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1篇 |
免费 | 83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42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15篇 |
内科学 | 141篇 |
神经病学 | 21篇 |
特种医学 | 2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02篇 |
综合类 | 267篇 |
预防医学 | 80篇 |
眼科学 | 11篇 |
药学 | 63篇 |
中国医学 | 64篇 |
肿瘤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7篇 |
1977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91.
pcDNA3.0/PNP-CD和pcDNA3.0/PNP表达载体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新型PNP,Mep-dR自杀基因系统的融合和单基因表达载体。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融合自杀基因PNP-CD.将其和PNP单基因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0中,构建融合与单自杀基因表送载体pcDNA 3.0 PNP-CD和pcDNA 3.0 PNP;酶切、PCR及测序鉴定两重组体结果:成功构建了两个新型自杀基因载体并实现在HepG2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结论:两个新型自杀基因表达载体.尤其是I’Nt。CI)融合自杀基因载体.是肿瘤基因治疗中广谱、高效的治疗载体。 相似文献
92.
Beer、Muto、Bock、Heilmeyer等学者在动物实驗中証明,肝脏可能分泌出一种促进骨髓粒性細胞成长的物質,脾脏也能分泌出一种体液,这种体液能抑制骨髓細胞的发育。但这些現象只是在动物实验时所观察到的,在人体上研究肝、脾在白血球神經体液調节上的意义,还没有人研究过。作者根据Moeschlin与Hoff氏的骨髓功能試驗法,对正常健康人(8名),肝脏疾病(24例) 及脾脏疾病(16例)患者进行了研究,方法用Pyrifer注射产生人工高热,以后每4小时檢查白血球計数,一共六次,观察白血球数的变化,結果如下: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微创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微创治疗39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101例,用激光行大隐静脉全程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透光直视旋切;B组102例,用射频行大隐静脉全程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透光直视旋切;C组96例,用激光行大隐静脉大腿段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透光直视旋切;D组97例,用射频行大隐静脉大腿段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透光直视旋切。同期传统手术122例为对照(E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属支及交通支切除、结扎。观察术后效果、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下肢肿胀、酸痛、乏力在手术后1个月逐渐消失;皮肤色素沉着在术后1个月减轻,3个月逐渐恢复。传统手术没有皮肤烧灼发生,但其并发症多。小腿皮肤麻木、大腿瘀斑、创口血肿以及踝以下肿胀比较:A、B、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与微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明显少于传统组。小腿瘀斑:A、B组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病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切口感染。结论微创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简单可行,疗效确切;透光直视旋切去除静脉团,效果好,不适用旋切大隐静脉主干。选择适当微创方法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4.
拇短屈肌重建拇对掌功能在断腕再植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断腕再植术后的拇对掌功能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 腕关节活动受限是断腕再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使晚期对掌功能重建受到制约。临床上,对8例断腕再植术后成活尺神经深支功能恢复较佳者,采用拇短屈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弥补了不足。结果 术后随访1—6个月,疗效满意,达到最佳功能,能从事原有工作。结论 断腕再植后,对拇对掌功能丧失或恢复不足者,采用拇短屈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
96.
97.
98.
99.
本研究通过对立小鼠H22肝癌和B16黑色素瘤肺转移瘤模型,并联合应用rIL-2和LAK细胞对该两种肺转移瘤模型进行治疗,以观察LAK细胞在体内抗肿瘤转移瘤的作用。单用rIL-2和LAK细胞+rIL-2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瘤结节转移数(P〈0.001),又以联合应用LAK细胞加rIL-2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