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报道并分析颈椎术后出现多种并发症1例,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方法 我院2017年收治颈椎病1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ACCF),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和食管漏,经急诊清除血肿、二次修补后痊愈,回顾分析术后硬膜外血肿及食管漏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疗及预防。结果 早期硬膜外血肿应及时手术清除,避免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食管漏多表现为吞咽困难,若不能及时发现,将导致严重后果,食管漏的手术修补大多不可避免,手术治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最终途径。结论 颈椎术后多种并发症少见,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预防并发症发生是关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危险因素,对手术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目的回顾性分析保髋手术治疗失败后的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再次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2例(30髋)保髋手术失败后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例,女15例;行保髋手术时年龄1~18岁,平均(7.9±3.4)岁;行THA时年龄22~63岁,平均(34.2±11.2)岁;单髋14例,双髋8例,左髋16侧,右髋14侧。手术前后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进行评价,并对手术前后的X线片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病例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0.5±18.5)个月。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Harris总评分从术前的平均(38.7±10.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9.4±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7,P<0.001),且患者的疼痛、行走、功能、活动度等各项指标的术后评分均高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9±0.9)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1.4±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7,P<0.01);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由术前的平均(3.32±0.51)cm降低到术后(0.71±0.3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1,P<0.001)。所有患者均无发生手术切口及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髋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及异位骨化等术后并发症,仅2例患者术中出现股骨近端纵行劈裂。结论保髋手术失败后的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33.
目的 选取人工神经网络中的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红外光谱数据与黄芩中总黄酮的含量之间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个不同样本的黄芩,测定其红外光谱,比较得出800~1 800 cm-1其峰位置与吸收强度具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可作为模型建立的基础,故选取此处为特征差异处,每隔4 cm-1取一点,共选取250个点作为输入数据.提取20个黄芩样本中总黄酮,通过对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神经元数目进行训练.结果 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得知,在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神经元数目分别为(3,1,1)时,最佳模型训练集RMSE最小为0.000 820047,以此对监控集进行预测得RMSE为0.101 761,相关吸收R2为0.999 3.结论 利用黄芩红外光谱数据,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黄芩中总黄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7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腹腔镜组(35例),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开腹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以及随访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除肠管长度、清扫淋巴结数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腹腔镜组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且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P<0.01);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7%(3/35),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6/40),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6~36个月,两组患者局部复发率(2.85% vs 5.00%)和远处转移率(2.85% vs 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5.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营养支持在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昏迷患者无吞咽反射、胃肠道功能紊乱和机体代谢紊乱,不能正常进食,而且病人多处于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大,蛋白质分解加快,易发生并发症,死亡率高。早期给予病人营养支持疗法可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胃肠内营养为主要营养方式,临床常应用鼻胃管插管,其中误吸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肺炎的发生严重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甚至直接窒息死亡。误吸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0%-77%。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问因重型颅脑损伤行鼻饲的病人45例,发生误吸13例(28.8%)。本文对其提出预防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36.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ietin TPO)又名巨核细胞生长因子,它是调控血小板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放射免疫法检测108例肝硬化患者血清TPO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7.
MTA1、nm23-H1蛋白表达与肝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杰  陈奎生 《山东医药》2007,47(22):52-53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肝癌癌组织中MTA1和nm23-H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体或者镜下有癌栓者MTA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无癌栓的肝癌(P<0.05),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无癌栓的肝癌(P<0.05);肝癌中MTA1和nm23-H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认为MTA1蛋白高表达及nm23-H1蛋白低表达与肝癌发生血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程度、手术人路选择及放射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大小、累及部位及病人的状态等选择手术人路,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31例,乙状窦前人路3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7例。结果术后肿瘤SimpsonⅠ-Ⅱ级切除40例,SimpsonⅢ级切除9例,SimpsonⅣ级切除2例;SimpsonⅢ-Ⅳ级切除病人术后接受放射治疗。术后出现昏迷8例,面神经麻痹7例,肢体肌力下降11例,动眼神经麻痹15例,展神经麻痹5例.颅内感染3例;死亡1例。50例随访6-18个月,术前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大部分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内无肿瘤复发及残余肿瘤进展。结论手术全切除是岩斜区脑膜瘤的根治方法,但片面追求肿瘤全切除常产生严重并发症。术前应根据病人的综合情况为其选择个性化的手术人路。选择SimpsonⅢ-Ⅳ级切除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术后辅助放射治疗能有效控制残余肿瘤进展,降低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藤梨根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from radix of Actinidia chinensis,EERAC)对人大肠癌HT-29荷瘤裸鼠移植瘤的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提取EERAC,以大肠癌HT-29细胞对40只Balb/c-nu/nu裸鼠进行荷瘤造模,并随机将分为3个EERAC处理组(低剂量组5mg/kg、中剂量组10mg/kg、高剂量组20mg/kg),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和阳性对照组(5-Fu,25mg/kg),每组8只,连续用药8d后,测定各实验组的肿瘤抑制率、脾脏指数.通过脾脏效应细胞培养,测定NK细胞的活性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荷瘤裸鼠体内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ERAC对HT-29移植瘤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剂量组的抑瘤率为9.12%、20.13%、37.81%,与药物剂量呈正比;EERAC各剂量组对荷瘤裸鼠脾脏指数较生理盐水组和5-Fu组有显著增加(P<0.05);不同剂量的EERAC均可使NK细胞活性度增加(P<0.05);EERAC作用后,HT-29荷瘤裸鼠体内的Bcl-2表达减弱,Bax、Caspase-3表达水平增高,Bcl-2/Bax比值下降,其作用也呈剂量相关性.结论:EERAC对大肠癌细胞HT-29荷瘤裸鼠具有抑制瘤体生长和诱导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荷瘤裸鼠体内Bcl-2的表达,提高Bax、Caspase-3表达水平,下调Bcl-2/Bax.EERAC对荷瘤裸鼠免疫系统无不良影响,且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0.
【立论依据】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是由肺孢子菌引起的急性肺炎,多为免疫力缺陷患者的肺部机会性感染。阿里红(fomes oficinalis sporophore),新疆维吾尔族医药志记载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感冒、肺结核和癌症等,对机体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无阿里红多糖抗机会致病菌的研究报道。 【设计思路】 本研究通过维吾尔药阿里红多糖及其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对PCP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及流式细胞术分析维吾尔药阿里红多糖对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探讨其治疗大鼠PCP的免疫机制,为该药的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内容】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CP组、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组、阿里红多糖高低剂量组和联合用药高低剂量组。六胺银染色确定其PCP的程度;H-E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观察病灶周围的炎症因子变化;CBA法检测外周血中Th1的IFN-γ和IL-2、Th2的IL-4、Treg的 IL-10、Th17的IL-17、以及趋化因子IL-8、IL-6及TNF-a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负性细胞调节分子PD-1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深入探讨维吾尔药阿里红多糖治疗大鼠PCP的免疫机制。 【材料】 CBA试剂盒、PD-1和T细胞亚群等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试剂、六胺银、成年SD大鼠、阿里红多糖、复方磺胺甲噁唑等。 【可行性】 预实验结果:肺组织病理观察,感染组肺泡腔扩大,有泡沫状或蜂窝样渗出物,肺泡间隔增宽,肺上皮细胞增生、增厚,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细胞浸润,六胺银染色也确定PCP大鼠模型建立成功。阿里红多糖联合用药组治疗效果好,炎性细胞减少,病理改变较PCP组明显减轻;CBA法结果发现感染组大鼠外周血中IL-8升高, IL-6、TNF-α均降低,而各治疗组TNF-α和IL-6均升高、IL-8降低。前期结果表明阿里红多糖及联合用药对PCP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很可能是通过改变细胞因子发挥其治疗作用。为了进一步解释其免疫机制,很有必要开展外周血中Th1/Th2、Th17/Treg细胞及相关因子变化研究,尤其是负性细胞调节分子PD-1的含量变化,分析该药是否是通过影响T细胞平衡和功能发挥其治疗作用。 【创新性】 维吾尔药阿里红多糖抗PCP感染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将阿里红多糖及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应用于大鼠PCP动物模型,通过分析Th1/Th2、Th17/Treg细胞平衡改变和细胞因子变化,探讨该药的治疗机制,为PCP的治疗探索新途径,也为新疆特色维吾尔药的开发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