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0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在5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膝降血管及其分支。隐支供应膝内侧区的皮肤。它的蒂长(深段为97.51±28.54mm,浅段为110.69±42.16mm)、管径大(起始处为1.5mm,浅出处为1.Omm),分布面积平均为60.96±35.O1cm~2。隐支还发支供应缝匠肌的下1/3。88%的标本由膝降血管与其分支(关节支)发出股内侧肌支。 此外,本文还观察了大隐静脉、隐神经。 讨论了膝内侧区皮瓣及肌皮瓣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2.
腓骨营养孔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腓骨1000根,观测了营养孔的数目、位置、方向、口径和对称性。全部标本均有营养孔,其中一孔的占49.6%,二孔的36.6%,最多见到六孔。腓骨营养孔大多数位于腓骨体的后内侧面(86.4%)和中间2/4段(97.4%),方向大多朝下(78.38%)。在多孔标本上,孔方向一致的为44.05%,方向相反的55.95%,并有31例三孔以上标本,各营养孔方向相互反向两次。营养孔口直径平均0.94毫米。用成对标本,按所观测的各个项目,综合考查了孔的对称性。全部项目都对称的,只占成对标本总数的5%。根据观测结果讨论了腓骨血供的来源、部位和管径,以及营养孔门方向倾斜形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3.
1.用Beckman-6300型高效氨基酸分析仪分析显示,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水平在惊厥相关的大脑皮质、海马、嗅球、小脑等明显下降。2用ABC免疫组化法对Soman惊厥大鼠脑内Fos的表达变化显示:Soman诱发惊厥可引起大鼠脑内c-fos的广泛表达。惊厥和c-fos表达相伴出现。C-fos。S表达具有时相持异性和恒定的解剖学图布。3.研究了Soman惊厥后c-fos表达与NOS神经元在单个神经元的关系。结果:杏仁核片几乎所有的NOS神经元均表达。-fos双标记神经元约是C—fos表达神经元的1/10。在下丘脑视上核和室分核内短时表达c-fos,介几乎所有的NOS神经元也呈现FOS阳性。4.用ABC免疫络化法研究,Bcl-2、Bax、P53三个与细胞程序死亡密切相关的基因。结果在短时C-fos表达的脑区,惊厥2天后Bcl-2、Bax、P的表达增加;发生c-fos延时延迟表达的脑区,Bax的表达明显强于Bcl-2。Bax与Bcl—2的相互作用和比例决定细胞的生存。Bax-Bax同源二聚体占优势时,细胞发生程序死亡。因此,本文结果强烈支持:由Soman惊厥诱发的脑损伤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c-fos,P53,bcl-2、bax可能涉入其基因路径。详细的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4.
筋膜皮瓣愈合强度和柔顺性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筋膜皮瓣与普通皮瓣的愈合强度和柔顺性变化,在猪两后肢外侧,设计长宽比为2.5∶1的带蒂筋膜皮瓣或普通皮瓣,术后两型皮瓣愈合处拉力下降,远端切口愈合强度明显低于近端;筋膜皮瓣者高于普通皮瓣相应部位。随愈合时间延长,两型皮瓣切口愈合强度均增加,于第4周末,筋膜皮瓣各部间已无明显差异.普通皮瓣远端者仍不及近端。两型皮瓣术后应力—应变曲线左移、分散。筋膜皮瓣术后各部位曲线分散但差异不显著;普通皮瓣分散且差异显著。筋膜皮瓣具有切口愈合强度大,组织柔顺性好等生物力学特点,适于修复复杂、特殊部位软组织缺损、但长宽比宜有限度。  相似文献   
155.
本文在手术显微镜下共共解剖50例挠动脉反共皮支。挠功脉浅段平均长87.35毫米,深段平均长117.34毫米。每例挠动脉平均发出14支皮支,浅段发出的皮支多于深段。起自挠动脉内侧和外侧的皮支较多,出现率接近,共中多数分别行向内下和外下,但也有呈拌状返行向上的。挠动脉皮支的管径平均为。.55毫米,从管径看深段的皮支粗于浅段的皮支,起白挠动脉外侧的皮支稍粗于内侧的皮支。自内上裸平而中点到第二、三指掌面指蹼处作一连线,该线外侧的前臂皮区,就是挠动脉皮支的分布范围,平均为62,52平方厘米。挠动脉诸皮支中,有两支大皮支(出现率为74%),管径较粗(平均0.72毫米,起点恒定,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分别起自挠动脉深段近侧和浅段外侧。讨论了前臂皮瓣的扩展和皮瓣的,心区及范围,提出了利用大皮支作为较小的前臂皮瓣的血管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6.
在30侧标本上测量了上颌动脉的长度和主要分支的起点外径。上颌动脉起点至下颌角的距离为34.8±5.0mm,可供上颌动脉插管参考。上颌动脉翼腭部起点和上牙槽后动脉内、外支分叉点至上牙槽突后端最低点的距离分别为26.3±4.6mm、21.3±3.6mm,对临床上颌前移术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7.
枕区皮瓣动脉的巨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手术显微镜,对50侧枕动脉在头皮的分布进行了观测。枕动脉穿头皮深筋膜浅出,有相对恒定的部位,82%的浅出点可包括在半径为15mm的圆内。动脉可分为主干型和两分支型,行程纡曲,纡曲指数多集中在100~150之间。枕动脉分布面积平均为89cm~2,多呈左右均衡分布(78%)。动脉与相邻头皮动脉呈L型、Y型或X型吻合。两侧枕动脉之间、枕动脉与颢浅动脉、耳后动脉之间的吻合点,分别为7.3、8.1和2.3个。吻合点外径在0.3~0.5 mm之间的占60%以上。相邻吻合点间的距离有85%在20mm以内。本文还测定了吻合点的分布位置和频数;讨论了枕动脉在游离头皮瓣和治疗全头皮撕脱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8.
中国成人膝关节半月板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观察了中国成人的半月板300例,并对其中的160例(男100例、女60例)进行了测量。外侧半月板以侧分宽度占半月板全宽的1/3—1/2者为最多(48%),超过全党1/2的占17%,盘型占3.67%。内侧半月板以后分宽度占半月板全长的 1/3—2/5者为最多(59.33%)。将内侧半月板的开口按大小分成三型,以中间型为最多(48.71%)。膝横韧带的出现率为55.33%,半月板股骨韧带的出现率为98.67%。从肉眼观察的各项中未发现男女性之间和左右侧之间有明显差别。从许多方面测量了内侧和外侧半月板。从各项测量的数值中,可见男性的数值都比女性的大,但各项中男女间的比值都在0.80—0.93之间,因此男女半月板之间只有大小的差别,不存在各部分比例上的差异。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半月板的各项数值极相近,只是日本人的内侧半月板较中国人的厚,腘肌沟较宽。中国人与欧美人之间半月板的形态差异是:中国人的外侧半月板侧分较宽,矢状径较长;膝横韧带及半月板股骨韧带的出现率较高;内侧半月板后分较宽,开口较大,腘肌沟较宽。本文试图从形态上探讨了中国人与欧美人在内、外侧半月板损伤中所出现的不同出现率。  相似文献   
159.
目的 探讨动脉张力吻合后其顺应性的变化。方法 在体测定犬股动脉非吻合、正常吻合及张力吻合后不同时相点吻合口段的压力与直径相应的数据,推算动脉非吻合、正常及张力吻合后的顺应性,确定动脉顺应性与平均血压的关系。结果 在各时相点,吻合组动脉的顺应性低于非吻合组,张力吻合组动脉的顺应性低于正常吻合组,术后14d降低最显著。结论 动脉张力吻合术后近期吻合口段的可扩张能力较正常吻合动脉及正常动脉有明显减弱,张力吻合对吻合口段动脉的功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0.
左、右侧腘动脉及其关节支的测量、定位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了左、右各30侧腘动脉及其关节支。结果显示:左、右侧腘动脉的长度分别为16.10± 0.84Cm和16.53±0.87cm,两者相差不显著。腘动脉的外径右侧(5.42±1.49mm)稍大于左侧(4.73±1.30mm)。左侧83%和右侧87%的标本中,含有共干起始的关节支,共干形式有8种。95%的关节支起自股骨内、外上髁连线平面上、下各3cm的范围内。关节支的起始方位与其支配的部位一致。左、右对应关节支的外径相差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