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运行Ansys命令流文件进行快速建立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析的方法。方法采用一侧完整的新鲜成人尸体股骨标本,进行股骨标本初步处理、高速薄层CT扫描(层距0.625mm)、Mask文件编辑、初步三维重建、表面光滑处理、输出股骨三维模型至Ansys11.0,运行Ansys命令流文件完成网格划分,将股骨三维模型输出至Mimics10.01,按照经验公式赋予材料属性,输出已赋材料属性的三维模型至Ansys11.0,完成有限元建模、分析。结果快速完成股骨标本有限元建模并完成简易的有限元分析。结论使用Ansys命令流文件的方法可以提高有限元建模的效率,在完成有限元建模的同时可进行骨骼相关的数字医学分析。  相似文献   
32.
目的比较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2009年,22例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12例,传统手术入路方式10例。患者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及腰椎MRI所示的多裂肌横截面面积。结果 2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手术前后L4/L5/S1各平面的多裂肌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入路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明显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保留黄韧带预防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的疗效。方法: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微创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区别在于黄韧带干预方式的不同。A:切除黄韧带组;B:保留黄韧带组。分别于术后3周、6周、1年进行随访。采用日本(JOA)标准进行评分,计算改善率,并行CT复查。结果:B组改善率较A组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B组术后3周、6周、1年统计学t值分别为5.70、4.64、4.71;P〈0.05),均优于A组。结论:椎间盘镜下保留黄韧带能有效的预防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较切除黄韧带的方法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40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经紧急气管插管,采用机械通气法进行治疗,选择压力控制通气模式(PCV),加用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结果89例患儿中,75例治疗成功,12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抢救总成功率84.27%。结论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手足口病,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这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采用薄层CT扫描骨诊断骨质疏松过程中,CT值的质量控制。方法9根猪的股骨分别在2台CT机上扫描,控制因素:电压:100 kV及120 kV;电流:150 mAs及328 mAs。数据按照骨算法、标准算法及软组织算法输出,获得结果传输至个人图形工作站。通过Mask编辑,将数据分为单骨比较组和多骨比较组。统计学分析(1)t检验;(2)Hu及Vσ变化幅度;(3)单因素方差分析;(4)卡方检验;(5)等比验证。结果SBCG在2台CT上所获得的结果进行两两t检验,GE CT 594个P中有523个P0.05(523/594),而SIEMENS CT 594个P中有547个P0.05(547/594);(2)Hu总的变化幅度为0.0664±0.0506,Vσ总的变化幅度为0.0310±0.0300;(3)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中P0.05的发生个数,按与4个因素相关性排列,由大到小分别为:电压机器=算法电流;(4)卡方检验:Hu与Vσ,P0.01。Hu的kV因素与CT机器因素,P0.01。Hu的kV因素与算法因素,P0.01。Hu的CT机器因素与算法因素,P0.05。Hu的mAs因素与其他三种,P0.01;(5)标准差与CT值均值近似成等比变化。结论在基于薄层CT扫描诊断骨质疏松过程中,骨CT值的标准差系数具有十分良好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6.
背景:CT重建骨折三维模型不能进行虚拟复位、内固定,不能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无法完全满足临床骨科医师的需要。 目的:探讨应用软件在胫骨近端骨折中进行三维重建、复位并设计数字钢板的方法。 方法:按照AO分类标准,将9具膝关节标本制作成胫骨近端A1-3、B1-3、C1-3类型骨折模型,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中对9种类型的骨折模型进行重建、复位,以Solidworks进行内固定钢板、螺钉的设计,并在骨折复位三维模型上进行虚拟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9种类型骨折均进行了三维重建、复位,完成内固定钢板及螺钉设计以及虚拟内固定,并以A3、B3、C3类型演示。提示应用Mimics及Solidworks可在个人电脑上设计出胫骨近端骨折数字钢板,可为现实修复手术提供参考。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7.
目的比较Quadrant系统与传统开放性后路椎间融合术手术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取本院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腰椎滑脱症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微创组(Quadrant系统下手术)与开放组,测定两组术后1d及7d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肌酸激酶水平,于围手术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术后3个月、术后1年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U进行疗效评估,计算改善率,并于椎间融合后8—12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两组相比,术后1d、7d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肌酸激酶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开放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两组相比,术后3个月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微创组疗效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结论Quadrant系统应用于腰椎滑脱症较开放性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康复快和疗效好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兴的脊柱微创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带胫后血管筋膜皮瓣移位修复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方法、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46例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带胫后动脉及其穿支血管的筋膜皮瓣移位进行修复治疗,定期换药、观察、随访。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皮瓣术后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外观良好。结论经合理设计,带胫后血管筋膜皮瓣移位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前臂背掌侧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尺桡骨骨干双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尺桡骨骨干双骨折患者86 例,尺骨采用背侧、桡骨采用掌侧手术入路,先后分别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后无需外固定.早期开始肘、腕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所有患者随访8~18 个月,按照Anderson LD 等的疗效评价标准:优74 例,良10例,可2 例,差0例,优良率为97.7%,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前臂背掌侧手术入路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双骨折,能有效地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具有减少神经损伤几率、对皮肤软组织损伤小等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技术(MIPPO)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胫骨下段远端骨折患者96例,暴露骨折端,间接复位后,行小切口经皮使用LCP内固定,术后无需外固定,早期开始膝、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按照按Johner-Wruhs的疗效评价标准:优74例,良20例,中2例,优良率为97.9%,无皮肤坏死、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MIPPO技术LCP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远端骨折有较可靠的疗效,对皮肤软组织和骨膜血运的损伤小,切口和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