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经小脑幕入路暴露并观察四叠体池及松果体区。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经小脑幕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四叠体池及松果体区。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经小脑幕入路能够进入四叠体池完成松果体区的显微解剖。  相似文献   
52.
蓝陆地 《吉林医学》2012,33(3):486-487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及血沉(ESR)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鉴别诊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门诊及住院的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37例,病毒感染组24例,同期正常体检儿童组30例,检测白细胞(WBC)及血沉(ESR)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感染性疾病组与病毒性疾病组、正常儿童组比较WB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在感染性疾病组与病毒性疾病组升高明显,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儿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疾病组、正常儿童组之间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R在病毒性疾病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感染组WBC阳性率为83.78%,ESR阳性率为70.27%,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患有感染性疾病时,WBC、ESR联合检测有助于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耳后(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3例(6侧),耳后皮肤弧形切口,游离骨瓣开颅;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暴露并观察桥小脑角。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耳后(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桥小脑角。结论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的视屏图像引导下,经耳后(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能够完成桥小脑角的显微解剖。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在经眉弓额叶底入路解剖研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具,于眶上孔外侧经眉弓切口、游离骨瓣开颅,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前颅底和蝶鞍区。结果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眉弓额叶底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显露视神经、视交叉、垂体、嗅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分叉、眼动脉起始部等前颅底和蝶鞍区的解剖结构。结论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眉弓额叶底入路可安全有效地显露前颅底和蝶鞍区。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抗氧化作用及机制.方法 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 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同浓度的Rg1治疗组.线栓法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各治疗组采用人参皂苷Rg1进行预处理, 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而不闭塞.采用Longa标准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Western blot检测Nrf2和HO-1蛋白表达情况;比色法测定SOD和MDA含量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 不同浓度的Rg1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 (P<0.05) ;与空白对照组或假手术组相比, 模型组Nrf2和HO-1的表达有所增加, SOD的含量显著降低, 而MDA的含量明显增加 (P<0.05) ;与模型组相比, 各治疗组Nrf2和HO-1的表达、SOD的含量均增加, 而MDA的含量则不同程度的减少 (P<0.05) .结论 人参皂苷Rg1上调Nrf2和HO-1蛋白表达, 增加SOD、降低MDA的含量, 改善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行为学表现, 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比较甲磺酸齐拉西酮注射液和氟哌啶醇注射液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6例伴急性激越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进行随机单盲临床对照研究,观察组给予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10~20 mg/次肌内注射,每日总量不超过40 mg ;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针剂5~10 mg/次肌内注射,每日总量不超过30 m g。两组药物根据病情需要4~6 h后可重复使用,每日注射不超过3次,疗程3 d。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6、24、48、72 h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兴奋因子(PANSS‐EC)评定激越症状,于治疗前、治疗后72 h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评价疗效;采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量表(SAS)、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实验室检查评价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2 h PANSS‐EC评分即显著降低,其他各观察点 PANSS总分、PANSS‐EC评分及CGI‐S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但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2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3.49%( P<0.05)。结论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能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激越症状,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对离体大鼠心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R组、人参皂苷Rg1(1、5、10、20μmol/L)处理组。利用Langendorff灌流系统建立大鼠离体心I/R损伤模型。IabOhart电生理系统实时监测心功能指标,血清生化检测心流出液中心肌酶含量,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1均可改善心肌I/R损伤引起的左室发展压(LVDP)和左室内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_(max))的下降,并降低流出液巾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肌红蛋白(MYO)和肌钙蛋白I(TroI)的含量,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其中5μmol/L和10μmol/L浓度的人参皂苷Rg1对心的保护作用最显著。结论:人参皂苷Rg1具有药物预适应作用,改善心肌I/R损伤后的心肌生理功能,减少流出液中心肌酶的释放和心肌梗死面积,从而发挥抗心肌I/R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8.
李瑶  文飞  何花  赖婷婷  杨萍  陆地  孙林 《解剖学报》2016,(1):107-112
目的探讨天麻素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天麻素预处理(10、50、100、200μmol/L)组,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系统建立心脏I/R损伤模型。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分别进行平衡灌注、全心停灌/再灌处理,从心功能各项指标、心肌酶学、心肌梗死面积(TTC染色)及组织病理学(HE染色)变化4个层面评估天麻素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I/R)损伤的影响,评价不同浓度天麻素预处理对心脏(I/R)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不同浓度天麻素预处理组均可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功能的各项指标,包括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室内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和心率(HR);并降低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钙蛋白(Trop-I)的活性,有效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其中以100μmol/L浓度的天麻素效果最显著(P0.05)。结论天麻素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中以100μmol/L的保护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口岸核与辐射监测处置标准体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分析国际组织、有关国家以及我国核与辐射相关标准现状,提出完善我国口岸核与辐射监测处置标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结果口岸核与辐射监测处置标准体系不完善,不能有效规范和指导口岸核与辐射有害因子监测处置工作。结论结合口岸工作实际,亟需建立完整、规范、有效的口岸核与辐射监测处置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60.
李学成  胡光涛  宋航  赵雯婧  刘卉  陆地 《重庆医学》2012,41(24):2474-2476
目的探讨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卫勤保障人员个性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合理制订维和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测定(16PF)、应对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相关因素问卷对54名赴黎巴嫩维和卫勤保障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1)维和卫勤保障人员SCL-90总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性、精神病性因子分显著低于中国军人常模(P<0.05)。与中国军人常模比较,16PF呈高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世故性、自律性,低乐群性、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特点;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国内军人常模(P<0.01),自责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军人常模(P<0.01),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维和卫勤保障人员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与不成熟及混合型应对方式(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与求助因子分无显著相关性;除精神病性因子分外,SCL-90总分及其它各因子分与解决问题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SCL-90总分与乐群性、兴奋性、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焦虑、精神病性与紧张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维和卫勤保障人员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具备胜任维和任务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以解决问题、自责为主,减少不成熟应对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维和卫勤保障人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