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近年来发展了一些质粒载体介导shRNA的转录,然后在细胞酶的作用下加工成功能性的siRNAs。虽然这些载体较化学合成的siRNA有更多的优点,但仍存在相当多的缺点,如转染效率低和不能在体内使用。本研究建立一种没有上述缺点的腺病毒递送BmihRNAs系统,设计靶向人Bmi—1的载体。以pAdTrackCMV质粒为模板扩增CMV—GFP表达盒,从pGE1BMIhRNA质粒上酶切下U6-BMI-1shRNA表达盒,克隆它们入穿梭质粒pShuttle中,然后与pAdEasy-1质粒基因重组产生腺病毒质粒pAd—BMIhRNA—CVM—GFP,转染293A包装细胞,收获病毒。病毒感染K562细胞后,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分别用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MI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GE1BMIhRNA腺病毒质粒并有效包装出病毒。感染BmmRNA腺病毒的K562细胞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显著下调了Bmi-1的表达,而对照病毒没有明显的效果。结论:腺病毒是一种有效递送siRNA入哺乳动物细胞的载体。腺病毒递送siRNA载体可能成为siRNA药物的基因治疗载体。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分析cD4基因rs2515733多态性和Lsg-3基因rs870849多态性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157例ITP患者和136例正常人的基因分型.结果 CD4基因rs2515733多态性位点基因频率和Lag-3基因rs870849多态性位点基因频率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ITP患者和正常人ca4基因rs2515733多态性和Lag-3 基因rs870849多态性基因频率的分布类似,这两个基因的多态性与ITP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评价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对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使用Medical Outcome Study SF-36 form(SF-36)中文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36例成人ITP患者进行QoL调查.按照血小板计数,将患者分为3组[PLT<30×109/L;PLT(30~100)×109/L;PLT>100×109/L].SF-36的8个维度作为测量结果:躯体健康(PF);社会功能(SF);躯体角色功能(RP);躯体疼痛(BP);心理健康(MH);情绪角色功能(RE);精力(VT);总体健康(GH).结果:在8个维度ITP患者和正常人相比SF-36 QoL均降低.在PF、RP、BP、GH、SF和RE等6个维度中QoL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ITP患者在GH、VT和RE 3个维度与慢性患者相比QoL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根据血小板计数分组的比较中,在PF、GH和SF 3个维度显示了明显的差别.年龄是除了SF以外其他所有维度的负性预测因子.当前血小板计数是BP,SF和GH的负性预测因子.而且治疗费用也影响了QoL得分.对出血的恐惧作为主观指标对QoL有明显的负面影响.结论:成人ITP患者的QoL明显降低,年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的恐惧对QoL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为ITP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基于询证的证据.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出血分级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自拟ITP出血分级标准对225例ITP患者进行出血分级,采用双变量分析出血分级与PLT计数及疗效的关系.结果 ITP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为皮肤,致命性内出血少见.出血分级与PLT计数呈负相关,与疗效呈正相关,但相关关系不密切.结论 ITP患者的出血危险与PLT计数不呈绝对反比,临床出血程度较PLT计数更重要;对ITP患者进行出血分级有助于监测出血,选择治疗策略,预测疗效. 相似文献
45.
背景:众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T细胞增殖。
目的:观察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
方法:将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CD4+ T细胞以1∶10比例共培养4 d,以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白细胞介素17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量。
结果与结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7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P < 0.01)。与此一致的是,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共培养组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CD4+ T细胞组(P < 0.05,P < 0.01)。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CD4+ T细胞共培养组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 T细胞组(P < 0.01),但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并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7。表明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人Th17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6.
目的 了解我国儿童3型血管性血友病诊治现状。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至2021年于北京儿童医院血友病综合管理中心注册登记的3型vWD患儿基本信息,并在2022年4月通过电话询问、微信信息表格填报等方式了解这些患儿目前临床表现、治疗现状及生活质量数据。结果 我中心注册登记的3型vWD共29例,随访到可供分析病例20例。中位首次出血年龄为2.3(0.4~11.0)岁,诊断年龄为4.0(0.4~11.6)岁。中位年出血次数(Annual Bleeding Rate,ABR)为10(0~18):75%(15/20例)患儿以鼻出血为主要表现;关节出血为25.0%(5/20例),存在关节出血患者的FⅧ:C水平(2.2%,范围0.6%~3.4%)较无关节出血患者(8.0%,范围0.6%~9.9%)低(P=0.026)。接受预防治疗的患儿占20%(4/20例),接受按需治疗的占60%(12/20例),预防治疗组和按需治疗组中位ABR分别为3(0~12)和10(3~18),ISTH-BAT中位评分分别为2(0~7)和4(4~9)。16例完成“疾病家庭负担量表”中位分数为19 (6~31),其中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7.
目的:进展为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患儿,治疗方式较成人更加局限,雷帕霉素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上调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有望控制该类自身免疫性疾病进程。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连续病例观察性研究,入组11例患儿,流式细胞数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结果:雷帕霉素3个月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72.7%(8/11):其中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2例Evans综合征患儿达到完全缓解,服药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总体有效率为62.5%(5/8)。整体患儿经雷帕霉素治疗3个月后,Treg细胞比例有明显上升(P=0.043)。患儿根据疗效进行分组,完全缓解组服药前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部分缓解+无效组(P=0.028)。结论:以调节Treg细胞有望控制儿童慢性难治性免疫相关血细胞减少症。 相似文献
48.
49.
李楠(住院医师):患儿男,8岁,主因发现皮肤出血点5年,头皮包块3年,发热4个月于2013年7月4日入院。患儿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全身皮肤出现针尖大小出血点及瘀斑,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血小板(PLT)2×109/L,白细胞(WBC )及血红蛋白(Hb)正常,骨髓细胞学检查示全片巨核细胞>300个,诊断“免疫性PLT减少症”,予以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及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PLT计数可升至正常,口服激素1周后PLT下降,再予IVIG后 PLT 再次上升,此后间断输注 IVIG,每次PLT计数仅维持正常1周左右会再次降至10×109/L以下,予以长春新碱静脉注射后 PLT 数仅维持在(5~10)×109/L,此后反复间断输注IVIG、口服激素及中药治疗,PLT 可维持在(50~60)×109/L。3年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右侧顶骨出现包块,头颅CT示颅骨多发骨质缺损区,内可见软组织肿块,突入颅内,此后头颅反复出现多部位包块,院外未予特殊治疗。4个月前患儿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1℃,每日1次热峰,无寒战,伴膝关节疼痛,晨起为著,活动后减轻,无皮疹,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PLT12×109/L,余两系正常,类风湿因子、补体、ENA、ds-DNA及病毒、寄生虫抗体、降钙素原(PCT)等均未见异常,全片骨髓巨核细胞>300个,骨髓活检未见异常。腹部MRI提示肝尾状叶下旁结节灶,考虑肿大淋巴结。初步诊断“败血症”,予以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氟康唑等静脉注射抗感染,病情无明显改善,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静脉注射后体温可降至正常,激素减量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遂于我院门诊就诊,血常规示Hb 74g/L,PLT 9×109/L,网织红细胞09%,C反应蛋白(CRP)132 mg/L;全片骨髓巨核细胞>300个,PLT少见,偶见大PLT,涂片中可找到分类不明细胞,其胞体不规则,胞浆蓝色,着色不均匀,核染色质细。头颅CT示颅骨广泛骨质破坏,予以IVIG静点并输注机采浓缩PLT1单位,复查PLT无上升,体温仍未控制,以“发热、血细胞减少、骨质破坏原因待查”收入我院。患儿发病以来精神反应好,一般状况可,食欲睡眠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