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醋酸法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用频谱治疗仪进行整体照射,每次30min,共16次。结果显示,与白帜灯照射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频谱照射组于实验结束时,其溃疡平均面积(mm~2)为12.8±3.8,显著小于灯照组的82±38.8和空白组的66.5 40.9(P<0.01);胃肠推进指数组间无显著差异;血浆胃泌索含量(Pg/ml)频谱照射组为145±22,显著高于空白组的122±17(P<0.05)。上述结果表明,频谱照射对溃疡愈合有促进作用,胃泌素增高可能参与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62.
近来研究认为,细胞凋亡(Apoptosis)与免疫细胞分化发育有着密切关系。但目前,凋亡与淋巴细胞的关系的研究大多采用体外实验方法,为了更有利于研究淋巴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我们建立了体内诱导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的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禁食24小时后,用乙醚麻醉后从腹腔或静脉注射5.0mg,kg-1的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4小时后处死动物,取出脾脏,常规固定、脱水和石蜡包埋。细胞凋亡判断依据光镜下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变化并结合原位3′-末端标记方法。脾脏组织还进一步作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IP)和双丁酰环磷酸腺苷(db-cAMP)对体外大肠癌 HT29细胞对大鼠血管内皮的粘附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取出大鼠主动脉,建立体外癌细胞—血管内皮粘附试验模型。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HT29细胞对大鼠血管内皮粘附作用和其形态学变化,以及 VIP 和 db-cAMP 对细胞粘附的影响并在扫描电镜上计数量化分析。结果在血管内皮上可清晰辨认癌细胞并可观察其对血管内皮的粘附和侵袭的形态学改变.VIP 组的粘附细胞和高活性粘附细胞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相反 db-cAMP 则无此作用.结论 VIP可促进体外 HT29细胞对血管内皮的粘附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激活癌细胞 A 激酶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EH患者血清CTnT水平与LVH及心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发光法测定68例EH患者的血清CTnT,并作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RWT、LVMI、LVEF,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左室肥厚组(47例)、非肥厚组(21例)、心功能正常组(45例)、心功能不全组(23例),对各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左室肥厚组、心功能不全组血清CTnT水平显著高于非肥厚组、心功能正常组。CTnT与LVMI、LVEDD显著正相关,与LVEF、RWT显著负相关。结论血清CTnT水平与EH患者LVH及心功能不全有显著相关性,CTnT水平对评价EH患者心肌损伤及病情可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5.
表皮生长因子(EGF)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对胃肠粘膜有营养和细胞保护作用,可促进慢性溃疡的愈合,与其它消化道激素间有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66.
三叶因子2基因治疗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愈合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叶因子2(TFF2)基因治疗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2005—06-10-2006—03—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病研究所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只,对照组24只。治疗组每只应用pcDNA3.1g+TFF2 100μg,对照组每只应用等容积pcDNA3.1g+TFF2 100μg,均在造模时经胃壁浆膜下注入。用药后分别在第3、7、14天处死动物,测量大鼠胃溃疡指数、胃总酸度及黏液糖蛋白量的变化。结果在应用pcDNA3.1g+TFF2的第3天,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治疗组的黏液糖蛋白量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4天,治疗组的溃疡面积显著缩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黏液糖蛋白量有所下降,不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胃总酸度变化不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FF2基因治疗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愈合有促进作用,增加胃黏液糖蛋白的分泌是其促进溃疡愈合的机制之一,而与抑制胃酸分泌无关。  相似文献   
67.
我们以肝癌根治术后患者外围血树突状细胞(DC)诱导出抗肝癌细胞毒性T细胞(CTL),并探讨DC及其诱导的CTL在抑制患者肝癌复发和转移中的作用和机理。1.病例选择:1997年3月至1998年6月我院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42例,术前未发现肝癌肝外转移。其中20例外周血AFPmRNA阳性。本组患者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特异性抗肿瘤治疗。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周开始,接受DC及其诱导的CTL治疗,每周1次,共4次。第四周复查外周血AFPmRNA,并复查CT及B超。  作…  相似文献   
68.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呼吸科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主要为抗炎、化痰、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笔者近年来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连花清瘟颗粒,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CAP患者70例,其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10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价ERCP联合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保胆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探讨胆石症的微创外科治疗策略。方法20HD7年1月-2009年5月,笔者对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3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先进行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取石后均放置鼻胆管引流(ENBD),然后再进行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保胆手术。术后2天行ENBD管造影,确认无结石后拔除ENBD管。结果39例病例均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所有患者均行EST。经取石网篮或球囊导管一次取石成功,术后均放置ENBD管引流,后3天进行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本组39例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63min,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保胆手术后均无并发症,ENBD导管造影无胆总管残余结石,住院时间4-10天,平均7天。结论ERCP联合腹腔镜下硬性胆道镜保胆手术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彻底、可行的有效方法,即能彻底清除胆囊及胆总管的结石,又能保留胆囊及胆囊的功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0.
目的 研究双导丝(DTG)法在胆总管深插管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选择89例患者,诊断为壶腹部肿瘤的患者被剔除.在行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时,先用常规导丝引导切开刀或导管选择性胆总管插管.如导丝3次进入胰管后,则保留胰管导丝,重新从活检钳道插入第2根导丝进行选择性胆总管插管.根据导丝的走行及切开刀或导管抽吸胆汁证实选择性胆总管插管成功.双导丝插管难度评价标准:第2根导丝在1~3次内成功进入胆总管为容易;4~6次内成功为中等难度;7~10次以内成功为难度;如果10次内插管不成功为插管失败.并比较双导丝插管方法或常规插管方法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结果 89例患者中,常规插管方法进行胆总管深插管的成功率约为67.4%(60/89).5例患者(5.6%,5/89)导丝不能进入胆总或者胰管,其余24例(27.0%,24/89)采用DGT法.在DGT法插管中,13例(54.2%,13/24)为容易DGT插管,6例(25.0%,6/24)为中等难度DGT插管,4例(16.7%,4/24)为难度的DGT插管,只有1例(4.1%,1/24)患者虽然经过调整角度导丝仍然进入胰管而改用PSP法.在常规方法进行胆总深插管的患者中,4例(6.7%,4/60)例患者有术后胰腺炎,而DGT法中有2例(8.7%,2/2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ERCP的操作中,DGT法是常规胆总管深插管失败后比较可靠的一种选择胆总管深插管方法.DGT法不会提高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容易掌握,可推荐作为ERCP术常规插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