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陈宾 《当代护士》2016,(3):67-68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活动督导小儿神外护士静脉治疗技术操作对提高临床静脉留置针使用质量的效果观察。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为蓝本,对静脉治疗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影响患儿留置针安全留置的因素,设定目标、提出并落实有效的对策。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5个月后,患儿留置针异常拔管率下降,留置时间延长,静脉炎、堵管、外渗等情况发生率明显低于活动前。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督导小儿神外护士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能有效提高留置针的安全留置,提升护理人员静脉治疗水平,降低患儿静脉治疗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2.
我院实施护理会诊制度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宾 《当代护士》2008,(2):103-104
介绍了实施护理会诊制度的方法。主要包括建立健全护理会诊制度,成立护理会诊小组,不断强化护理技术协作和会诊意识,在科内、科间及院间实施护理会诊。认为护理会诊制度促进了专科护理建设,使护理新技术得到了及时的应用及推广,解决了临床护理疑难问题,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63.
正患者女,12岁,右下肢先天性血管瘤10余年,动静脉瘘6年以上,曾多次于外院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出生后于右小腿发现肿物,质软,高出皮面,皮温稍高,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血管瘤",予局部注射药物、手术切除等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下肢肿物反复出现,伴有下肢肿胀、无力、疼痛。2011年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被确诊为多发性动静脉瘘,行多次介入治疗后可短暂行走,其后肿物再次增大,  相似文献   
64.
患儿女,24d。面部、四肢水肿性红斑1周。临床表现为环状或半环状水肿性红斑皮损,血清学检查患儿及其母亲抗Ro/SSA抗体和抗La/SSB抗体均(+)。患儿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诊断:新生儿红斑狼疮。  相似文献   
65.
颅内感染是颅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手术的效果及预后,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而且额外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我院2006年4月—2011年5月共收治颅脑手术患者1 027例,发生颅内感染29例,感染率为2.82%,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6.
陈宾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6):481-482
<正>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  相似文献   
67.
陈宾  常虹  杨慧  李铭  魏国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2,(31):4148-4149
创伤性脑梗死是指颅脑创伤后脑血管发生严重痉挛或闭塞,从而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和梗死,是神经外科患者的重要的脑组织继发性损害因素。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18例创伤性脑梗死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8.
目的:评价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予以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价值.方法:评价对象为在我院就诊10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就医时间段为2020.1-2021.1,分别实施常规超声诊断和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依据病理诊断结果,对诊断结果进行评价和对比.结果:对比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准确率显著提升,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似文献   
69.
70.
人工全踝关节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全踝关节置换最早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关节假体固定是个突出的难题,因而其可行性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植入材料学和生物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加之受到全膝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鼓舞,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们开始重新认识和考虑踝关节置换术.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在假体材料、固定方式、关节活动等方面,与人工全膝与全髋关节置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成功率尚不能与膝、髋关节置换术相比拟.不过对于疼痛性踝关节炎来说,如果适应证选择适合,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踝关节融合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