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目的 探讨两例胸腹联体婴儿肝脏分离术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通过影像检查,确认AB、CD两例胸腹联体婴儿各有独立的肝门及胆道系统和消化道,术中确定胸腹联体婴儿肝脏的第一、二肝门和分离线,AB胸腹联体婴儿采用肝脏分离线两侧局部阻断带肝血流阻断法分离肝脏,肝断面出血约10 ml,肝断面的血管和胆管逐个结扎或缝扎后,对拢缝合肝断面;CD胸腹联体婴儿先用第一肝门阻断法,后用肝脏分离线两侧手指压迫法,行局部肝血流阻断分离肝脏,肝断面出血约200 ml,肝断面的血管和胆管逐个结扎或缝扎.结果 2例联体婴儿肝脏成功分离,均未出现胆漏、肝断面感染及肝功能衰竭.A、B两婴儿至今存活,发育正常.D婴术后78 d死于肺感染,C婴术后9个月死于肺及胸腔感染.结论 各自有独立的肝门及胆道系统的胸腹联体婴儿肝脏分离术是可行的,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方法是影响器官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首选局部阻断带肝血流阻断,避免使用第一肝门阻断法,慎用手指压迫法行局部肝血流阻断.  相似文献   
53.
目的:通过观察冷蒿中分离纯化的五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对人子宫颈肿瘤细胞、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人肝癌细胞和人黑色素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这五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的体外抑制人肿瘤细胞增殖作用,以及化合物结构与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方法:利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五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对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去氢-姜黄烯(1)对子宫颈肿瘤细胞、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人肝癌细胞和人和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7.90 mol/L、37.78mol/L、22.50 mol/L和20.76 mol/L。二氢去氢木香内酯对各种实验用肿瘤细胞的增殖显示中等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他三种试验用倍半萜内酯即使在100 mol/L的高浓度下,对四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不显示抑制活性。结论:实验结果初步推测,不饱和内酯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必需基团,而环上的取代基对于抑制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目的 DD(disposable diapers,DD)是指一次性纸尿裤(尿不湿)、尿片、尿垫等婴幼儿用品。本研究回顾性调查婴幼儿尿不湿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对3~6岁儿童排便功能障碍患病率及排便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我国广东省深圳市和河南省郑州市6个区30个幼儿园的6 030名3~6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是否使用DD和使用时长、是否可独立完成排便及开始时间、是否存在排便功能障碍(便秘、大便失禁、直肠脱垂等),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不同DD使用情况儿童排便功能障碍的患病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使用DD和未用DD组患儿自主控制排便的年龄。结果本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 146份,DD使用率87.9%(4 522/5 146)。使用DD组和未用DD组患儿自主控制排便年龄分别为(31.13±9.62)个月和(27.18±8.9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4,P0.001);调查发现共有337名儿童有排便功能障碍,患病率为6.54%,其中使用DD组的患病率为7.08(320/4 522),未用DD组患病率为2.72%(17/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P0.001)。377名排便功能障碍患儿中,便秘201名(259.64%),大便失禁93名(27.60%),直肠脱垂43名(12.76%)。随DD使用时长增加,排便功能障碍患病率呈现升高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59,P0.001)。结论学龄前儿童排便功能障碍常见,出生后长期使用DD和缺乏排便训练是学龄前儿童排便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应引起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55.
梗阻性黄疸大鼠肾皮质微循环变化及丹参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大鼠肾皮质微循环变化及丹参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A组),胆总管结扎组(B组),丹参干预组(C组),每组分3、7、10 d三个时相,每个时相8只.应用WX-9型微循环显微镜观测各组相应时相肾皮质微血管管径和密度变化及微血管周围的渗出情况.结果 B组与A组比较各时相肾皮质微血管收缩,7、10 d组微血管数量减少,并随时间延长血管收缩、数量减少更加明显(P<0.05),B组7、10 d微血管周围出现渗出.C组与B组比较7、10 d肾皮质微血管扩张,数量增加(P<0.05),C组7、10 d微血管周围渗出减轻.结论 梗阻性黄疸可引起大鼠肾皮质微循环障碍,丹参注射液可改善肾皮质微循环.  相似文献   
56.
儿童原发性遗尿症药物治疗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弥凝联和普鲁苯辛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与单独使用氯丙嗪或弥凝治疗的疗效.方法:将54例原发性遗尿症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弥凝联合普鲁苯辛组、弥凝组、氯丙嗪组.计算治疗第1、3、6个月的遗尿频率,建立5级疗效反应,分别与基线水平做统计学比较.结果:联合治疗组与其它两组相比较遗尿频率最低.3组遗尿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单症状遗尿患儿还是复杂性遗尿患儿,联和治疗均显示疗效好,起效快.结论:弥凝联合普鲁苯辛治疗原发性遗尿症有很好的耐受性,比单独使用弥凝或氯丙嗪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7.
汽车尾气来源PM2.5长期暴露导致大鼠多器官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Sprague Dawley(SD)大鼠空气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PM2.5)长期暴露模型,观察PM2.5长期暴露对SD大鼠全身主要脏器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80~94 g,28日龄)随机分配成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低剂量组[2 μg/100 (g·d)]15只,高剂量组[16 μg/100(g·d)]15只。每天分别给予0.9%的生理盐水或PM2.5颗粒,连续暴露60 d,最后一次暴露24 h后取标本,对肺、心、肝、脾和肾5个主要脏器进行大体观察以及病理学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PM2.5暴露组的体重明显降低(P<0.05),且肺部外观改变明显,肺脏及心脏组织结构受损,炎症反应明显,肝脏、脾脏及肾脏亦有炎症表现。结论:长期暴露在汽车尾气来源PM2.5污染环境中引起大鼠肺、心、肝、脾、肾炎性损害,肺脏及心脏损害明显。  相似文献   
58.
梗阻性黄疸大鼠小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以肠系膜为微循环观测窗,探讨梗阻性黄疸(简称梗黄)对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均分为对照组和梗黄组,每组分1、3、7d三个观测时相。将大鼠腹腔内一段回肠袢肠系膜平铺于恒温灌流盒作为微循环观察窗,用微循环显微镜及视频图像分析系统观测肠系膜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并记录结果。结果梗黄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从微血管形态、微血管流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三个方面均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与微静脉扩张,血流减慢,红细胞聚集,微栓形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出血等,与对照组各相同时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可引起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59.
60.
腰椎间盘突出CT扫描角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和评价不同的倾斜角度CT扫描对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方法 对21个突出腰椎间盘以多个不同倾斜角度CT扫描,所测得的向后突出的数值与手术所见相对照。结果 相切于上下椎体缘层面之延长线的夹角的平分线层面符合性最好,其次为平行于椎间盘中心层面和相切于下椎体上缘层面,三个层面能最佳显示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的多角度CT扫描应常规包括上述三个层面,同时减少其他不必要的扫描层面,降低X线辐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