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篇 |
内科学 | 26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27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37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扶正化瘀方对纤维化肝脏MMP-2活性及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2活性和Ⅳ型胶原蛋白表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二甲基亚硝胺腹腔注射4周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成模后治疗组以扶正化瘀方灌胃4周。检测血清肝功能、肝脏病理学、羟脯氨酸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Ⅳ型胶原表达;Western印迹法分析肝组织Ⅳ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9(matrix-metalloproteinases-2,MMP-2/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表达水平;明胶酶图法检测肝组织MMP-2/9活性。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模型大鼠血清肝功能异常、肝组织炎症明显、肝组织Ⅳ型胶原表达与沉积增加,TIMP-2蛋白表达增加,MMP-2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而MMP-2活性水平明显上升。扶正化瘀方显著减轻肝脏炎症和胶原沉积;减少Ⅳ型胶原蛋白表达和沉积;降低TIMP-2蛋白表达;抑制MMP-2活性。结论:扶正化瘀方可通过抑制肝脏Ⅳ型胶原病理增生沉积、下调MMP-2活性水平、减轻肝组织的破坏与重构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及其凋亡调控关键酶caspase-3的表达以及清肠栓对相关表达的影响,探讨清肠栓(马齿苋、青黛、三七、五倍子)治疗溃疡病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SASP组、清肠栓组,每组各1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100 mg/kg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分别予0.9%生理盐水、SASP、清肠栓处理7 d后,处死大鼠.运用电镜,免疫组化染色、RT-PCR、Western-blot等技术,分别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及固有层淋巴细胞caspase-3的表达.结果:清肠栓组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呈上升趋势;其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上caspase-3的表达率上升,与模型蛆相比(P<0.01).结论:清肠栓可能增加结肠黏膜淋巴细胞凋亡效应酶caspase-3表达,诱导结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降低淋巴细胞毒作用,缓解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效应. 相似文献
53.
目的建立稳定的、能获得清晰小鼠视网膜脉管系统、血管内皮细胞及周细胞的实验条件。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正常组小鼠按55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2%链脲佐菌素(STZ)溶液,连续注射5 d。待糖尿病模型组成模后3个月,2组同时取材,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视网膜脉管系统消化分离及铺片。结果最佳方法为整只眼球在4%多聚甲醛中固定12 h,使用8%胰蛋白酶37℃单独消化2~2.5 h,每隔1 h配合1 ml移液枪在蒸馏水中反复吹打直至视网膜变得薄而清透。此时获得的视网膜脉管系统完整清晰,其他组织消化彻底,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清晰可见。且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非细胞性毛细血管增多(t=2.668,P=0.024)。结论选择合适的固定和消化方法,重点关注消化过程中的时间、温度差异和使用移液器反复吹打使残余组织脱离是糖尿病小鼠视网膜脉管系统分离铺片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54.
苦参素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小鼠脑组织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苦参素对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乳鼠脑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乳鼠脑内接种半数感染剂量的CMV,运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苦参素对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结果:接种CMV后,乳鼠脑组织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灶性坏死;脑组织超微结构出现神经细胞核膜凹陷、染色质聚集成团块状、细胞质透明样改变呈显著空泡化、内质网排列不整齐、尼氏小体变小并逐渐消失等.经苦参素注射液50 mg/kg腹腔注射治疗15 d后,上述病理性改变状况比模型组小鼠明显减轻或好转.结论:苦参素对CMV感染后乳鼠脑组织的病理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对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注射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形态的影响。方法:高糖高脂饲料喂养5周后腹腔注射低剂量的STZ(40mg/kg)制备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予六味地黄丸水煎剂治疗3周,动态观察治疗后的饮食量、体重、空腹血糖(FBG)变化,3周末检测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血清胰岛素(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并在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胰腺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六味地黄丸组在用药2周末饮水量明显减少,3周末进食量减少,FBG出现降低的趋势,FFA降低,ISI显著升高,形态学显示胰岛β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内分泌颗粒丰富,胰岛周边部导管上皮样细胞增多,并向胰岛中央移行。结论:六味地黄丸对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低剂量STZ注射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黄芩素对单侧输尿管结扎致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科素亚(阳性药)治疗组20 mg/(kg·d)、黄芩素高剂量组200 mg/(kg·d)、黄芩素低剂量组100 mg/(kg·d).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手术,术后10 d处死大鼠.观察肾功能的变化,测定肾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HE和天狼星红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GF-β1和Smad-2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肌酐、尿素氮和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升高;光镜下发现模型组出现明显的纤维化;模型组较假手术组TGF-β1和Smad-2表达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58.
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4周12次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电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方法结合血清生化测定,24周动态观察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及其表型的改变。结果 造模2d后肝结构未见明显改变,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EC)远侧胞浆窗孔数减少、造模1周SEC失窗孔更明显,肝组织内未见明显变性坏死及纤维间隔形成,造模4周时见肝组织内大片出血坏死,有大量假小叶形成,内皮下出现SEC窗孔减少。SEC失窗孔早于肝细胞发生较为严重的坏死、肝纤维化的形成以及肝窦内皮下基底膜的形成。造模4周HA(ng/ml)和肝羟脯氨酸(ug/g)平均含量分别为231.30±143.80和223.04±37.09,对照组分别为56.50±18.10和61.55±20.85,t值在3.14~8.28,P<0.05。结论 DMN引起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及其表型改变可能是其诱导肝纤维化重要的始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9.
肝星状细胞活化在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在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MN)4周12次腹腔注射制作大鼠肝硬化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 d、2 d、3 d、1周、2周、4周、6周、8周作为动态观察时相点,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Ⅳ型胶原(ColⅣ)、层黏连蛋白(LN)表达,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肠系膜前静脉分支插管法测门脉压力(Ppv).[结果]造模2、3 d后肝窦壁α-SMA染色逐渐增强,4周时阳性表达最为明显;模型大鼠肝窦壁ColⅣ阳性染色呈现先弱后强,LN的沉积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而进行性增加,4周时表达最为明显,电镜下可见肝窦内皮失窗孔和基底膜形成;DMN大鼠HSC中α-SMA表达量与Ppv高低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活化的HSC通过分泌大量的ColⅣ和LN形成肝窦内皮下基底膜以及因表达α-SMA而收缩力增强,是肝硬化肝窦阻力增加和门脉高压形成的重要病理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究扶正化瘀方(Fuzheng Huayu recipe,FZHY)对骨髓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向肝脏迁移与分化的干预作用.[方法]以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供体ICR小鼠的骨髓细胞移植入受体ICR小鼠,8周后进行受体外周血GFP鉴定,并分为移植后对照组与移植后模型组,移植后模型组予二甲基哑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导肝纤维化,4周后移植后模型组进一步分为移植+DMN组、移植+DMN+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promotting factors,pHGF)组与移植+DMN+ FZHY组,pHGF与FZHY分别给药8周后,免疫荧光检测肝组织的GFP、白蛋白(Albumin,Alb)、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及CD32的表达.[结果]移植8周末受体外周血涂片可见大量GFP;给药12周末,移植+DMN+ FZHY组纤维间隔与肝实质区均可见GFP,实质区可见Alb,未见GFP+/Alb+,纤维间隔内可见GFP+/α-SMA+,但与移植+ DMN组相比明显减少,窦状隙可见CD32+,可见明显GFP+/CD32+.[结论]在本实验建立的骨髓细胞移植后受体肝纤维化形成的体内微环境下,FZHY给药后,骨髓细胞有向肝实质区迁移的趋向,未能向肝细胞分化,可逆转其向肌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失衡,可部分转分化为肝窦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