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4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61.
目的 探讨奥曲肽经肝动脉给药的安全剂量,以及小剂量奥曲肽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对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防作用。方法 40例肝癌根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经肝动脉埋泵给药。实验组首日推注奥曲肽200μg,顺铂碘油混悬液18ml(顺铂40mg/8ml 超液化碘油10ml)。次日再推注奥曲肽200μg。对照组:仅于首日经肝动脉泵缓慢推注顺铂碘油混悬液18ml。每隔4~8周重复给药一次。观察两组病人的化疗反应,并作短期术后随访以判定疗效。结果 实验组化疗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仿,未出现明显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损害。一过性脸部潮热伴或不伴全身潮热是奥曲肽经动脉给药的惟一反应。随访显示实验组(对照组)1年复发率、肝外转移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5%(45%)、5%(20%)、10%(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肝动脉一次给予200μg奥曲肽是安全的,奥曲肽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对预防肝癌根治术后近期复发转移有一定疗效,但对于术后远期的预防作用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62.
生物人工肝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肝细胞是生物人工肝系统的核心,生物人工肝的肝支持作用完全依赖于所用肝细胞的特异性生物学功能。生物人工肝中使用的肝细胞来源主要有人源性肝细胞、异种肝细胞、肝细胞株等。近20年来,虽然对各种来源的肝细胞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研究,但是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的来源问题至今未能得到满意解决。文章综述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3.
前哨淋巴结活检能够较准确地评估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情况,指导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减少术后并发症,在临床广泛开展。然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示踪方法多种多样,其适应证和检出效能也不甚相同。本文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临床医生了解各种示踪方法的特点,有助于前哨淋巴结活检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分析无乳头溢液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62例(73个病灶)经病理确诊的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图像,将病灶分为5型:I型:扩张导管伴结节,II型:囊实混合性结节,III型:实性结节,IV型:囊性结节,V型:单纯导管扩张。结果 73个病灶中,I型27个,II型11个,III型30个,IV型3个,V型2个,超声对各型的诊断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8.9%、90.9%、40.0%、0、0。结论 无乳头溢液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典型声像图是扩张导管伴结节和囊实性混合结节,通过探索声像图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腺相关病毒转染人内皮抑素基因对肝癌细胞体内致瘤作用的影响。方法用含人内皮抑素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ES)体外转染人肝癌细胞Hep3B,以空病毒(AAV2)转染作阴性对照,RT-PCR方法检测ES在mRNA水平的表达。将转染细胞接种裸鼠,通过ELISA方法检测裸鼠血液中人内皮抑素的的浓度。观察内皮抑素对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RT-PCR结果显示腺相关病毒可介导内皮抑素基因高效转染Hep3B细胞;rAAV2/ES转染细胞接种裸鼠后内皮抑素的表达随时间逐渐升高,在第4周达到最高浓度(115·79±8·70)ng/ml;rAAV2/ES转染组8只裸鼠中6只成瘤,成瘤时间为(26·80±6·42)d,明显长于对照组(17·17±4·17)d(P<0·05);对裸鼠移植瘤检测显示瘤体重量和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0·36±0·22)g、(3·50±1·05)个/视野,明显低于对照组(1·54±0·48)g、(12·67±1·97)个/视野(P<0·01)。结论腺相关病毒介导人内皮抑素基因转染可有效抑制Hep3B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自组装阿霉素微囊肝动脉灌注对兔肝VX2肿瘤生长、代谢和凋亡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接种肝脏VX2肿瘤组织块,建立肝脏肿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经肝动脉给予生理盐水(A组)、空白微囊(B组)、阿霉素4mg/kg(C组)和阿霉素微囊等效药物4mg/kg(D组)。治疗后1、3、5、7、10和14d分别以PET/CT显像测定肿瘤体积、生长率及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处理后14d处死动物,常规病理、HE染色观察,DNA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的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测定肿瘤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治疗7d后给药组肿瘤体积及生长率明显降低,与空白微囊组及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0d后阿霉素微囊组肿瘤呈负增长,生长率<100%,与其他各组有明显差异(P<0.05)。给予药物后,C、D组糖代谢水平降低,SUVmax值与A、B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阿霉素微囊组SUVmax值呈持续下降趋势,10d后糖代谢水平明显低于其它组,肿瘤组织活力明显降低(P<0.05)。治疗14d后,阿霉素微囊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大于其它组,而增殖指数低于其它组(P均<0.05)。结论:自组装阿霉素微囊作为一种新型智能化供药体系,肝动脉灌注后可明显抑制兔肝脏VX2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糖代谢和细胞增殖而发挥抗肿瘤效应,可有效提高肝脏肿瘤的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67.
肝干细胞(hepatic stem cell,HSC)正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以及日本的研究热点。HSC研究热的原因在于HSC移植将解决供体肝脏严重缺乏的重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自体的HSC移植能有效地避免免疫排斥反应。此外,HSC下向诱导分化为肝细胞,这将为肝细胞移植和生物型人工肝提供无限的细胞来源。几十年来,尽管研究人员一直尝试鉴定及描述HSC的特征,但对于肝干细胞是否存在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68.
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在肝功能衰竭中的治疗价值已得到肯定,大量高活性的人肝细胞是细胞型体外BAL支持系统的核心原材料。球形聚集体是一种立体、高密度、高活性培养肝细胞的方法,但操作较复杂。我们采用生物材料表面接枝功能化学基团的方法,对人肝细胞L-02/聚丙烯杂化界面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简单的静止培养实现了肝细胞的球形聚集体培养方式,极大的简化了既往的肝细胞球形聚集体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69.
背景:微载体培养技术作为一项体外高浓度细胞培养技术,近年来已在肝细胞的体外培养中得到应用。目的:对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培养的人肝细胞L-02进行定时的形态学观察。方法:以自制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样本为支架来培养人肝细胞L-02设为实验组;无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支持下人肝细胞的培养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细胞进行定时的细胞计数,并对实验组进行形态学观察,包括倒置相差生物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两组培养的细胞数量均呈现前3d增长,在第3天细胞数量达到最高值;而且实验组3个样本培养的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无微载体培养的细胞数量(P〈0.05),实验组各样本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倒置相差生物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可见前3d微载体表面黏附生长的肝细胞则逐渐增多,第3天可见大部分微载体表面有许多肝细胞黏附成团,总的存活率均在90%以上,且肝细胞保持着良好的形态学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载体表面、切面和内部均可看到有许多球状肝细胞紧密黏附。提示,以自制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作为一种支架,在体外三维环境下可以进行高浓度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70.
背景:文献报道的微载体大多为实心的、大孔的,虽然较二维微载体的比表面积有明显的增加,但距理想的三维微环境相差甚远。 目的:构建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通过溶血实验、凝血实验、血小板计数及聚集实验评价其血液相容性。 方法:利用液氮冷冻干燥技术成功构建浓度为1%,2%,3%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兔为宿主,采用溶血实验、凝血实验、血小板计数及其聚集实验评价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的血液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浓度为1%,2%,3%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的溶血率分别为1.56%,2.07%,2.31%,均小于5%,均无致溶血性;3种浓度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样本材料对兔血时间无明显影响,三者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间也无明显差别(P > 0.05);3种浓度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样本材料对兔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影响,注入浸提液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证实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无致溶血性、无凝血性和无血小板聚集性,表明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