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6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1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TNF-α刺激引起的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并围绕TNFR1探索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0.01、0.1、1、2.5、5、10、20、50、100、200、400 ng/ml)TNF-α处理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24 h后MTT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培养液中sICAM-1释放水平;白藜芦醇(浓度为0.1、1、10μmol/L)预处理24 h后,再用TNF-α(10 ng/ml)处理24 h,利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sICAM-1释放水平,qRT-PCR法检测ICAM-1mRNA和TNFR1 mRNA表达水平。结果高浓度TNF-α(≥100 ng/ml)刺激EA.hy926细胞后,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下降(P<0.05),当TNF-浓度为200 ng/ml时,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活力下降约59.7%;浓度为10 ng/ml的TNF-α刺激内皮细胞后,细胞的ICAM-1及TNFR1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白藜芦醇预处理内皮细胞后可明显下调TNFR1 mRNA表达水平(P<0.05),并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ICAM-1的表达(P<0.05),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抑制TNFR1表达,进而抑制TNF-α刺激引起的炎性因子释放,减轻内皮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2.
宋小康  陈明亮  丁新玲 《眼科新进展》2011,31(12):1177-1179
目的 探讨并比较眼前节全景仪与A型超声测厚仪在角膜厚度测量方面的相关性.方法 对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术前900例(1 800眼)近视散光患者,均先后应用德国产鹰视Oculyzer眼前节全景仪常规检查角膜.在显示角膜曲率等信息同时,显示角膜中央厚度,在局部麻醉下用角膜A型超声测厚仪进行角膜中央厚度测量,将两种测量方法所测得的角膜中央厚度进行比较.结果 1 800眼患者两种方法测量角膜中央厚度误差在±3.0 μm之内吻合900眼(50.0%),±(3.1 ~6.0) μm吻合500眼(27.8%),±10.0 μm范围内吻合1 680眼(93.3%),两种测量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种测量方法±10.0 μm内吻合率在500~600 μm范围内与自然分布几率吻合,不因角膜厚度改变而改变.两种测量方法的误差分布不因曲率的高低变化而不同.结论 眼前节全景仪与A超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具有很高吻合性,A超做为金标准的测量方法简单、实用,被普遍应用,但为接触式检查,存在人为误差等缺憾.而眼前节全景仪因非接触性、厚度测量更全面、更方便等特点而显示出更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3.
丛状血管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者女,1岁8个月,左足背丘疹、红斑1年8个月就诊.出生时左足背少许红色丘疹,且左足明显肿大,丘疹渐增多、扩大、隆起,形成斑块.斑块渐向外扩展,中央渐凹陷,碰触皮损后患儿哭闹.足月顺产,第2胎.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足较右足明显肿大,左足背及踝前可见10余个散在或融合的绿豆至蚕豆大小的红色丘疹及斑块,压之不褪色,斑块中央微凹,颜色稍淡,周边呈环状隆起,触之有结节感、浸润感,伴压痛(图1).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无明显异常,真皮全层散在分布界限清楚的毛细血管样聚集体,呈丛状.聚集体内毛细血管排列紧密,管腔不规则,细胞增生活跃,部分瘤细胞幼稚肥胖,内皮细胞增生不形成管腔,未见核分裂及病理性核分裂(图2).诊断:丛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54.
糖尿病患者Alb、TRf、NAG与血糖控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A lb)、转铁蛋白(TR f)、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与血糖控制的关系。方法:选糖尿病患者49例,分成三组:血糖控制良好(17例),血糖控制较差(13例),不良(19例),分别测尿A lb、TR f、NAG活性。结果:血糖控制三种情况下尿A lb、TR f和NAG活性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尿A lb、TR f和NAG活性随血糖升高而增加。提示,控制血糖对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5.
目的:比较开放与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术式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2017年6月共收治40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证实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分为开放组(22例)和关节镜组(18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6周、6月、12月及末次随访中使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在术前及术后1周、1月、6月及末次随访中使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比较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开放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AOFAS和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关节镜组AOFAS评分高于开放组(P<0.05);术后1周关节镜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坏死、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开放组出现2例神经损伤,关节镜组出现1例。所有患者术后12周均能达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结论: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术式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短期疗...  相似文献   
156.
157.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d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道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为251例经B超诊断为胆道结石、最终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术前行MRCP,以了解胆道结石、胆道变异情况,并与手术结果、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RCP诊断单纯性胆囊结石212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3例,单纯胆总管结石10例,胆囊癌、胰头癌各1例,其中胆道变异15例;以上病例均与手术结果、术后病理相符;2例仅提示胆总管扩张,未提示具体病因,经手术证实为化脓性胆管炎伴结石。MRCP对胆道结石、胆总管结石、胆道变异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9%(247/249)、94%(33/35)、100%(15/15)。结论:MRCP对胆道结石及胆道变异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腹腔镜胆道手术前常规行MRCP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8.
目的 研究青春期后女性痤疮患者的皮损总数、严重程度、生活质量与慢性应激、肾上腺源性雄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100例26 ~ 45岁女性受试者(50例痤疮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被纳入到该研究。通过单次血清采样,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测定受试者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皮质醇水平。同时用生活事件量表对受试者的慢性应激进行定性与定量;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测定痤疮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用痤疮皮损计数法和痤疮综合分级系统记录患者皮损总数和严重程度。结果 病例组生活事件(总分值189.7 ± 36.5)、血清DHEAS(140 ± 30 μg/L)和皮质醇(348 ± 88 μg/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生活事件总分值104.3 ± 13.3、血清DHEAS 110 ± 17 μg/L、皮质醇142 ± 85 μg/L),两组比较,P 均 < 0.01。病例组的生活事件与血清DHEAS(r = 0.34,P < 0.05)、皮质醇(r = 0.44,P < 0.01)、痤疮皮损总数(r = 0.29,P < 0.05)呈显著正相关;DHEAS水平与痤疮皮损总数呈显著正相关(r = 0.54,P < 0.01)。病例组皮损总数、严重程度均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有显著相关性(均为P < 0.01)。结论 青春期后女性痤疮的发病及皮损总数与慢性应激及其导致的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升高存在相关性。患者的皮肤病生活质量与皮损总数及严重程度相关。对于此期患者,除常规治疗之外需要对抗雄激素的治疗及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59.
421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对玫瑰痤疮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21例玫瑰痤疮患者,统计分析其性别、年龄、皮损部位、皮损表现及自觉症状得分.结果 421例玫瑰痤疮患者中男58例,女363例,男女比例为1:6.25,男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玫瑰痤疮患者最常见的皮损表现为阵发性潮红(93.8%,395/421)、持久性红斑(84.3%,355/421)及炎性丘疹(68.9%,290/421),且多同时出现≥2种皮损表现(83.1%),阵发性潮红及持久性红斑最常同时出现.患者最常累及部位为颊部(87.2%,367/421),鼻部(76.5%,322/421)及口周(63.7%,268/421),多同时累及≥3个部位(67.2%),且颊部、鼻部及口周为最常同时累及的部位.自觉症状中最常见的3大症状为灼热感(73.6%,310/421)、干燥感(69.6%,293/421)及瘙痒感(66.0%,278/421).结论 颊部、鼻部或口周部的阵发性潮红及持久性红斑为玫瑰痤疮的主要症状,炎性丘疹、脓疱、鼻赘、毛细血管扩张及灼热、干燥、瘙痒感为玫瑰痤疮的重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60.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TPL)对正常人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增殖的影响,以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在SLE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MTT法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正常人和SLE患者PBMC细胞的抑制率。结果:TPL对正常人和SLE患者PBMCs均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与正常人相比较,TPL对于SLE患者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根据TPL作用于正常人和SLE患者PBMCs的半数抑制浓度差别说明可以找一个合适的剂量对SLE发挥最大治疗作用,而对正常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