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35例接受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肿瘤患者用伊曲康唑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疗效,探讨其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经验性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根据IDSA指南推荐,对于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4 d以上无效的发热患者,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结果显示,接受伊曲康唑注射液经验性治疗的35例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2.9%(22/35),联合终点治疗成功率为54.3%(19/35),不良反应事件有6例(17.1%),因不良反应停药2例(5.7%)。进一步分析表明,发热早期(<5 d)使用伊曲康唑经验性治疗反应率更高(P=0.031),临床拟诊患者伊曲康唑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临床诊断及确诊患者(P=0.002),粒细胞缺少期使用唑类预防对伊曲康唑经验性治疗疗效无显著影响(P=0.054)。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在血液肿瘤患者中可以作为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62.
患者,女,32岁,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Ⅳ期(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型)2个月,于2002年12月7日入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既往体健。入院后查血常规、胸片、心电图、肺功能等均正常。遂于12月10日开始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案为NAP(米托蒽醌 阿糖胞苷 泼尼松)化疗及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G-CSF自化疗结束后24h始用,  相似文献   
63.
本研究探讨一氧化氮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预先接种在培养板上,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体系,利用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并用Griess法检测培养体系NO的产生,real—timePCR检测淋巴细胞FOXP3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SC干预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下降,其OD值为0.49±0.03,NO含量明显升高为(21.05±1.14)μmol/L,淋巴细胞FOXP3mRNA表达水平为(1.56±0.34)%,而无MSC的MLC组NO含量为(3.30±0.36)μmol/L,FOXP3表达水平为(0.74±0.15)%,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SC产生的NO上调淋巴细胞FOXP3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4.
【摘要】 肥大细胞(MC)是炎症及变态反应的主要参与者,启动了早期对外来侵袭物的防御反应。除了表达高亲和力IgE受体外,肥大细胞膜表面还表达大量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多项研究表明,P物质为代表的阳离子小分子及许多肽能类药物可以通过一种新型G蛋白偶联受体MrgprX2(Mas?related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X2)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MrgprX2在变态反应、瘙痒、假性药敏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将有助于解释部分临床上肥大细胞经典IgE活化途径难以解释的现象,并为MC介导的相关疾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5.
举世瞩目的200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tology,ASCO)盛会于5月17日落下帷幕,这次大会总结了肿瘤界目前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对临床实践影响最大的25项研究更加引人注目。这些研究涉及乳腺癌、肺癌、胃肠肿瘤、胰腺癌、前列腺癌、血液恶性肿瘤、肾癌及癌症预防。我们将这25项研究的精华总结如下.以期能有益于我国的肿瘤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铜螯合磁珠(magnetic beads-based immobilized metal affinity capture Cu)分离低峰度蛋白,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技术分别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和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肽链的质量指纹谱,探索用于MDS辅助诊断的客观方法.方法:收集16例MDS患者(MDS组)和1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蛋白标本,应用铜螯合磁珠进行蛋白分离,通过MALDI-TOF-MS测定标本的蛋白质谱图,对比分析差异蛋白峰,并建立诊断模型.结果:分子质量1.02~10.25 ku范围内共检测到信噪比>3的峰146个,经统计分析,MDS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明显,有显著性差异峰12个(P<0.05),利用快速分类算法建立诊断模型,模型的识别准确率和交叉验证敏感性分别达93.27%和89.94%.各亚型对比分析,各组间区域交叉,组间差异不明显;根据临床分型,将难治性贫血伴幼稚细胞增多型(RAEB型)与其他类型MDS比较,发现RAEB型患者血清中有1个差异低表达蛋白峰,分子质量约1 466.57,经鉴定为纤维蛋白原N端片段.结论:MALDI-TOF-MS技术平台可用于寻找MDS相关的血清蛋白质标志物,其蛋白质谱诊断模型可以区分MDS与正常人,有助于MDS的临床辅助诊断.RAEB型患者与其他类型的MDS中存在差异表达蛋白,提示进展型MDS与其他类型MDS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67.
探讨MHC Ⅱ类转录激活因子(CIITA)的M1-RNA对细胞表面MHC Ⅱ类分子表达的抑制.M1-RNA是核糖核酸酶P的催化活性单位,设计并克隆针对CIITA第452、629位点的M1-RNA(分别为M1-452-GS、M1-629-GS)及其相应的CIITA靶基因,分别插入pUC19、pGEM-7zf( )载体,进行细胞外切割活性筛选.将细胞外切割作用明显的M1-629-GS亚克隆入psNAV载体(psNAV-M1-629-GS,pA629)并稳定转染HeLa细胞株,流式细胞术检测经典的MHC Ⅱ类抗原(HLA-DR、-DP、-DQ)的表达,RT-PCR检测CIITA的mRNA水平.在重组人γ干扰素诱导下,pA629阳性HeLa细胞株表面HLA-DR、-DP抗原表达分别降低了83.03%及89.91%;同时CIITA的mRNA含量明显减少(P<0.05).CIITA的M1-RNA抑制了自身mRNA含量,从而阻止其调控的MHC Ⅱ类分子的表达,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CMML)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按WHO新标准回顾性分析16例CMML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 CMML的临床特点主要有:中老年男性居多;多数表现为乏力脾大;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均增高,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乳酸脱氢酶升高;骨髓增生活跃到极度活跃,有病态造血或/和嗜酸嗜碱细胞增多;中性碱性磷酸酶积分低;免疫表型CD13 CD14 CD56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分析BCR-ABL(-).所有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余,CMML-Ⅰ平均生存时间50个月余,CMML-Ⅱ平均生存时间18个月余;同时采用MDAPS评分,结果显示低危组的平均生存时间60个月余,中危1组30个月余,中危2组17个月余,高危组1个月余,其中1例中危患者于确诊后3年余转为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结论 采用WHO新标准来诊断CMML更能体现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提示预后,与MDAPS评分标准共同使用能更好评估疾病程度.  相似文献   
69.
患者,女,21岁。反复腹痛右肘疼痛3月余于时间收入院。3月余前始反复阵发性右上腹绞痛伴右肘疼痛,活动受限。当地B超示“胆道蛔虫”,治疗后,仍有腹痛,胸腹部CT检查未见异常,两次尿卟胆原阳性,诊为“血卟啉病”转来我院。起病以来,晨尿稍红、便秘,体重下降10公斤。体查:营养差,慢性病容,贫血貌,神清合作,右下颌肿胀,压痛,张口困难,右肘压痛,可价及1cm×1cm的皮下结节,质韧,与皮肤粘连。实验室检验:WBC12.6×109/L,杆状核0.05,分叶核0.89,淋巴细胞0.06,RBC2.75×1012/L,Hb65g/L0尿胆原203μmol/L,…  相似文献   
70.
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具有受者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恢复快 ,供者不需麻醉 ,失血和创伤性小的特点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 (PBSC)的动员和分离的安全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解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作为动员剂对供者的影响 ,我们观察了 15例PB SC同胞供者在使用G CSF动员后出现的毒副反应及血象、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变化。对象与方法1.对象 :1998年 9月~ 2 0 0 1年 6月 15例接受G CSF动员的PBSC供者 ,均为受者同胞 ,男性 6例 ,女性 9例 ,年龄 17~ 6 0岁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