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研究全胃切除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对机体营养、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择进展期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组(实验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 两组患者均从术后第1日起从营养管给予等热量、等氮量的肠内营养制剂. 实验组使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Stresson,EN组使用常规的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共7 d. 于术前及术后第1日、第8日分别抽取外周血测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IgG, IgA, IgM, T淋巴细胞亚群,IL-2及TNF-α. 结果:研究期间两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氮平衡均无显著差异. 术后第8日实验组的IgG, IgM, IgA, CD3, CD4和CD4/CD8均明显高于EN组 (P<0.05),而TNF-α明显低于EN组(P<0.05). 结论: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并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2.
薇乔线皮内连续缝合甲状腺手术切口8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崇广  陈冬利  王为忠 《医学争鸣》2001,22(23):2120-2120
0 引言 随着医学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患者在行手术治疗疾病的同时 ,对术后切口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对于暴露在颈前部的切口 ,皮肤的美容缝合 ,更显得尤为重要 .我科 1998- 0 6 /2 0 0 0 - 0 5对 89例甲状腺手术切口采用薇乔线皮内连续缝合方法 ,取得满意效果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全组 89(男 2 4,女 6 5 )例 ,年龄 6~ 72 (平均 43)岁 .病理诊断为甲状腺瘤 5 7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 30例 ,甲亢2例 .合并高血压者 12例 ,合并糖尿病者 6例 .选用美国强生公司薇乔 5 - 0可吸收缝合线一根 ,长 70 cm,自带弯形角针(长度 1.5 cm)…  相似文献   
83.
脂肪乳剂Intralipid对全胃切除后病人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评价手术创伤和手术后静脉输入脂肪乳剂后对手术创伤病人脂肪酸代谢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6例贲门、胃底癌全胃切除病例术前、术后6h,用含Intralipid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后1、3、5、7天及术后8天开始管饲要素饮食至术后14天血浆脂肪酸浓度变化.结果显示术后6h血浆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浓度显著低于术前(P<0.05,P<0.01).全胃肠外营养支持3、5、7天后,血浆硬脂酸、油酸、亚油酸浓度比术后6h显著升高(P<0.05或P<0.01).术后14天血浆油酸、亚油酸浓度仍比术后6h显著升高(P<0.05)但较全胃肠外营养支持3、5、7天有下降趋势.研究证明,手术创伤后,血浆脂肪酸利用致血浆脂肪酸浓度降低,推荐手术后立即应用含Intralipid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84.
李向阳  王为忠  陈冬利 《医学争鸣》2006,27(10):911-913
目的: 研究富含支链氨基酸(BCAA)的复方氨基酸制剂对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支持效果. 方法: 全胃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 术后1~7 d行等氮、等热量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103 g/L的高支链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含BCAA 359 g/kg),对照组应用104 g/L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含BCAA 218 g/kg). 术后1~7 d每天收集24 h尿液测定氮量,并计算氮平衡. 手术前、术后3 d、术后7 d测量体质量、双手握力、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以及静脉血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C-反应蛋白. 结果: 研究组术后第2 d即转为正氮平衡,对照组术后第6 d才开始转正,第3 d时,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术后第7 d,研究组双手握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 d,研究组血浆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应用含较高BCAA的营养液更有利于患者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使用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58例低位直肠癌术中应用吻合器保留肛门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手术方法按照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及直肠系膜全切除术原则,切除近端肠管至少15cm,肿瘤下缘远端2cm的直肠,应用吻合器在骶前行结-直肠端端吻合术以保留肛门. 结果: 全组病例均一次完成吻合,无1例手术死亡.吻合口狭窄2例、无吻合口瘘.随访1年~5年,复发2例.结论: 应用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术中保留肛门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等优点,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6.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一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对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进行总结。方法 为1例患超短肠综合的18岁男必患者施行父亲供肠的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移植肠段为150cm长之回肠,以UW液灌洗。移植肠动、静脉分别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移植肠近端与受者的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远端与受者的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末端造口。术后给予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术后曾出现贫血、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和 急性排斥反应,经积极处理行到控制目前患者已健康存活14月余。结论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糖尿病模型。取糖尿病大鼠24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组,n=18),IPC组又平均分为3个亚组:IPC1组(阻断脾血管5min,再灌注5min)、IPC2组[(阻断脾血管5min,再灌注5min)×2次]和IPC3组[(阻断脾血管5min,再灌注5min)×3次]。另取健康SD大鼠6只作为对照组,仅打开腹腔,不做胰腺移植;I/R组和IPC组大鼠均行同种胰腺移植。检测各组胰腺移植再灌注后2h后移植胰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标记(TUNEL)法观察移植胰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移植胰组织Bcl-2和Bax基因表达情况。结果IPC各组与I/R组相比较,前者移植胰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升高,MPO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Bcl-2表达明显升高,Bax表达明显降低,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C各组中又以IPC2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更为显著(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以减少移植胰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IPC2组的效果更为突出。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处理减轻嗜中性粒细胞(PMNs)粘附与聚集、减少氧自由基、上调Bcl-2基因和下调Bax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8.
目的:总结西京医院13例自体小肠移植的临床经验,为累及肠系膜血管根部病变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13例自体小肠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病因、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13例自体小肠移植手术均成功完成,其中12例病因为肿瘤累及肠系膜根部,肿瘤得到根治性切除,且避免了广泛小肠切除。11例同...  相似文献   
89.
支链氨基酸的代谢及在术后肠外营养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蛋白质是生物体最重要的基本成分之一,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其中8种为必需氨基酸。在必需氨基酸中,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和缬氨酸(Val)都有分支侧链,通称为支链氨基酸(BCAA)。随着对氨基酸代谢的深入研究,BCAA的独特作用已日益显示。早在1978年,Freund在动物模型中就已证明了:BCAA的节氮效应,并逐渐开始应用于临床,首先应用于肝病,以后又陆续用于创  相似文献   
90.
目的了解异基因骨髓注射在大鼠小肠移植中的免疫耐受作用和意义.方法选用近交系大鼠F344/N和Wistar/A进行全小肠异位移植,试验组在行异基因移植前7 d取供体骨髓细胞(BMC)行受体胸腺内注入,对照单纯同基因及异基因大鼠移植模型了解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否减少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结果异基因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术后第3、5、7天可出现典型的轻、中、重度排斥反应,而同基因组和试验组未出现排斥反应.异基因移植组术后3 d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且随排斥反应的加重,进一步增高.而异基因骨髓胸腺内注射组血清sIL-2R及TNF-α水平仅在第3、5天轻度升高,并呈下降趋势,与同基因移植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移植术前7 d异基因供体骨髓在受体胸腺内注射能明显减少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血清sIL-2R和TNF-α检测有可能作为早期诊断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