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采取针对性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采用病历调查与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模式,对2011年6月25日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调查.结果 共调查1035例患者,医院感染率为5.31%;感染率较高的科室为ICU 30.00%、儿科19.15%、新生儿室14.29%和神经外科11.36%;下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部位,占49.23%;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率为34.12%,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为2.38%,泌尿道插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率为1.59%;病原学培养送检率为45.45%,主要病原菌为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调查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46.18%;治疗用药物送细菌培养率27.76%;使用频度前10位的抗菌药物30.00%为医院常规药敏试验品种,50.00%为作用、性质近似品.结论 医院感染日常监测中部分科室存在漏报现象;ICU、儿科、新生儿室为医院感染重点监测部门;应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呼吸机、中心静脉置管、泌尿道置管等侵入性操作所致医院感染;医院常规药敏试验品种应根据临床药物使用情况及时调整,应加强医院感染病例和治疗用药的细菌学检查. 相似文献
22.
严重脾损伤后,可施行自体脾组织移植,但移植后功能怎么样?意见还不统一。本研究拟探讨不同量自体脾组织移植后,血中Fn和吞噬细胞活性的变化。 一、材料和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脾切除组、25%、40%、60%、80%、脾组织移植组。移植方法按文献[3]进行。移植半年后,各组动物取血1ml,,肝素抗凝备用,用改良董元标及Ludtke的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外周血中吞噬细胞活 相似文献
23.
锎-252(californium-252,252Cf)是美国Seaborg等人于1952年在Eniwetok Island热核反应实验中发现的一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Laurence Berkeley实验室成功分离出252Cf(1958)。60年代开始对其生物学效应、剂量学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用于宫颈癌、恶性胶质瘤、恶性黑色素瘤及头颈部肿瘤的近距离放射治疗。目前,252Cf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在国内外均有临床应用,且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4.
25.
26.
目的 观察不同能量X线全盆外照射加252Cf中子腔内照射治疗宫颈癌对5年总体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特别是腹盆部皮肤萎缩、皮下组织纤维化等晚期放射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1999年1月至2002年11月115例未曾接受过任何治疗的临床分期为Ⅱ~Ⅳ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采用6-MV或8-MV的X线全盆外照射加252Cf中子后装的治疗方式,其中使用6-MV加速器照射70例(6-MV组),使用8-MV加速器照射45例(8-MV组).宫旁A点总剂量29~49Gy(1次/周,7~11Gy /次,共进行3~4次,治疗间歇穿插全盆外照射).全盆外照射采用前后对穿野常规照射.对穿野照射20~36Gy后,盆腔野中央屏蔽挡铅4cm,继续照射至44~52Gy.全盆外照射及252Cf中子腔内照射后,如患者宫旁仍有肿瘤侵犯,宫旁小野补量8~12Gy.所有患者均随访5年以上.观察所有患者的 5年总体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早晚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重点观察腹盆部皮肤萎缩和皮下组织纤维化等晚期放射反应及分级.结果 全部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9.2%(91/115)、82.6%(95/115),其中6-MV组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5.7%(53/70)、77.1%(54/70),低于8-MV组[84.4%(38/45)、88.8%(40/4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大于G2级的晚期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为3.5%(4/115),其中6-MV组为4.3%(3/70),高于8-MV组[2.2%(1/4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G2级晚期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为6.96%(8/115),其中6-MV组为8.6%(6/70),高于8-MV组[4.4%(2/4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早期反应较重的主要是侵犯阴道下1/3的Ⅲ期患者,6-MV组稍重.皮肤晚期反应中,6-MV组 G2级皮下组织纤维化发生率为44.3%(31/70),明显高于8-MV组[6.7%(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肤片状萎缩等于G2级放射反应的发生率为35.6%(25/70),明显高于8-MV组[4.4%(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虽然6-MV和8-MV两组患者外照射后的5年总体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晚期放射性膀胱和直肠炎发生率均没有明显差别,但8-Mv组5年总体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均高于6-MV组,晚期放射性膀胱和直肠炎发生率低于6-MV组.特别是8-MV组患者腹盆部皮肤萎缩和皮下组织纤维化发生率明显低于6-MV组,所以盆腔外照射应使用8-MV以上的高能X线.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4年该院收治的14例DFSP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比较其临床特征、首次治疗方案、治疗经过、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 6例患者的初次治疗方案为普通切除术,术后均出现复发,其中包括转移1例.其余8例患者中有1例接受普通切除术加放、化疗,3例接受扩大切除术,3例接受扩大切除加皮瓣移植术,1例接受冷冻治疗加扩大切除术,此8例患者术后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对DF-SP认识不足,首次手术切除不彻底是其复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
在运用电子线进行放射治疗中 ,皮肤损伤是最常见的急性放射毒副反应 ,皮肤反应影响患者的外观 ,给病人带来了痛苦 ,特别是给女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严重时可造成皮肤溃破 ,渗液 ,甚至终止治疗。本文采用三乙醇胺乳膏治疗乳腺癌术后根治放射治疗的患者 ,有效地减轻了皮肤反应 ,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乳腺癌术后根治首程放射治疗的患者 3 0例(均为女性 )。随机分为三乙醇胺乳膏组和三黄乳膏组 ,每组各15例。1.2 方法1.2 .1 实验材料 三黄乳膏 (浙江天峰制药厂 ) ,三乙醇胺乳膏 (本院自制 )。取硬脂酸 13 …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锎-252中子内照射治疗宫颈癌时直肠和膀胱受量与晚期放射性并发症(直肠炎和膀胱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采取锎-252中子内照射治疗的286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A点剂量10 Gy/f×4f,总量为40 Gy,分别确定直肠前壁和膀胱后壁的最大受量,测量直肠和膀胱最大受量参考点与宫腔施源器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以记录的4次内照射时直肠和膀胱最大受量值的平均值高低为标准把患者分为高、中、低剂量组;观察严重(≥G2级)晚期放射性直肠炎和膀胱炎的发生率.结果 直肠最大受量点和宫腔施源器中心的距离是随着放疗时治疗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r =0.990,P<0.05),而直肠受量是随着放疗时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相关关系(r=-0.959,P<0.05);膀胱最大受量点和宫腔施源器中心的距离以及膀胱受量与放疗时治疗次数没有相关关系.直肠高、中、低剂量组严重晚期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分别为13.2%(12/91)、2.0% (2/100)和1.1%(1/95),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膀胱高、中、低剂量组晚期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分别为4.2% (6/143)、2.6%(2/77)和4.5%(3/66),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70).结论 通过监测锎-252中子内照射时直肠和膀胱受量的高低,可预测晚期放射性直肠炎和膀胱炎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对宫颈癌放射治疗所包含的解剖学范围进行详细观察.方法 结合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CVH2)断层解剖学图像,分别模拟宫颈癌放射治疗常用的盆腔四野照射和调强照射(IMRT)两种方式,对两种照射方式的等剂量曲线所包含的解剖学范围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 在CVH2断层图像上,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两种照射方式的各个等剂量曲线所包含的详细盆腔组织.四野箱式放疗中小肠、直肠、膀胱和骨髓的受照射剂量明显高于IMRT照射,IMRT受照射体积较四野箱式照射均下降达15%以上.结论 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可良好显示盆腔细微结构,在TPS系统上对宫颈癌的放疗区域及方式进行精细解剖学研究有重要帮助,也为放射治疗的深入研究和培训教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