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6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28篇 |
口腔科学 | 114篇 |
临床医学 | 77篇 |
内科学 | 64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25篇 |
特种医学 | 26篇 |
外科学 | 96篇 |
综合类 | 194篇 |
预防医学 | 70篇 |
药学 | 60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01篇 |
肿瘤学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复方红豆杉胶囊抗肿瘤药效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复方红豆杉胶囊抗肿瘤的药效作用。方法 :分别按 14 5g kg、7 2g kg、3 6g kg剂量灌胃给药 ,观察对动物移植性肿瘤的抑制作用、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及对动物体重等的影响。结果 :复方红豆杉胶囊能显著抑制小鼠S1 80 实体瘤和肝癌H2 2 实体瘤的生长 ,增强荷瘤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迟发超敏反应和小鼠半数溶血值 ,延长荷瘤小鼠耐常压缺氧的生存时间 ,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体重下降。结论 :复方红豆杉胶囊有扶正、祛邪和增效作用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小脑脑桥角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小脑脑桥角(CPA)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CPA脑膜瘤,根据影像学特征及肿瘤生长方式分为3种类型:Ⅰ型肿瘤基底位于内听道附近者(包括向天幕下生长者)12例;Ⅱ型肿瘤基底在CPA和岩尖向中上斜坡及中颅窝延伸者12例;Ⅲ型肿瘤基底在颈静脉孔附近主要向枕骨大孔延伸者3例。Ⅰ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Ⅱ型采用颞枕开颅乙状窦前入路;Ⅲ型采用枕下开颅远外侧入路。结果:按脑膜瘤切除Kabayashi法分级:Ⅰ级4例,Ⅱ级6例,Ⅲ-ⅣA级7例。2例于术后2周内因脑干缺血、水肿或肺部感染死亡。20例随访(平均3.8年),19例恢复良好。2例肿瘤复发,行伽玛刀治疗。结论:Ⅰ型经CPA开颅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容易,主要注意保护面神经和听神经;Ⅱ型采用颞枕开颅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全切除可能性大;Ⅲ型采用枕下开颅远外侧入路肿瘤暴露佳,但要注意后组脑神经的保护。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排钱草对四氯化碳 (CCL4 )致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 :通过灌胃(ig)给药相当于原生药 5g/kg体重和 3g/kg体重 (下同 )的排钱草水提物和醇提物。结果 :连续给药 8周后各治疗组肝脏胶原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 (分别P <0 .0 5、P <0 .0 1或P <0 .0 0 1) ,肝脏病理组织检查亦显示各治疗组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轻 ,而各治疗组之间以及与阳性组、空白组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结论 :排钱草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其能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破坏 ,从而间接减少肝内胶原纤维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4.
人成釉细胞瘤中pRb和E2F-1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 pRb、E2F 1和细胞周期素E(cyclinE)在人成釉细胞瘤 (ameloblastoma,AB)中的表达及其与端粒酶 (hTERT)的关系 ,探讨其临床生物学意义。方法 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了AB中 pRb、E2F 1、cyclinE及hTERTmRNA的表达。结果 pRb在AB细胞核中阳性率为2 0 4 % ( 11/ 5 4 )。E2F 1mRNA阳性率为 92 6 % ( 5 0 / 5 4 )。cyclinEmRNA阳性率为 6 6 7% ( 36 / 5 4 )。hTERTmRNA阳性率为 94 4 % ( 5 1/ 5 4 )。伴随AB的复发与恶变 ,hTERT、E2F 1、cyclinE的表达逐渐增高 ,pRb表达丢失。hTERT与E2F 1、cyclinEmRNA之间经Spearman相关分析 ,rs 均为 1 0 0 0 ,P =0 0 0 0 1,呈高度正相关。结论 pRb/E2F 1与AB细胞的增殖、去分化相关 ,端粒酶活性的释放激活与pRb的低表达及E2F 1的高表达可能相关 ,并在G1晚期受cyclinE调节有较高表达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所致的脑内血肿娃微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破裂性颅内动脉瘤导致的脑内血肿,术前头部CTA检查后行急诊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根据CTA不同成像技术显示的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方案,选择手术入路,行急诊血肿清除术并行动脉瘤夹闭术,对CTA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在术中均被证实为动脉瘤,与头部CTA术前诊断位置基本一致,动脉瘤的大小、生长方向与术前判断的方向基本一致,所有的动脉瘤均予夹闭.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预后,所有患者均门诊和(或)电话随访6—7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GOS2分为2例;GOS3分为2例;GOS4分为6例;GOS5分为5例。结论头部CTA检查能简便、快速地明确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的自发性脑内血肿,可提供直观的三维形态及解剖定位,有利于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及夹闭动脉瘤,对急诊开颅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6.
目的:优化白花丹炮制工艺,为该药材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白花丹醌、香草酸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炮制时间、白酒用量、乙醇体积分数对白花丹炮制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白花丹醌及香草酸含量,流动相甲醇-0.15%磷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0 nm。结果:最佳酒炙炮制工艺为白酒用量0.2 m L·g-1,炮制时间45 min,乙醇体积分数12%。白花丹醌、香草酸质量分数分别为0.013 0%,0.019 3%。结论:优选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方法简便,可用于白花丹的质量控制与酒炙品制备。 相似文献
47.
48.
笔者采用釜底抽薪法,选用经方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小儿重症咳喘,每获良效,现举例介绍如下:郑某,男,3岁半。1994年7月18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于3天前因感受外邪后出现发热,咳嗽,在当地医院肌注青霉素、地塞米松2夭(剂量不详),病情无缓解,继而发热咳嗽加重,伴气促,即来我院治疗,症见患儿烦躁不安,喉中痰鸣,喘憋,舌质红绛、苔黄而燥,指纹青紫达命关。查体:T39℃,P176次/分,R60次/分,急性热性重病容,面红,唇周发好,鼻煽见三凹征,双肺满布于罗音及中小水泡音,。衅176次/分,律齐无杂音,肝肋下2.scm,质软无压…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2001年5月至2010年2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87例颅内动脉瘤,Hunt-Hess Ⅳ级77例,Ⅴ级10例.以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预后.结果 随访3个月至9年.GOS结果:Ⅰ级25例,Ⅱ级5例,Ⅲ级9例,Ⅳ级12例,Ⅴ级36例,预后良好率55.17%(48/87),病死率28.74%(25/87).47例早期(发病后3 d内)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率61.70%(29/47),病死率25.53%(12/47);40例中晚期(发病后3d及以后)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率47.50%(19/40),病死率32.50%(13/40).早期治疗患者和中晚期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7例患者均能成功栓塞治疗,技术并发症8例.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痉挛1O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有效方法,早期治疗可行、有效,能通过减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和防治血管痉挛提高预后.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value of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treatment for Hunt-Hess poor-grad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 Eighty-seven patients with Hunt-Hess grade Ⅳ - Ⅴ intracranial aneurysrns were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from May 2001 to February 2010,77 patients were grade Ⅳ and 10 patients were grade Ⅴ. Outcomes were assessed by using the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Results Follow-up time was from 3 months to 9 years.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was as following according to GOS: 25 patients were grade Ⅰ , 5 patients were grade Ⅱ , 9 patients were grade Ⅲ , 12 patients were grade Ⅳ ,and 36 patients were grade Ⅴ. There were 55.17%(48/87) favorable outcome rate and 28.74% (25/87) mortality rate in all patients. There were 61.70%(29/47) favorable outcome rate and 25.53%(12/47) mortality rate in early stage treatment patients (diseased within 3 d), otherwise there were 47.50% (19/40) favorable outcome rate and 32.50%(13/40) mortality rate in medium and late stage treatment patients (diseased 3 d or later).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in favorable outcome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between them (P > 0.05). All the patients were embolized successfully ,technical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8 patients, 10 patients were found angiographic evidence of vasospasm. Conclusions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reating Hunt-Hess poorgrad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Early stage treatment is a feasible option because it can improve prognosis by reducing rebleeding and vasospasm.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