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10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比较高血压病人不同左室构型与心功能的关系。 方法 采用二维、M型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方法测定 15 0例高血压患者 (正常左室构型、向心性肥厚及离心性肥厚患者各 5 0例 )的心脏收缩功能指数 FS及EF、舒张功能指数 E、A、DT、E/ A等。结果 正常左室构型组、向心性肥厚组及离心性肥厚组左室舒张功能均减退。向心性肥厚组左室收缩功能增强 ,而离心性肥厚组左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 结论 不同的左室构型的心功能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总结超时限胭动脉损伤的诊治经验和教训。方法 1995年2月~2006年1月,收治28例胭动脉损伤时间超过8h的患者。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3~53岁。车祸伤12例,高处坠落伤3例,火器伤2例,锐器伤3例,绞扎伤2例,其他6例。20例未扪及动脉搏动,8例动脉搏动减弱。2例见裸露胭动脉和/或活动性喷血,8例直接手术探查,18例彩色多普勒检查示胭动脉及分支有彩色血流信号通过。7例胭动脉缺损〈5cm,9例缺损〉5cm。损伤至血管再通时间8~150h,平均31.8h。采用端端吻合、大隐静脉移植修复16例,截肢12例。结果 行动-静脉吻合或桥接术的16例患者,15例血管再通,肢体存活,其中12例1年内下肢功能基本恢复,3例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和踝关节挛缩,另1例枪伤患者因吻合血管术后1d再次栓塞,行二期截肢;血管吻合术后肢体存活率94%(15/16)。28例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11年,平均4.2年。无死亡患者,截肢率43%,病残率54%。结论 胭动脉损伤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血管再通时间和侧支循环的血氧代偿能力;延误诊断和治疗是严重胭动脉损伤截肢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3.
目的建立慢性冠状动脉狭窄及慢性心肌冬眠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球囊扩张及内膜剥脱技术造成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中段狭窄、心肌慢性缺血,建立小型猪慢性心肌冬模型。24只小型猪分成慢性心肌冬眠4周组(CHM4W组,6例)、假手术4周组(6例)、慢性心肌冬眠12周组(CHM12W组,6例)和假手术12周组(6例)。分别于球囊扩张及内膜剥脱术或假手术后4周和12周终止研究。冠脉造影观察LAD中段狭窄程度,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壁运动。结果CHM4W组及CHM12W组动物LAD直径平均狭窄率(91.9±5.2)%,病变平均长度(13.4±2.8)mm;共检出46个左室壁异常运动节段,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实验39个节段出现室壁运动障碍程度先加重而后改善的典型冬眠心肌的双相反应。结论通过球囊扩张及内膜剥脱技术成功建立了猪慢性心肌冬眠模型,模型制作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动物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44.
目的建立新的在体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月桂酸钠组(n=54)及微球组(n=27),微球组依所注射微球的数量进一步分为500、1000和3000个次3个亚组(n=9);大鼠麻醉后开胸,夹闭主动脉后经左心室内注射200μg月桂酸钠或42μm的微球达冠状动脉,以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分别采用病理切片、超声心动图和彩色微粒子测量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心肌内微血栓和微梗死形成,以及心功能和心肌局部血流量的变化。结果经左心室内注射200μg月桂酸钠后1h,大鼠心肌微小动脉内即有微血栓形成,3h以后达高峰,血栓形成率高达66.4%±18.8%,在此后的12~72h逐渐降低。与微球组相比,所形成的微血栓中不但有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的聚集,而且还伴有内皮损伤及较严重的炎细胞浸润;二者所形成的微梗死灶皆为锲形呈局灶性分布,但月桂酸钠组梗死部位炎症反应较重。月桂酸钠组所形成的微梗死面积、心功能和心肌局部血流量的下降程度与单次注射1000个微球相似。结论经冠状动脉内注射月桂酸钠可成功构建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其最佳剂量和时间点分别为200μg和3h,与机械性的塑料微球栓塞相比,在病理发病机制上比较贴近于临床,可作为冠状动脉微栓塞微循环研究的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5.
慢性冬眠心肌及其间质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眠心肌在神经、内分泌和血流动力学因素作用下,心肌细胞出现肥大和凋亡,心肌间质和微血管重塑,最终引起心室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心肌及其间质重塑是慢性冬眠心肌发展为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46.
背景中心动脉压(CAP)是升主动脉根部的血压。研究结果表明 CAP 与心脑血管病终点事件密切相关,如何准确、方便的测量 CAP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评价 CAP 无创性检测方法与有创导管测量的一致性和重复性。方法采用无创的桡动脉脉波检测装置和有创的动脉导管分别测量105例心血管病人和32例非心血管病人的 CAP。结果两组受试者导管法与无创方法测量的 CAP 的差值98%及97%落在95%的一致性区间内;两组测量 CAP 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为0.99,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9。两组受试者前后两次测量 CAP的差值绝大部分(98%、94%)在95%的一致性区间内;两组测量桡动脉增益指数(rAI)的 ICC 均为0.99,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99,两组受试者前后两次测量的 rAI 差值大部分(95%、97%)在95%的一致性区间内。结论无创性脉波检查装置测量 CAP 与导管法测量的一致性较好,测量 CAP 和 rAI 重复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47.
肥大细胞与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中存在肥大细胞。在心肌缺血状态下,心脏肥大细胞密度增多并处于功能活跃状态。肥大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炎症介质、蛋白酶等内容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的病理过程。现就当前对肥大细胞与缺血性心脏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8.
氯吡格雷抵抗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具有个体差异性。氯吡格雷抵抗是指那些接受了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人仍然发生不良的心血管事件。导致氯吡格雷抵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P2Y12受体及CYP3A的基因多态性、药物吸收及活性代谢物清除的个体差异、血小板高反应性等。目前对氯吡格雷抵抗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正确认识、发现、解决氯吡格雷抵抗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9.
本文应用空间时间壁运动综合分析法(直线相关技术)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4例正常人和11例冠心病患者左心室造影电影图像的室壁运动。壁运动的参数为相关系数r。在正常组中,r=0.969±0.015,在冠心病组中,非缺血区r=0.960±0.020,缺血区r=0.585±0.502。结果表明本法对检测冠心病的心室壁运动障碍具有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能估计壁运动障碍的范围。  相似文献   
50.
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1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直径12-25mm)患者在超声心动图检查或结合X线下球囊充盈测量缺损大小,选择封堵器型号,监测外科或内科介入性房缺封堵术。结果 10例房间隔缺损封堵均获得成功。9例在术中及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均无残余分流。1例双孔房缺(<5mm)由一个封堵器修补后残留约2mm的细小分流。全部病例术后及随访瓣膜启闭及静脉回流均不受影响。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够正确估测房间隔缺损位置、大小和周边组织情况,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病例筛选、术中监测以及术后效果评价均有重要价值,对某些病例可以指导封堵器型号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