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0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在观察的50例标本中,阴部外浅动脉多分为上、下两主支(82%),两主支来自一个阴部外浅动脉干的占66%。阴部外浅动脉干和具有独立起源的上、下主支,大都起自股动脉。动脉干或上、下主支穿入浅层的位置在大隐静脉末段的内侧缘或外侧缘,并集中在股动脉起点向内10mm、向下50mm为中心的一个半径为15mm的园内。如果动脉干、上主支、下主支与大隐静脉相遇时,动脉干和下主支多跨过静脉的后方,上主支多跨过静脉的前方。上主支主要分布于耻骨上区、耻骨前区和腹股沟内侧份。采用上主支为游离皮瓣动脉蒂时,可以用股动 脉起点下50mm处与耻骨结节间的连线作皮瓣轴。下主支主要分布于股内侧部上份和耻骨前区。采用下主支为游离皮瓣动脉蒂时,可以用股动脉起点下50mm处作与耻骨嵴平行的线为轴。上、下主支起始处管径与分布范围密切正相关。阴部外浅静脉大都是阴部外浅动脉的伴行静脉(82%)。讨论了采用有关皮瓣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2.
小腿骨间膜神经的走行及其与经络穴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国人小腿骨间膜神经的走行、分支及其与局部经络穴位的关系。方法:用改进Sihler法染色显示成人小腿骨间膜神经,结合手术显微镜观测神经。结果:小腿骨间膜神经干白骨间膜上缘近腓骨侧斜行向内下,至骨间膜下部则近胫骨侧;神经干外径0.75—0.91mm;在骨间膜上1/3处,神经干常发一分支在骨间膜胫侧份下行。结论:补充了国人小腿骨间膜神经的解剖学数据,提示该神经可能在针刺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小腿穴位时被波及。  相似文献   
143.
本文通过观察胸主动脉、肾动脉主干张开角的大小,研究了SHR高血压建立前后胸主动脉和肾动脉零应力状态的变化,并于SHR高血压形成前,给予口服型ETA型受体拮抗剂BMS-182874,研究了内源性ET在SHR主动脉和肾动脉零应力状态变化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未建立高血压的SHR(4周),主动脉和肾动脉主干的张开角与同龄WKY相比,都没有显著的变化.在高血压已建立的SHR(16周),主动脉和肾动脉主干的张开角分别为69.0±27.0°和114.2±42.2°,显著大于同龄的WKY大鼠(45.9±25.7°和70.2±30.4°).给予SHRBMS-182874(4~16周),SHR主动脉张开角未发生明显变化(62.8±25.6°),而肾动脉主干的张开角显著减小(66.6±41.54°).结果表明,在已建立高血压的SHR,主动脉和肾动脉主干都存在非均匀生长,其残余应力、应变大于同龄的WKY,内源性ET在SHR肾动脉零应力状态的改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4.
目的:观察SD大鼠胃经、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的分布、结构。方法:手针:分别针刺SD大鼠"后三里"、"关元"腧穴,多聚甲醛常规灌注,沿胃经、任脉取材,冰冻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取未针刺大鼠的相同部位组织作对比观察。结果:大鼠经脉沿线真皮深层有完整的条带样脂肪组织层;针刺和未针刺大鼠经脉沿线脂肪条带在组织结构上未见明显的形态学差异。结论:大鼠经脉沿线脂肪条带位于真皮深层,比邻肌组织,是具有完整的组织形态的固有结缔组织。  相似文献   
145.
外丘穴的血管及钙分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进一步探讨外丘穴“地”处的血管分布和钙富集情况,为经络穴位提供一些形态学基础资料。方法 下肢标本,用乳胶或墨汁灌注等方法,经巨微解剖、光镜辅以图象分析测量,又以质子激发X线荧光发射技术(PIXE)测标本钙含量。结果 骨间膜外丘穴位处血管密集,外径为14~84 μm ,其血管密度(Aa% )值为非穴位区的3.27倍(31.12/9.52)。PIXE见外丘穴位区钙含量平均为非穴位区钙的6.80 倍,穴位区钙最高点的位置,平均在7寸之上4.75 m m 处。结论 外丘穴“地”的位置,有特定动脉分支分布,其血管密度高,穴位处骨间膜上钙高,x2 且集中于7 寸附近。  相似文献   
146.
肢体真皮下血管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肢体真皮下血管网的构成和形态。方法:成人前臂和小腿27例,乳胶或碳素墨水灌注,结合巨微解剖和组织学方法观察真皮下血管网的动脉来源及其在皮肤内的走行、分支、吻合。结果:前臂和小腿的真皮下血管网来源于直接皮动脉、肌皮动脉和隔皮动脉,而以后者为主。动脉在真皮下层的行程较长,走行方向与皮肤表面平行,相互吻合成较粗的血管网。后者进一步逐级分支、吻合,形成完整的真皮下血管网。结论:肢体真皮下血管网位于真皮下层,在皮肤和浅筋膜之间,是皮肤血供的直接来源,也是超薄皮瓣容易成活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7.
核素循经迁移路线在实体结构上的初步定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穴位注入核素后在具体实体结构上的循经迁移路线。方法:将131I分别注入大鼠“后三里”、“关元”腧穴,分别切取大鼠胃经和任脉沿线向心方向的脂肪条带结构、或其两侧肌组织及与之相对应的皮肤,进行放射自显影。结果:只有131I注射侧的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才显现出核素循行的轨迹。结论:经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经脉线似具有重要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8.
大鼠脂肪条带结构与针刺镇痛效应的相关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针刺镇痛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4在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完成。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脂肪酶预处理胃经脂肪条带结构组(A组);脂肪酶预处理“足三里”穴组(B组);脂肪酶预处理胃经脂肪条带旁结构组(C组);生理盐水预处理胃经脂肪条带结构及穴位组(D组),每组6只。在运用脂肪酶、生理盐水预处理各组大鼠前后针刺“足三里”,进行针刺前后痛阈测定。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A,B组在预处理后50min,24h针刺前后的痛阈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328-2.094,P〉0.05);与预处理前24h的针刺后痛阈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75-5.023,P〈0.01)。C组和D组预处理后50min针刺前后的痛阈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9.308,t=7.938,P〈0.001)。与预处理前24h针刺后痛阈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369,t=0.476,P〉0.05)。②在脂肪酶预处理后48h时针刺前后痛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10.413,P〈0.001)。在脂肪酶预处理后6h时未预处理侧针刺前后的痛阈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2.661,P〈.001),与50min,24h两时段针刺后痛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2.68,P〈0.05)。结论: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连通与阻断对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依存关系,这种阻断作用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49.
The arterial supply of the genicular meniscus was studied with macro-microanatomical an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s,translucent preparations and 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y.It was found that the menisci were supplied by the articular branches of thepopliteal artery except the lateral superior genicular branch and the descending genicularartery.Among them there were two genicular branches with independent stems from thepopliteal artery,named as the posterior medial and posterior lateral genicular artery,whichsupplied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corresponding meniscus.The genicular branchesanastomosed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vascular circle around the menisci,and minutebranches from the circle formed an arterial network around the menisci and terminated incapillaries in 3 types of anastomotic forms.The surgical approach to the menisci and theprognosis of an injured meniscus wer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the arterial distributions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menisci.  相似文献   
150.
在100侧成人尸体(男67,女33)上观察了交感神经干腰段。根据灰交通支来确定腰节的顺序。腰节的数目由1—5个不等,以三个和四个的最多,分别占37%、36%,每侧五个节均独立存在的仅占19%。腰节的变异主要表现为节的融合,融合节的出现率占总节数的28.7%。融合节中以第二、三腰节融合的较为常见,占39.8%。交感神经干由胸入腹,大多经过膈的内侧脚和中间脚之间的裂隙(68.3%),穿膈处平第二腰椎体的为50.6%。交感神经干腰段分裂的出现率为73%,高于其它作者的报导。愈向干的下端,分裂的出现率愈高。交感神经干腰段的交通支较多,每个独立腰节发出1—6支交通支,独立的第一、二、三腰节均以发2—3支交通支的较多,第四或第五腰节以发1—2支交通支的较多。每个腰节所发出的交通支大多同时与同序列的脊神经以及相邻的上一位脊神经相联系,第二、三、四腰节有时还和上二位脊神经相联系,第五腰节单独与相应的脊神经联系的占半数左右。每个腰神经可联系1一7支交通支,上位腰神经联系的交通支较多,愈往下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