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1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152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19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364篇
内科学   274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58篇
特种医学   169篇
外科学   431篇
综合类   766篇
预防医学   36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28篇
  7篇
中国医学   227篇
肿瘤学   65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对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及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芬太尼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时,艾司氯胺酮组静脉缓慢注射艾司氯胺酮0.3 mg/kg及丙泊酚2.5 mg/kg,芬太尼组给予芬太尼1.0 μg/kg及丙...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探讨男性年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按照男方年龄将接受常规IVF-ET治疗的188对夫妇分为四组:年龄31岁组53例,31~35岁组78例,36~40岁组37例,40岁组20例。分析男方年龄对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各组间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内膜厚度、基础FSH值、Gn总量、获卵总数、MII卵数、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等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方精液体积、精子密度、前向运动精子比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36~40岁组(9.3±3.0)和40岁组(9.5±2.6)的正常形态精子比率显著低于31岁组(13.5±2.8)和31~35岁组(12.6±2.7)(P0.05),而且36~40岁组的受精率(76.6%)显著低于31岁组(83.1%)和31~35岁组(81.4%)(P0.05)。另外,31岁、31~35岁、36~40岁、40岁组的着床率分别为:50.91%、41.32%、21.35%、23.4%(P0.05),妊娠率分别为64.15%、62.82%、40.54%、45.0%(P0.05),均呈一定的下降趋势。而各组间的流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形态精子比率及IVF的受精率、胚胎着床率及妊娠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FDP、D-二聚体在血瘀证且合并腹水形成的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中意义。方法:选择存在血瘀证表现的腹水组患者14名,无腹水组患者17名,比较2组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中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水平的差别。结果:2组患者在PT、TT、APTT、FIB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有腹水形成肿瘤患者的FDP、D-二聚体水平高于无腹水形成的肿瘤患者(P0.05)。结论:FDP、D-二聚体的升高可能提示有腹水形成的肿瘤患者血液更加高凝,对预后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伴易损斑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筛选205例存在颈动脉易损斑块,且颈动脉狭窄<5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单抗组)102例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双抗组)103例,比较两组治疗90 d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的变化,以及卒中和血管性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21 d后,双抗组血液中M M P -9浓度下降值高于单抗组[(77.26±13.71)ng/ml比(96.86±16.52)ng/ml ,P<0.01]。双抗组90 d内脑梗死总复发率和同侧复发率均低于单抗组(3.88%比11.76%,P =0.035;1.94%比8.82%,P =0.029),两组对侧脑梗死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4%比2.94%,P=0.643)。双抗组同单抗组相比,出血事件(0.97%比0,P>0.05)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1.94%比5.88%, P =0.1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伴易损斑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对阿司匹林单抗治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5.
目的:研究等长收缩运动训练(IE)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EP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CTO患者分为训练组(1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0例),均应用三个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训练组患者同时进行三个月的IE(采用最大程度握拳诱导上肢肌肉最大等长收缩运动,导致短暂的骨骼肌生理性缺血)训练。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血EPCs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循环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训练组患者血EPCs数量[(0.028±0.009)%比(0.044±0.016)%],VEGF浓度[(65.3±15.1)pg/ml比(98.5±17.4)pg/m1]显著增加(P=0.015,P〈0.01),且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血EPCs数量与VEGF浓度均呈正相关(r=0.727,r=0.785,P均〈0.05)。结论:等长收缩运动训练可以增加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从而可能通过远隔作用促进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6.
劳卫民  陈亮 《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1):881-886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学生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对待结核病患者的态度以及获取结核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为更好地开展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10所高校中共抽取47个班级的学生,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1588名,合格问卷1534份,导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合格的1534份调查问卷中,高校学生对结核病核心信息的总知晓率为62.9%(4824/7670),其中减免治疗政策的知晓率为27.1%(416/1534),核心信息全部知晓者仅占总人数的13.4%(206/1534)。22.9%(351/1534)的学生对待结核病患者表现出疏远态度。高校学生的知识知晓率与性别(男:59.3%,2321/3915;女:66.3%,2490/3755;χ2=38.73,P<0.001)、生源地(城镇:63.8%,2544/3985;农村:61.5%,2265/3685;χ2=5.95,P=0.015)、父母职业(务农或无业:59.8%,1648/2755;非农业:63.8%,3138/4915;χ2=9.02,P=0.003)及亲友有无结核病史(有:69.9%,619/885;无:61.7%, 4189/6785;χ2=20.16,P<0.001)关系密切;对待结核病患者的态度与年级组(低年级:21.4%,294/1373;高年级:35.4%,57/161;Waldχ2=15.83,P<0.001)、生源地(城镇:26.9%,214/797;农村:18.6%,137/737;Waldχ2=17.96,P<0.001)和亲友有无结核病史(有:37.3%,66/177;无:21.0%,285/1357;Waldχ2=19.74,P<0.001)三者有关联,其OR值(95%CI)分别为2.07(1.45~2.96)、0.58(0.46~0.75)和0.46(0.33~0.63)。结论广州市高校学生结核病知识知晓率比较低,学校应联合社会各界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全社会结核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观察骨棘球蚴病在放射治疗后棘球蚴囊的病理改变,探讨放射治疗骨棘球蚴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羊肝脏中无菌取出子囊,剪碎、去除囊皮,用0.9%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沉淀,反复3次,HE染色计数,制成含头节为12×106个/L的混悬液20ml.健康子午沙鼠(简称沙鼠)140只,雌雄各半,鼠龄2~3个月,体质量(38±6)g.将含棘球蚴头节悬液按每只0.2 ml注入沙鼠后腿胫骨骨膜下,12个月后拍摄X光片.根据接种部位骨骼破坏情况,以沙鼠后腿胫骨有明确锯齿状骨质破坏为纳入标准,选取沙鼠骨细粒棘球蚴病动物模型72只,雌雄各半.将72只沙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40贝可勒尔放射(Gy)组、50 Gy组、60Gy组,每组18只,雌雄各半.采用分次放疗法,分5次进行,每次放疗间隔2d,照射剂量率为300 cGy/min.放疗后处死各组沙鼠,无菌条件下取出放疗区骨内细粒棘球蚴囊,用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抽取囊内囊液,将囊液用0.9%的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沉淀,取最后沉渣,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头节形态及活动情况.结果 对照组囊液中细粒棘球蚴头节形态、活动正常;40 Gy组细粒棘球蚴头节形态尚正常,活动较对照组差,但未被红染;50 Gy组细粒棘球蚴头节形态异常、变形萎缩、红染;60 Gy组细粒棘球蚴头节红染、变形,且有碎裂迹象,周围有不明颗粒包绕.光镜下,对照组照射区细粒棘球蚴囊角质层、生发层育囊及原头节组织学结构基本正常;40Gy组以细粒棘球蚴囊变性为主,结构失常,角质层广泛水肿,生发层变薄,育囊少见;50 Gy组角质层广泛断裂,且生发层部分出现水肿,屈曲皱褶明显,细胞减少,少见育囊及头节;60Gy组以细粒棘球蚴囊坏死为主,角质层广泛断裂,角质层与生发层分离,生发层萎缩、紊乱,未见育囊及头节.电镜下,对照组细粒棘球蚴囊角质层结构清晰,微绒毛排列整齐,生发层细胞及细胞器结构、形态正常;40 Gy组细粒棘球蚴囊生发层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微绒毛内微丝及内容物减少;50 Gy组细粒棘球蚴囊微绒毛基本消失,核膜模糊不清,内质网、线粒体扩张,淋巴细胞核染色质结块边集,呈环状排列;60Gy组微绒毛基本消失,核膜界限不清破裂,部分核仁碎裂、边集,内质网广泛扩张,线粒体固缩及明显空泡变,淋巴细胞核染色质结块边集,溶酶体及巨噬细胞出现.结论 放射治疗可破坏骨棘球蚴囊的形态与结构,放射活度在50 Gy时对棘球蚴具有致死作用,放射方法治疗骨棘球蚴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探讨在自发性气胸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过程中以结扎速处理多发胸膜下肺大疱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03例在电视胸腔镜手术中探查发现多发胸膜下肺大疱的自发性气胸患者分为两组,其中Ⅰ组采用低能量电凝治疗,Ⅱ组采用结扎速处理。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显著缩短(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使用直线切割缝合器钉仓数目、术中出血、术后持续性肺漏气、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复发,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自发性气胸术中以结扎速处理多发散在胸膜下肺大疱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9.
目的:分析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的疗效。方法:复杂性阑尾炎患儿136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开腹阑尾切除术,观察组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恢复状况;比较两组术前1 h及术后24、48 h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术前1 d及术后3、5 d时的疼痛状况;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d时的Alvarado评分,记录术后并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5 d时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的血清CRP、IL-6、PCT水平较术前升高,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术后48 h的上述指标较术后24 h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 d的Alvarado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开腹阑尾切除术相较,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  相似文献   
140.
目的 探讨单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被动免疫治疗及淋巴细胞主动免疫(LIT)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被动免疫治疗对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其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临床确诊为封闭抗体阴性复发性流产患者124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仅接受IVIG,B组接受LIT及IVIG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封闭抗体转阳率,临床妊娠率,患者血清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CD4 +/CD8+比率及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和NK细胞含量的变化.结果 免疫治疗后,A组封闭抗体转为阳性者45例(72.58%)、B组封闭抗体转为阳性者58例(93.5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688,P<0.05);两组成功妊娠率为A组妊娠39例(62.90%),B组妊娠51例(82.2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835,P<0.05).接受免疫治疗后B组与A组比较,CD3+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t=2.497,P<0.05);CD4+细胞百分比降低(t=4.514,P<0.05);CD8+细胞百分比升高(t=21.697,P<0.05);CD4+/CD8+比率降低(t=2.146,P<0.05),IFN-γ水平降低(t=4.514,P<0.05),IL-10则升高(t=21.697,P<0.05);外周血NK细胞百分比下降(t=2.146,P<0.05),B组变化幅度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封闭抗体阴性复发性流产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能改善体内细胞免疫状态,具有较好的疗效,LIT联合IVIG治疗较单独应用IVIG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