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8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陈莲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6):2342-2344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但是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产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三高”症状,即: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产生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现象,从而使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次研究对不同地区、性别、年龄、工种等人群的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综述,总结不同人群体质量指数(BM I )、血压、血糖、血脂的特点及规律,从而指导我国居民建立良好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及时控制自身的血压、血糖和血脂,减少心脑血管的发病率,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脉络膜骨瘤患眼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

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5-10/2019-08在西安市第三医院眼科检查确诊且资料完整的脉络膜骨瘤患者9例15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眼底彩色照相、短波长眼底自发荧光(SW-AF)、红外眼底自发荧光(IR-AF)、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以及眼眶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

结果:眼底彩色像显示15眼中,病变累及黄斑及视盘5眼(33%),仅累及黄斑8眼(53%),位于视盘旁2眼(13%); 所有患眼的脉络膜骨瘤均呈橙红色或黄白色,表面有色素沉着。SW-AF检查显示15眼(100%)的脉络膜骨瘤及其周围均有斑驳状低荧光及高荧光,而IR-AF检查则显示所有脉络膜骨瘤所在部位有点、片状高荧光及低荧光。FFA显示15眼(100%)的脉络膜骨瘤在造影过程中亮度逐渐增强,其中6眼(40%)有剧烈渗漏荧光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SRNV)呈现。ICGA显示9眼(60%)存在SRNV,造影早期所有脉络膜骨瘤对应部位呈低荧光,造影过程中瘤体亮度逐渐增强。OCT显示10眼(67%)的脉络膜骨瘤呈强、弱不均匀反射,5眼(33%)的脉络膜骨瘤呈弱反射,所有患眼均有视网膜神经上皮下暗反射腔。15眼(100%)的脉络膜骨瘤在CT图像上均呈高密度骨性肿块。

结论:脉络膜骨瘤呈橙红色或黄白色,其在CT图像上为骨性表现,这是诊断脉络膜骨瘤的重要依据。脉络膜骨瘤所在区域有视网膜色素上皮受损所致斑驳状强、弱不均的SW-AF及IR-AF。FFA及ICGA可明确病变区域异常循环状况。OCT可显示瘤体切面反射强弱不一,并有助于观察视网膜下积液及新生血管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选择性头部降温对缺血性脑损伤胎羊纹状体神经元凋亡和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胎羊于妊娠117~124d时通过双侧颈动脉阻塞30min造成双侧脑缺血损伤,损伤后将胎羊随机分为:损伤组(n=10)、2h低温组(损伤后2h开始亚低温治疗,n=7)和6h低温组(损伤后6h开始亚低温治疗,n=8),另设正常对照组(n=5)。通过冷循环水进行选择性头部降温,取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胎羊纹状体caspase-3(半胱天冬氨酸酶-3),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①纹状体神经元凋亡:正常对照组中,caspase-3表达极少(11.00±13.77),损伤组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为177.70±48.69,明显增加(P=0.000),损伤后2h治疗组(54.14±39.44,P=0.000)和损伤后6h治疗组(122.43±52.36,P=0.017)均能减少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②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增殖:与正常对照组(163.40±21.98)相比,缺血性脑损伤组的GFAP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多(433.25±66.69,P=0.000),损伤后2h开始亚低温治疗(219.50±35.31,P=0.000)和损伤后6h开始亚低温治疗(272.50±86.20,P=0.000)均能减少GFAP免疫阳性细胞。③纹状体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在正常对照组中,PCNA免疫阳性细胞较少,为153.40±12.46,缺血性脑损伤组的PCNA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多(353.70±45.60,P=0.000),损伤后2h开始亚低温治疗(187.14±26.26,P=0.000)和损伤后6h开始亚低温治疗(230.25±67.46,P=0.000)均能减少PCNA免疫阳性细胞。结论亚低温可以抑制纹状体神经元的凋亡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该作用可能为选择性头部降温的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自拟止嗽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莲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551-2551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bma,简称CVA),是一种以顽固性咳嗽为特征的非典型哮喘,又称过敏性咳嗽、隐匿性咳嗽、咳嗽性哮喘。是近年儿科呼吸系统常见病,为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仅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嗽,而无典型哮喘的喘息和肺部阳性体征,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或反复呼吸道感染。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笔者在临床中,自拟“止嗽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临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维生素A类 (retinoid ,又称维甲类 )化合物是诱导分化剂中最重要并用于临床治疗的一类药物 ,由维生素A衍生而来。维生素A包括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 (维A酸 )。维生素A类化合物在视觉、调节生长、生殖、上皮的分化和增殖方面起重要作用 ;由于维生素A缺乏可使上皮细胞癌变率增加[1] ,从而引起人们对维生素A类在肿瘤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极大兴趣。体内存在的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维生素A代谢产物 ,有全反式维甲酸 (ATRA)、3 4双脱氢维甲酸(ddRA)和 9 顺式维甲酸 (9 cRA)等。 80年代 ,上海瑞金医院在世界上首次应用全反…  相似文献   
16.
小儿炎症阑尾肌间神经丛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小儿炎症阑尾壁肌间神经节及节内神经节细胞(节内细胞)数量变化,形态以及肌间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纤维的数量变化的意义。方法 应用HE染色对1-13岁(平均6.9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4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47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30例及42例对照组进行观察,分别取每个标本的尖端、中部、根部三处,测定肌间神经节密度(神经节总数/周长)及节内细胞数,并对其中各类型阑尾各6级及对照组7例的肌间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纤维进行观察。结果 炎症阑尾肌间神经节密度及节内细胞数较对照组减少,并随炎症的加重而明显减少;同一病理类型阑尾炎,从根部至尖端两参数亦呈递减趋势,而神经节细胞的成熟度无异常。胆碱酯酶阳性纤维也随炎症加重而明显减少。结论 炎症阑尾肌间神经节密度、节内细胞及胆碱酯酶染色数目减少与阑尾炎症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视黄酸受体在胚胎肾上腺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对神经母细胞瘤发生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以原位杂交方法测定20例胎儿肾上腺和5例神经母细胞瘤的视黄酸受体RARα,β,γ和RXRα,β,γ,并以阳性细胞光密度值作统计分析。结果 视黄酸受体阳性集中显示于神经母细胞结节,随胎龄增加表达增强,胚胎19周后表达减弱;在分化不良型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视黄酸受体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分化良好型。结论 视黄酸受体参与了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的分化过程,与神经母细胞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4例胆总管未闭锁型胆道闭锁的临床疗效,旨在指导临床对此类胆道闭锁的手术方式进行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5至2006年间收治的24例胆总管未闭锁型胆道闭锁患儿手术、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对空肠肝门吻合(A组)与胆囊肝门吻合(B组)在自体肝生存率、黄疸清除率、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等方面比较分析;并对胆道闭锁胆囊病理标本及正常对照组胆囊进行胶原纤维Van Gieson染色和CD68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其纤维化及炎性反应的差异.结果 平均(51±29.02)个月随访期内,自体肝生存率为66.7%.A组自体肝1年生存率为78.6%,3年生存率78.6%;B组1年生存率为66.7%,3年生存率33.2%,两组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个月黄疸清除率明显高于B组(86.7%比33.3%,P<0.05);术后1年胆管炎发生率,A组为60.0%,B组为44.4%(P>0.05).胆道闭锁患儿胆囊表现为明显纤维化和CD68阳性细胞浸润.结论 胆囊肝门吻合治疗胆总管未闭锁型胆道闭锁的疗效较肝门空肠吻合差,可能与胆囊肝门吻合后残余胆道存在纤维化及炎症细胞浸润有关,对其治疗推荐采用肝门空肠吻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囊肿内胆汁中胆汁酸谱的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通过建立人类已知的全部15种胆汁酸改良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检测方法 ,以我院2002年10月至2004年6月收治小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1~134个月,平均(44.8±24.6)个月,术前B超和(或)CT、术中胆道造影确诊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对16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囊肿内胆汁进行胆汁酸定量检测.结果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囊肿内总胆汁酸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组成胆汁酸谱的各种胆汁酸与对照组比较相应减少,未见致癌性胆酸浓度增高.儿童胆汁中甘氨熊脱氧胆酸含量较高,总胆汁酸的降低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存在胆汁酸代谢异常,可能与肝脏继发性损伤程度有关,异常的胆汁酸谱可能与胆结石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女孩,9个月,于1979年12月因肝脾肿大入院。患儿出生时一般情况尚好,一月后开始腹泻,每天4~5次,为稀泡沫样带奶块便,无脓血。不呕吐。腹泻时伴发热,用退热剂后1~2日热退。腹泻反复发作三个月逐渐好转。但患儿面色逐渐黄瘦,精神差,生后6个月,在某医院就诊时发现肝脾肿大,近二个月肿大较前显著来我院就诊。患儿为第四胎四产,足月顺产,母乳喂养,未加辅食,现9个月,尚不会坐,扶持不能站立。其一兄于生后8个月发现肝脾肿大,7岁时出现黄疸、昏迷死亡。现尚有一兄一姐均健在。 体检:体温36.5℃,神清,发育一般,营养较差,表情呆滞,方头,前额稍向前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