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分析浙江省2009 2013年初甲型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NA)序列进化特征。 方法 提取浙江省2009 2013年初29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组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NA基因,测序并拼接出ORF。以浙江省不同年份与地域15份代表性毒株NA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中选取的22株2009 2012年国内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NA基因序列,采用MEGA 5.1软件对其进行序列比对并构建种系发生树。 结果 扩增并测序获得29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NA基因ORF的全长序列,与国内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NA序列比对后显示序列的同源性较高,浙江省毒株与北美早期甲型H1N1流感病毒典型代表株A/California/04/2009(H1N1)的同源性为98.20%~99.50%,其中采集于2012年末和2013年初的4份病毒NA与A/California/04/2009(H1N1)的同源性为98.63%~99.14%。在1株采集于2010年1月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NA的基因序列中发现可导致奥司他韦耐药的H275Y突变基因型。 结论 虽然浙江省后期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累积了更多的变异,但所有毒株之间基因同源性仍然较高,所有毒株的神经氨酸酶基因同源性达到98.20%及以上,序列分析结果证实1份毒株携带奥司他韦耐药基因型突变。  相似文献   
102.
大多数复杂疾病并非是由单个致病基因引起的,而是多个基因或其产物功能紊乱所致调控网络失衡的结果.而药物则是通过作用于疾病网络中的多个靶点,对各靶点的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干预,最终达到治疗效果.与作用于单个分子或通路的传统方法不同,高通量数据的网络分析方法从疾病和药物相关网络的构建、网络分解及亚网络生物学意义的确认3个层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地研究疾病病理和药物作用机制,为多组分多靶点的巾药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3.
患者男,10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侧颞部有一蚕豆大小肿物,未予重视,3年来肿物逐渐增大。查体:身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建立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疑似牛奶过敏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方法:将4种牛奶过敏原P1组分、酪蛋白、β-乳球蛋白、α-乳白蛋白按质量比3:1:4:2混合作为包被抗原制备酶标反应板;同时4种成分分别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制备酶标记抗原,经棋盘滴定确定酶标抗体浓度并最终建立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牛奶特异性抗体。以阴性对照在450nm波长处吸光度(A450)的2.1倍为临界点判定阴、阳性结果,并以德国MEDIWISS酶免疫印记检测试剂检测结果为参比标准计算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本文建立的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批间精密度为5.8%~13.6%,批内精密度为3.7%~11.3%。与参比方法比对,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94%,准确度为93.3%。结论:本文建立的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可检测血清牛奶特异性抗体,用于牛奶过敏患者的体外诊断。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肺鳞癌、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临床意义及其与VEGF、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survivin、VEGF和P53在116例肺鳞癌、腺癌组织及15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survivin、VEGF、P53的阳性率分别为62.1%(72/116)、72.4%(84/116)、55.2%(64/116),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的survivin表达与肺鳞癌、腺癌的低分化(P〈0.05)、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预后负相关(P〈0.05);VEGF和p53的表达与肺癌组织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并且Survivin表达与VEGF、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Survivin的表达与肺鳞癌、腺癌的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正相关;过度表达提示预后不良;Survivin有望成为肺癌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survivin、VEGF和P53三者的协同表达可能是促进肺癌恶性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建立一种适合基层检验部门及小型实验室使用的快速检测O139群霍乱弧菌的方法.方法 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针对O139霍乱弧菌wbfR基因设计4条引物(2条内引物、2条外引物);优化LAMP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对反应体系中的引物、dNTP、Mg2+/Mn2+离子及Calcium等浓度进行优化;并对13株种系背景明确的霍乱弧菌不同实验对照株、30株O139群霍乱弧菌地方分离株、10株O1群霍乱弧菌地方分离株、32株其他肠道菌进行检测,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通过肉眼目测或电泳检测比较结果.结果 所有O139群霍乱弧菌经LAMP榆测均呈绿色并电泳有阶梯状条带为阳性,O1群霍乱弧菌及其他肠道菌均检测呈橙色并电泳无相应条带为阴性;该体系最低检测限为63 CFU/反应;检测结果在白光下通过肉眼即可判断;从菌株核酸的提取至检测完成仅需1.5 h左右.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能够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O139群霍乱弧菌,无需昂贵的仪器,简单方便,非常适合基层检验部门或小型实验室以及流行病学人员于应急车上或现场监测等使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7.
108.
世界人口老龄话的问题日益严重,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发展目标,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老年人的医疗条件,给老年人完善的的护理环境.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比较肺癌肺叶切除联合纵隔淋巴结清扫治疗方案中使用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scopic surgery,VATS)和传统开胸手术(traditional open surgery,TOS)的预后差别。方法肺癌病人102例,其中VATS组50例,TOS组52例,随访3年并比较两组病人近期和远期预后。结果 VATS组病人手术平均时间为(117. 06±31. 42)分钟,TOS组为(121. 37±15. 96)分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VATS组术中失血量低于TOS组,两组分别为(187. 80±45. 67) ml和(288. 58±69. 2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VATS组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拔胸引管时间低于TOS组(P 0. 05),下床活动时间短于T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VATS组病人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12. 00%)低于TOS组的26. 92%(P 0. 05); VATS组术后新发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TOS组(P 0. 05),但是支气管胸膜瘘、出血二次手术这些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个月随访表明,VATS组主观疼痛(NRS)评分为(3. 56±0. 86)分,TOS组为(6. 98±0. 9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病人3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VATS组3年内复发率低于T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VATS组病人围术期康复及近期主观疼痛状况优于TOS组,VATS组远期转移率较TOS组低。VATS较TOS更符合目前所倡导的快速康复以及精准医疗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0.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感染是我国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致病因素,仍然是威胁中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因此,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相关性疾病(肝硬化、肝癌)的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长效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NA]。尽管抗病毒药物在抑制HBV复制方面非常有效,但其治疗价格较高,有严格的适应症、易耐药、停药后易反复、疗程较长、不良反应多,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病毒药物和更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医药治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保肝降酶、调节免疫及抗肝脏纤维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且药物副反应少,安全可靠。许多中药及有效成分的抗病毒作用被逐渐确认,为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提供依据。因此,文章旨在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