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6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28篇 |
口腔科学 | 114篇 |
临床医学 | 77篇 |
内科学 | 64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25篇 |
特种医学 | 26篇 |
外科学 | 96篇 |
综合类 | 194篇 |
预防医学 | 70篇 |
药学 | 60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01篇 |
肿瘤学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导致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更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间住院治疗的94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肿瘤大小、前哨淋巴结状态、脉管浸润、病理类型等,检测ER、PR、HER2、AR、Bcl-2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结合分析筛选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逐个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4例患者中,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61例(6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直径)、有无前哨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浸润及AR、Bcl-2蛋白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前哨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是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AR阳性为保护因素。结论肿瘤直径≥2 cm、有前哨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是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AR表达情况是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佳的生物学因素。 相似文献
32.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相关愈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74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病人,根据不同性别、肿瘤大小、位置、Dukes分期、手术时机和方法对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主要临床症状和处理方法。结果:674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共发生吻合口漏39例(5.8%),95%可信限区间(CI)为4.02%-7.54%,其中肿瘤下缘距肛缘〈6cm者吻合口漏发生率为6.2%,≥6cm者吻合口漏发生率5.5%。肿瘤直径≥3cm者吻合口漏发生率5.9%,〈3cm者吻合口漏发生率5.5%。Dukes B、C和D期肿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分别为2.4%、7.9%和7_4%。择期和急症手术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5.3%和26.7%。吻合口漏发生于术后7d或7d内为71.1%,发生于术后7d后为28.9%。经引流管局部冲洗引流及全胃肠外营养(TPN)治愈率为63.2%,横结肠失功性造瘘治愈率为36.8%。结论: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与肿瘤大小(P=0.962)和距肛门距离(P=0.798)无关,急症手术与择期手术吻合口漏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03),不同Dukes分期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8)。间歇性或持续性发热、麻痹性肠梗阻、引流管中有粪质样液体是吻合口漏的主要表现,经引流管局部冲洗引流辅以TPN和横结肠失功性造漏是治疗吻合口漏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4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69例)和开腹组(74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及术后生存率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分化、肿瘤分期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71.4±63.6 min)大于开腹组(146.1±47.1 min),术中出血量(63.4±23.6 mLvs.92.6±31.8 mL)、术后排气时间(2.5±1.3 d vs.3.6±1.1d)、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4.6±1.9 d vs.6.3±2.2d)腹腔镜组均小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开腹组相似(7.0% vs 13.2%)(P>0.05),术后吻合口漏率、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时间12~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4个月,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在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是安全可行的,其远期疗效和开腹手术相似,在对盆腔神经丛的保护和对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方面可能更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4.
简要阐述基于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卫生统计管理系统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具体介绍系统建设内容、原则与架构,并对卫生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5.
B超、CT、MRI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超、CT、MRI 3种检查方法对女性子宫颈癌的诊断价值,以期找到子宫颈癌早期诊断的最佳方法.方法:对120例已行B超、CT、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子宫颈癌进行分析,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比这3种方法的检出正确率.结果:3种检测方法的检出正确率依次为:B超77.5%、CT 82.5%、MRI 94.2%.结论:MRI检出准确率最高;CT对Ⅰ、Ⅱ期病变的检出准确率低于MRI,对Ⅲ、Ⅳ期病变的检出准确率与MRI对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8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同时进行了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检查,用2种方法分别评价动脉瘤的检出率,测量瘤颈和瘤体长径。结果 88例患者,3D-CTA检出75例患者中80个动脉瘤,13例患者未检测到动脉瘤,3D-DSA检出78例患者中90个动脉瘤,10例患者未检测到动脉瘤。3D-CTA检测动脉瘤患者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100.0%、100.0%和76.9%。对所有动脉瘤以及长径为≥5mm、3~5mm、≤3mm的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8.9%、100%、93.3%、57.9%。3D-CTA和3D-DSA所测动脉瘤瘤颈和长径经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检验,两种方法所测瘤颈(ρ=0.94,P0.01,R2=0.88)和长径(ρ=0.93,P0.01,R2=0.86)有强相关;Wilcoxon配对符号秩检验3D-CTA和3D-DSA所测瘤颈(Z=-1.49,P0.1)和长径(Z=-1.33P0.1)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3D-CTA对长径3mm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常规筛查方法。但对长径≤3mm的颅内动脉瘤仍有部分漏诊,3D-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3D-DSA检查。 相似文献
37.
目的 研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株增殖、凋亡以及AD相关mRNA的影响。 方法 利用小牛血清白蛋白(BSA)和葡萄糖体外制备BSA-AGEs;将SH-SY5Y细胞与不同浓度BSA-AGEs保温后,MTT法测定SH-SY5Y细胞的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RT-PCR检测细胞中AD相关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BSA-AGEs对SH-SY5Y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明显促进神经元的凋亡,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G0期,呈药物浓度依赖性。RT-PCR结果表明,经过BSA-AGEs刺激后,IL-6、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淀粉先质蛋白(APLP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结论 BSA-AGEs能有效抑制SH-SY5Y细胞的增殖,促进炎症细胞因子产生,诱导细胞凋亡,提示AGEs在AD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8.
39.
胎黄消口服液药效学研究发现,能显著抑制异硫氰酸-1-萘酯所致大鼠、小鼠血清TB汲GPT的升高;对ANIT所致肝细胞坏死具有保护作用。对大胆汁分泌及小鼠的小肠运动有一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0.
排钱草总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干扰素-γ和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排钱草总物碱抗肝纤维化作用与干扰素-γ(IFN-γ)的关系。方法腹腔注射猪血清复制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动物模型,给药8周后,测定大鼠血清IFN-γ的含量并观察肝脏组织结构变化。结果排钱草总生物碱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FN-γ的含量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肝脏病理切片观察各给药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轻。结论排钱草总生物碱能提高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IFN-γ的含量,改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