性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探讨其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3例,AML-M41例,AML-M5b2例),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伴骨髓纤维化1例),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Ⅳ期B组)1例,以母亲为供者进行非去T细胞性单倍体Allo-HSCT。供者动员方案:G-CSF300μg/12h×5d后采集造血干细胞。输注D34 细胞(3.58~8.90)×106/kg。预处理方案为:MeCCNC250mg·m-2·d-1×1d,Ara-C4g·m-2·d-1×2d,Bu4mg·kg-1·d-1×3d,CTX1.8g·m-2·d-1×2d。ALL患者以全身放疗(TBI)代替Bu。以CsA、MMF、MTX和ALG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预处理。移植后发生急性GVHD16例、慢性GVHD10例,出血性膀胱炎1例。全部患者在移植后10~20d获造血重建。18例患者中12例存活。结论:非去T细胞性单倍体Allo-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提示在以后的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优先选择母亲供体,对降低GVHD的严重程度、提高移植成功率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418.
419.
全球有超过5亿人感染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其中不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对这两种病毒感染尚无有效的根治手段,而且没有针对丙型肝炎的预防疫苗。二者在病毒相关肝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病毒学、免疫学特性及逃逸机制等方面却有明显差异。本文对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差异方面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