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4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研究背景: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未完全阐明。该研究旨在评价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年内的临床疗效。 资料和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治疗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共168例,对入选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回顾性的队列研究。最终153例资料完整,其中86名患者除了接受传统内科治疗外,还进行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每日口服100mg)。余下67名患者仅予普通内科治疗以作对照。对入选病人治疗3年期间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观察。 结果:抗病毒组及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及肝功能情况在基线时无统计学差异。在3年的治疗后,抗病毒组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及血清内病毒水平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死亡率及并发症累积发生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抗病毒组的YMDD变异率3年内为26.7%。在发生病毒变异的患者里有较高的死亡率及并发症累积发生率。 结论:拉米夫定治疗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有良好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大大减少了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52.
陈锦武  陈其奎  袁宇红  于涛 《肝脏》2011,16(3):266-267
本研究对我科2007—2010年间收治的药物性肝病患者共46例进行治疗观察,对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诊治用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对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的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微粒结构、表面元素、体外释放等微粒性能进行考察与评价.方法 以可溶性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三氧化二砷(As2O3)为模型药物,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PLGA载As2O3纳米微粒(As2O3-NPS),通过电子显微镜观测纳米粒外形结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得载纳米粒载药量包封率并测定体外释放量,用光电能谱仪测定纳米微粒表面元素.结果 As2O3-NPS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210±23)nm,测得载药量为29.6%,包封率为82.1%.体外释放实验表明纳米微粒具有缓释特性.结论 以As2O3-NPS作为As2O3载体,可改变As2O3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具有缓释作用,可制备为静脉用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发挥更好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54.
维甲酸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两种维甲酸对人胰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MTT以法,流式细胞仪,裸鼠肾包膜下移植瘤抑制试验和透射电镜技术进行检测。结果;RA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6d组抑制50A%细胞生长的药物浓度全反式RA和13-顺式为10-30μmol/L和30-50μmol/L。  相似文献   
55.
本文介绍了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在YPC3抗人胰腺癌单克隆抗体(YPC3mAb)的介导下,对体外、体内人胰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体外4h51Cr释放试验表明,特异性识别Capan-2人胰腺癌细胞的YPC3mAb能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显著增强LAK细胞对Capan-2细胞的杀伤作用,这种作用随mAb的浓度增加而加强,50μg/ml的YPC3mAb提高LAK细胞杀伤率约60%。对照mAb无此作用。裸鼠体内实验发现,YPC3mAb与LAK细胞联合应用能完全阻止Capan-2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优于LAK细胞、新鲜脾淋巴细胞和YPC3mAb的单独作用(成瘤率分别为25%、100%和100%)。YPC2mAb增强LA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可以为胰腺癌的生物学治疗提供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56.
患者男,52岁,反复上腹痛3年余,加重10 d.患者上腹部间歇性胀痛,进食或仰卧位时腹痛加重,身体前倾、俯卧位时疼痛减轻,无放射性痛,伴腹胀、恶心、嗳气,症状可自行缓解,但仍反复发作,体重下降1.5 kg.患者有饮酒和吸烟史.体检:体温36.7℃,脉搏68次/min,血压105/65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20次/min,神清,营养不良,被动前倾体位,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部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未及明显包块,中上腹及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相似文献   
57.
目的 研究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UC)患者的活检黏膜的组织学分级与临床分级和内镜下分级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分级的方法来描述133例AUC患者的病理、临床和内镜特征,采用记分方法描述各临床表现,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33例.AUC的组织学分级为I级29例,Ⅱ级45例,Ⅲ级37例,Ⅳ级22例;临床分级为I级85例,Ⅱ级39例,Ⅲ级9例;肠镜分级为I级8例,Ⅱ级30例,Ⅲ级16例,Ⅳ级79例。组织学分级与血便程度(r=0.49,P=0.000)、排便次数(r=0.30,P=0.001)、血沉(r=0.42,P=0.000)、临床活动指数(r=0.56,P=0.000)、临床分级(r=0.52,P=0.000)、结肠镜分级(r=0.35,P=0.000)均有正相关性,与血清白蛋白(r=-0.31,P=0.000)有负相关性,而与血红蛋白(r=-0.13,P=0.125)无明显相关。轻中度患者经柳氮磺胺吡啶治疗6周后,在临床为完全缓解的68例中,组织学分级为0级仅19例,肠镜分级为0级仅16例,大部分患者仍有组织学与肠镜分级I级的改变。临床缓解和肠镜分级为0级的16例中,仍有7例组织学分级为I级。临床缓解、肠镜分级和组织学分级均为0级者仅有9例。结论.AUC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级、内镜分级的分布有不一致性。组织学分级与血便的程度、大便的次数、血沉、临床活动指数、临床分级和肠镜分级之间有正相关性;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性。在疗效评价中,组织学分级优于肠镜分级,肠镜分级优于临床分级。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广东地区不同时间段AP 的发病率和病因谱的变化.方法 总结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广东省人民医院1986年至2005年1316例A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年资料按每5年为一年度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6年至1990年间AP病例数占同期内外科住院总人数的0.19%,1991年至1995年间上升为0.36%,1996年至2000年间升至0.54%,而2001年至2005年间则高达0.7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按病因分析,4个年度段胆源性胰腺炎分别占65.97%,62.81%,59.15%,58.65%(P>0.05);高脂血症相关AP分别占6.25%,10.88%,12.96%,14.66%,(P<0.05);特发性胰腺炎分别占4.86%,8.77%,10.42,12.59%(P<0.05).高脂血症相关AP和特发性胰腺炎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而胆源性胰腺炎则略呈下降趋势.结论 AP发病例数逐年增多,胆道疾病仍为主要病因,高脂血症升为第2位原因,其次为特发性胰腺炎.  相似文献   
59.
患者女,27岁,因阵发性右下腹痛2个月,加重1 d入院.患者2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右下腹绞痛,外院多次查血常规、腹部B超、肠镜均无明显异常,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予抑酸、抗感染、解痉等治疗后稍有好转,但仍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60.
患者男,64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1年余,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隐痛,无向他处放射,多于饥饿时发生,进食后可缓解,无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在外院行腹部CT检查示肝转移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予兰索拉唑等治疗,症状好转。但后行腹部核磁共振检查示胰头体交界处占位性病变,考虑胰腺癌可能,肝内多发转移瘤。患者分别于2002年3月及5月两次在外院行“吉西塔滨 5-氟尿嘧啶”化疗,腹痛缓解后出院,后因经济原因未继续化疗。2个月前患者腹痛加重,以剑突下及右上腹明显,呈胀痛,无向腰背部放射,与饮食无关。近2个月来偶有恶心、呕吐,伴纳差、消瘦,无发热、呕血、黑便、无腹泻及黄疸等。既往体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