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和口服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经心脏彩超确诊的有症状PDA早产儿 4 9例 ,按给药剂型及途径分为静注组 (2 1例 )和口服组 (2 8例 )。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相同。比较两组PDA关闭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单纯PDA闭合、并其他疾病PDA闭合均无显著差异。静注组立即闭合率明显高于口服组 (P <0 .0 5 )。两组较快闭合、迟缓闭合和总闭合虽有差别 ,但无统计学意义。静注组胃肠出血、肾功能减低及高胆红素血症与口服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静注组不良反应总人次明显低于口服组 (P <0 .0 5 )。结论 一定剂量范围内静脉注射或口服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PDA均具一定有效性和安全性 ,但口服给药不良反应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氟桂利嗪(FNZ)、拉莫三嗪(LTG)及两药联合经孕鼠给药,对胎鼠宫内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孕20d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FNZ组,LTG组,FNZ LTG组和对照组。前3组大鼠于脑缺血缺氧术前3d开始灌胃给药,每天1次,分别为FNZ0.5mg/(kg.d),LTG10mg/(kg.d),FNZ0.5mg/(kg.d) LTG10mg/(kg.d)。第3天给药后3h,每组取8只孕鼠制作宫内缺血缺氧模型,剩余2只孕鼠直接行剖宫产取胎鼠,每胎5只。于缺血缺氧后6、12、24、48h分别取胎鼠血清0.5mL,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磷酸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水平。结果胎鼠缺血缺氧后,血清CK-BB水平明显升高。FNZ组、LTG组及FNZ LTG组胎鼠缺血缺氧后各个时间点血清CK-BB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均P<0.01)。联合用药较单个药物应用效果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产前预防性口服FNZ、LTG对胎宫内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联合用药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作者总结近十年来对290名患者施行的417例阴茎假体术,其中常见和主要的病因系动脉硬化和糖尿病。因并发症致假体失败和/或再次手术者达36%,这些病人91%尚存假体功能。再次手术后阴茎平均加长1.67cm(P<0.001)。反复手术并未增加假体术失败率。作者认为:尽管反复手术并不增加假体移植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定位及形态与临床诊断的关系。方法对109例小儿室性期前收缩定位及形态(QRS波间期、电压、期前收缩指数、室性期前收缩频率等)与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室性期前收缩定位显示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多来自左室,无器质性心脏病多来自右室,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7.25P<0.01)。器质性心脏病组除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外,其他异常心电图的程度及发生率远高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8.64P<0.01)。结论小儿室性期前收缩定位对判断该室性期前收缩是否有病理意义具有参考价值,室性期前收缩外有其他明显异常心电图改变,显示有病理性意义。室性期前收缩患儿临床无症状,且心电图不伴其他异常改变者,可考虑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患儿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对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08例中明确诊断99例(91.7%),未确诊9例(8.3%)。确诊病例中感染性疾病68例(63.0%)、结缔组织病17例(15.7%)、肿瘤性疾病9例(8.3%)、其他疾病5例(4.6%)。结论根据临床经过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大部分可以明确FOU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为长期发热的主要病因,其次为结缔组织病及肿瘤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学科医护团队健康教育在高危儿母亲治疗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深圳市某三级医院高危儿母亲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多学科医护团队健康教育.观察比较2组高危儿母亲治疗依从性、随访情况以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拒绝治疗或检查率低于对照组(P<0.05),1个月配合建档率及3个月随访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危儿母亲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高危儿母亲实施多学科医护团队健康教育,提高高危儿母亲治疗依从性,提高高危儿母亲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早产儿胎龄30~31周52例和胎龄32~34周68例,分别在两个胎龄内各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均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其中用药组于生后第2天常规给予红霉素3 mg/(kg·d),1次/d,共10 d;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3 ml/(kg·d).结果 在胎龄30~31周早产儿用药组和对照组达全肠内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胎龄32~34周早产儿用药组与对照组达全肠内喂养时间[分别为(13.8±4.5)、(17.2±4.2)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分别为(10.5±1.6)、(13.8±1.5)d]、住院时间[分别为(28.5±6.8)、(35.5±7.2)d]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17.6%(6/34)、35.3%(1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对胎龄32~34周的早产儿是安全有效的,但对胎龄30~31周的早产儿效果却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窒息早产儿的心肌酶变化与窒息的关系。方法早产儿分为无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另选27例足月无窒息新生儿作为对照。比较四组患儿在生后24h内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结果早产无窒息组与足月无窒息组,早产轻度窒息组与早产无窒息组,早产轻度窒息与重度窒息组心肌酶谱的变化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及窒息对心肌酶谱变化均有影响,且窒息程度越重心肌酶谱变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临床表现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45例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生后3d内发病者多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为多见,出生3d后发病者多为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细菌药敏试验未有结果前或住院时采用联合两种抗生素治疗,有结果后根据临床及药敏试验作相应调整。结论该病临床上表现极不典型,如出现发热或体温不升、拒乳、腹胀、嗜睡、反应差、抽搐及黄疸进行性加重等现象应高度疑诊。血培养阳性可以明确病因诊断。尽早选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IE应用头部选择性亚低温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2例HIE足月儿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两组患儿维持血压、血氧、血糖、血流、通气、灌注、对症、止痉、护脑、维持血压、消除脑干症状及降低颅内压力等措施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出生6h内加用头部选择性亚低温进行治疗,72h内对患者进行脑部复温。观察两组HIE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神经症状发生率及生化变化,对比分析两组患儿7天、14天、28天后的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结果两组HIE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生化指标变化不具有统计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患儿在出生后7天、14天、28天的NBNA各指标评分较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HIE新生儿应用头部选择性亚低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HIE近期及远期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