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10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e抗原(HBeAg)的功能,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的方法以HBV ayw亚型全序质粒pCP10为模板扩增HBeAg基因,克隆到pGEM—T载体中扩增并测序,鉴定符合GenBank报告序列。用EcoRI和Pstl双酶切后回收片段,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GBK17中并转化酵母AH109,在色氨酸缺陷型培养基(SD/—Trp)上筛选阳性菌落。提取阳性酵母菌的蛋白质,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显示HBeAg基因在酵母细胞中表达,表达产物在胞内存在,相对分子质量(MT)为43000左右。  相似文献   
82.
氩氦刀冷冻治疗早期肝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价氩氦刀冷冻治疗早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8例经氩氦刀冷冻治疗的早期肝癌患者,以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局部病灶CT变化、AFP下降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平均生存时间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后患者的并发症少,本研究结束后,共有23例患者存活,25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期为(33.91±1.39)个月,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81.3%、62.1%、47.6%、44.4%。结论对于合并严重肝硬化的早期肝癌,氩氦刀治疗的并发症少、效果明显、生存期延长,是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3.
乙型肝炎病毒蛋白反式激活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8,他引:11  
0引言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不仅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而且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1-5].病毒进入到肝细胞之后,肝炎病毒蛋白在肝细胞内不是孤立存在的,病毒基因组在肝细胞内具有两种调控方式:其一是顺式调节如启动子及增强子序列,以直接方式影响另外一些基因组的功能,是基因组内部调节方式;其二是反式调节,即基因组中一部分基因片段通过其转录或翻译产物产生对另一部分基因片段表达的调节方式,如病毒基因组表达的反式激活蛋白,以其表达产物的间接方式参与另外一些基因的功能调节,可以对基因组内部的基因片段,甚…  相似文献   
84.
胆汁酸代谢改变对肝癌发生影响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汁酸(bile acids,BAs)各组分在乙型肝炎(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r carcinoma,HCC)患者血浆中的浓度及组成比例变化,进一步探索其与HCC的关系。方法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手段分别检测24例HCC患者、1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6例慢性乙肝患者及12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的各BAs组分的变化。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5例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在24例HCC患者中,BAs组分胆酸、鹅脱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石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相比乙肝肝硬化与健康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石胆酸浓度在不同临床分期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期明显高于B期和A期。癌组织中IL-1β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结论血浆胆汁酸中石胆酸的浓度增高与肝癌进展相关,有可能成为HCC进展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5.
为建立一种重要性好,能客观,连续地表明血客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体内促血管生成作用的评价体系,将聚乙烯醇海绵植入大鼠皮下,构建大鼠海绵移植模型。术后5天,以VEGF表达质粒pCMV4-VEGF165与空载体pCMV4分别注射到植入的海绵内,观察转基因后7天,11天的血管生成及组织生长情况,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基因在海绵组织,血清及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海绵病理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Ⅷ因子免疫组化,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海绵内组织生长情况,以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VEGF基因的表达局限于注射部位并明显促进海绵内组织生长,无远端效应,本研究应用大鼠海绵移植模型成功地观察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成血管作用,为VEGF局部转基因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肝硬化性、原发性肝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60例不宜手术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总结预防及治疗经验。结果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可出现多系统、多器官的并发症,经积极干预,并发症明显减少,部分可恢复。本组研究中胸腔积液比例明显高于文献,未出现致命性并发症。结论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肝硬化基础上的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创伤小、疗效显著且安全的方法,其并发症是可防可控的。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用人骨髓诱导培养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探讨携带目的基因增殖缺陷的腺病毒对EPCs的转染情况、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和转染前后EPCs生物活性的变化.方法:用梯度离心法从人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诱导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标志CD14、CD34、CD45、CD166、CD29、CD44、HLA-DR、CD31、CD106、CD133和VEGFR2(KDR).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作为报告基因,流式细胞仪检测腺病毒载体(Ad-EGFP)对EPCs的感染效率.用携带人干扰素γ(hγIFN)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hγIFN)感染EPCs(EPCs-hγIFN),ELISA检测细胞EPCs-hγIFN分泌hγIFN的情况.MTT实验观察EPCs、EPCs-EGFP和EPCs-hγIFN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EPCs、EPCs-EGFP和EPCs-hγIFN细胞CD133、KDR和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从骨髓分离的单核细胞经过诱导培养2周后,贴壁的单核细胞开始表达EPCs标志CD133、KDR和CD34.Ad-EGFP感染复数(MOI)为150 pfu/EPCs时,感染率即可达90%以上.EPCs-hγIFN培养上清可以测得较高浓度而且浓度稳定的hγIFN.腺病毒转染后,EPCs的增殖活性和表面标志表达无显著性变化.结论:从人骨髓可以培养出EPCs,腺病毒可以把目标基因成功转入EPCs,转入的基因可以稳定地表达,在携带目的基因的腺病毒转染后,EPCs的细胞生物活性无显著性改变.  相似文献   
88.
口腔是全身寄居微生物密度最高,种类最多的部位之一。口腔幽门螺杆菌与胃部肿瘤关系的研究引发了对口腔微生物与肿瘤之间关系的研究热潮。本文从消化道肿瘤影响口腔菌群的组成,以及口腔菌群影响消化道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两个方面对口腔菌群与消化道肿瘤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为口腔菌群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并对相关研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前景进行阐述,为消化道肿瘤的早期检测,早期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汉丹肝乐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形成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影响。方法:猪血清腹腔内注射复制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开始给予汉丹肝乐治疗,秋水仙碱作为对照药(共12周),免疫组化观测肝内 TGF-β_1及Ⅰ、Ⅲ型胶原形成变化、肝内间质胶原酶活性。结果:造模第12周模型组大鼠形成典型肝纤维化,纤维隔中 TGF-β_1强阳性染色,汉丹肝乐治疗组则多呈弱阳性或阳性染色,与Ⅰ、Ⅲ型胶原形成变化一致,与间质胶原酶活性变化呈负相关。结论:汉丹肝乐能显著抑制 TGF-β_1的形成,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90.
背景:近年来发展的肝细胞移植作为肝衰竭及遗传性代谢性肝脏疾病的一种治疗措施日益受到重视。目的:随访2年评估1例人肝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报告,随访2年。单位: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感染九科及生物工程研究室。对象:纳入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感染住院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1例。经实验室检查等确诊。用于移植的肝脏细胞由1名24岁供体提供,该供体生前签署过肝脏捐赠协议,且肝脏健康。方法:于2004-12在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放射科完成肝细胞体内移植。分离肝脏,获得人原代肝细胞并冷冻保存,复苏后经股动脉插管移植到受体脾脏,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生化指标改变及脾脏核磁共振信号的改变。患者术后每半年复诊检测1次肝功能、凝血功能、B超及胃镜检查、MRI,随访2年。主要观察指标: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影像学指标、免疫学指标、并发症和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人肝脏可获取(1~2)×1010肝细胞,复苏后肝细胞存活率在60%以上,移植的肝细胞数为2×109个。②移植后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升高。移植20个月后MRI提示脾脏内可见肝细胞信号。术后2年患者血总胆红素20μmol/L,直接胆红素7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16.75nkat/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33.44nkat/L,白蛋白37g/L,凝血酶原活动度90%,较术前明显改善(474.5,340.3μmol/L,400.08,1200.24nkat/L,38g/L,25%)。患者可从事正常一般家务活动及轻体力工作。未出现腹水及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未出现移植排斥反应。患者多次复查B超及胃镜均提示肝硬化及食道静脉曲张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曾2次因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而住院治疗。结论:肝细胞体内移植可改善肝功能,且未见移植排斥反应,但不能解决门静脉高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