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2篇 |
内科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30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12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我国新分离虫媒病毒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虫媒病毒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组病毒,50年代全世界只发现35种,到1974年在国际虫媒病毒中心登记的已有359种,1989年发展为532种,其中125种对人畜致病。我国虫媒病毒研究起步较晚,截止70年代只发现4种(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和登革热病毒1~4型)。近年又分离到多株在我国首次发现的虫媒病毒,如最近在云南分离到的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和引起发热的环状病毒(Orbivirus)。现将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2.
肌凝蛋白轻链Ⅰ的提纯、单克隆抗体测定、稳定和不稳定型的鉴别及临床应用意义陶寿淇,陈伯权,缪时英,于全俊,姚康宝等(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100037)为及时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应研究出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在血中出现早... 相似文献
33.
3 布尼安病毒科布尼安病毒科引起人的临床症候群(表3) 布尼安病毒科引起动物的症候群(表4) 3.1布尼安病毒布尼安病毒(Bunyavirus)是从库蚊和按蚊分离到,其中 Tensaw病毒可引起脑炎、Ilesha 病毒可引起发烧及疹,其它 BUNYNWERA 病毒、CALOVO 病毒、Germiston 病毒主要引起发烧。 相似文献
34.
我国Colti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我国分离的Colti病毒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针对Colti病毒B2亚组第9和12片段和B1亚组第12片段的3对引物,对我国近年来分离的Colfi病毒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对北京分离株BJ95-75和云南分离株YN-6的PCR产物进行了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Colfi病毒北京分离株BJ95-75、云南分离株YN-6、-67-1、-68-1、-69、-70-1、-70-2、-90、-92-2、-93病毒用B2亚组特异引物12-854-S/12-B2-R均能得到相对分子质量为850bp的特异条带,用针对于第9片段的B2亚组引物9-JKT-S/9-JKT-R均得到了相对分子质量为492bp的特异条带。而Colti病毒东北分离株NE97-12、NE97-3l及对照病毒如环状病毒YN-99、乙脑病毒YN-151-1未能扩出特异条带。所有Colti病毒分离株及病毒对照用Bl亚组特异引物12-B1-S/12-B1-R均未见特异条带。BJ95-75、YN-6这2株病毒第12片段核苷酸序列与B2亚组其他毒株间的同源性达到89.4%以上,特别是与中国早期分离株Banna病毒,其同源性达到98.9%以上;2株病毒第9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属于B2a型的Banna病毒的同源性可达到99.2%和96.5%,和JKT6423病毒的同源性也能达到84.0%,而与属于B2b型的JKT6969和JKT7043相应片段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只有53.0%左右。结论 首次对我国分离的Cohi病毒从分子水平上进行了研究,证实了PCR方法对Colti病毒进行基因分型的可行性,北京和云南分离株主要为B2亚组的B2a型。吉林分离株NE97-12、NE97-3l的正确分型还要依赖于将它们基因组的特定片段进行全序列分析的完成。 相似文献
35.
36.
将SP2/0-Ag小鼠骨髓瘤细胞与经登革热病毒Ⅳ型H_2 41株免疫的瑞士种小鼠脾细胞融合,获得1株分泌高滴度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经克隆化得6E_5和6F_4两个细胞株。此单克隆抗体用免疫荧光法检查属型特异性,而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查则呈组特异性。此抗体和一些蚊媒病毒和虫媒病毒Langat株有交叉反应。用6E_5组织培养上清液标记荧光素获得成功,这使从蚊和感染标本中直接检出和定型病毒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7.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一组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在欧亚大陆广泛流行。该病主要危及青壮年劳力,起病急,危重病人比率多,病死率高,迄今缺乏特异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是我国和世界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 1978年李镐汪等用黑线姬鼠组织切片作抗原,将可疑病人血清与之结合后,用抗人IgG荧光抗体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诊断病人。经多年广泛使用,确认此法准确敏感。随着EHF病毒分离培养成功,EHF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进展。近几年又建立了酶标检测EHF抗体方法以及EHF病毒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前者操作仍较繁琐,价格昂贵;后者虽较简便,但被检血清需处理,并需新鲜血细胞;故都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38.
39.
5株从印尼三带喙库蚊分离的乙脑病毒中,有二株毒力较低,其空斑滴度,鼠脑滴变比值分别为2.23和3.23。经二次空斑选种获得到三周鼠脑内基本不致死的6-2株,当在鸡胚繁殖一代,病毒滴度为Log10PFU4.0/ml和7.0/ml时,用不同稀释度的病毒免疫小白鼠,经强毒株攻击,其保护指数分别为0.00001和0.000001。文中讨论了这种高比例的低毒力的毒株在自然界的存在与当地不显性感染率高的关系,以及可能从自然界获得免疫力好的活疫苗毒株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0.
应用免疫粘连血凝试验(IAHA)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原。其敏感性比双抗体夹心法ELISA低2~4倍。但方法简单、快速,非特异性弱。实验发现HFRS病毒单克隆抗体不能用于免疫粘连血凝。结果证实了大鼠属和姬鼠属来源的病毒,在IAHA交互滴定中表现出程度不等的单向交叉反应;它们与从北美草原田鼠分离的病毒PHV株几乎没有交叉反应。IAHA为国内深入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抗原分析提供了一新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