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4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3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70篇 |
内科学 | 46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9篇 |
特种医学 | 17篇 |
外科学 | 46篇 |
综合类 | 180篇 |
预防医学 | 107篇 |
眼科学 | 21篇 |
药学 | 84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94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2005年新疆吸毒人群艾滋病监测哨点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及时准确掌握新疆吸毒人群HIV感染率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信息,为新疆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及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问卷填写以面对面、一对一的调查方式.HIB抗体检测为两次酶联免疫法,梅毒血清学检测为快速血浆反应素环卡片试验(RPR).以Epi Data2.1b编制的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共监测1 010位监测对象,其中有582位单纯口吸毒品,428位有静脉注射毒品,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占51.6%.吸食毒品种类以海洛因为主,占65.54%;其次是麻烟,占33.86%.265位有商业性行为.调查人群HIV检出率为28.32%,有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史者检出率68.32%,梅毒检出率为7.92%. 结论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依然是吸毒人群中艾滋病传播关键的因素,无保护商业性行为依然存在,戒毒、禁毒和降低吸毒危险行为以及安全套推广是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2.
203.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汉族和少数民族孕产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TP)、乙型肝炎(HBV)和丙型肝炎(HCV)病毒的感染情况,以降低婴儿宫内感染,提高孕妇的健康水平。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1 452名汉族和少数民族孕产妇血清中的艾滋病抗体(HIVAb1+2型)、梅毒抗体(TP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丙肝抗体(HCVAb)。结果 11 452名孕产妇,HIV感染率为0.25%,其中汉族感染率0.03%,少数民族感染率0.71%;梅毒感染率为0.38%,其中汉族感染率0.12%,少数民族感染率0.89%;HBV和HCV感染率分别为3.79%和0.13%。结论对怀孕妇女应加强孕期保健及健康教育,提高其防病意识;定期进行常规传染病的监测,及时治疗或适时终止妊娠,切断母婴垂直传播,降低感染率,提高孕产妇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4.
目的 研究脑血流量在慢性前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方法 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动物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各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24h、1w、0.5、1、2、3、4个月)额叶、顶叶、海马及皮质下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利用Morris水迷宫方法 检测各组大鼠记忆功能.结果 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后额叶、顶叶、海马及皮质下区的rCBF明显下降,以术后24小时最明显,至4个月时仍明显低于正常,呈慢性持续性下降的趋势;各实验组大鼠从术后1个月开始即出现明显的记忆功能障碍,至4个月时记忆功能障碍持续存在.结论 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可导致大鼠出现慢性持续性脑血流量下降;慢性持续性脑血流量下降可导致大鼠出现持续性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5.
目的通过已经建立的集合HIVRNART-PCR的方法,进行新疆艾滋病年发病率的估算。方法采用50:1、10:1、1:1三级集合HIVRNART-PCR方法及用于Pooling估计HIV年发病率的公式进行发病率估计。结果2009年、2010年、2011年新疆艾滋病检测人数分别为1047份、2857份、2191份,连续3年总发病率为4.025%、1.405%、1.218%,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吸毒人群连续3年检测人数分别为328份、1782份、1053份,发病率为9.447%、1.504%、1.267%,吸毒者配偶人群连续3年检测人数分别为719份、1075份、1138份,发病率为1.878%、1.241%、1.171%。结论新疆连续3年HIV发病率下降,表明我们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工作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6.
目的 了解消化道肿瘤术后禁食病人血清钾浓度的变化,掌握与探讨手术后开始静脉补钾的最佳时间。方法 1998年6月至2000年6月,对50例消化道肿瘤术后禁食病人进行第一个24小时每间隔4小时血清钾的动态监测、24小时尿钾的测定、24小时尿量、胃肠减压液体和腹腔引流中钾丢失量的记录。结果 分析发现有46例病人术后16~20小时后,血清钾较术前、术后0h~16h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P<0.05),无一例出现高血钾。结论 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16~20小时后应静脉补钾。常规补钾50mmol/d,同时还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液损失量、尿量及血清钾的测定来调整补钾量。 相似文献
207.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 IGR)患者颈动脉弹性与血清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超声多普勒中的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IGR患者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和颈总动脉压力应变弹性系数( Eρ)、僵硬度参数(β)、动脉顺应性( AC)、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β),同时测定血压、体质量指数、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血清细胞黏附分子-1(ICAM-1)等指标,与正常糖耐量者(NGT)进行比较。结果 IGR患者颈总动脉Eρ、β、PWVβ显著高于NGT组( P<0.05),颈动脉IMT无明显升高( P>0.05);IGR患者VCAM-1、ICAM-1显著高于NGT组(P<0.05);IGR患者VCAM-1、ICAM-1与颈总动脉Eρ、β、PWVβ呈正相关,与AC呈负相关。结论 IGR人群已存在颈动脉弹性改变和内皮功能的紊乱,应及早对IGR人群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08.
目的 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为阳性对照药物,通过随机、双盲的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治疗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外伤或手术所致角膜上皮缺损的240只眼进行随机双盲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只眼.试验组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对照组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每日4次,每次1滴,连续用药2周.用药后对患者的症状(疼痛、畏光和流泪)、体征(睫状或结膜充血、角膜缺损面积和角膜新生血管)和用药依从性等进行记录,每周检查至少两次,连续观察2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此研究实际入选239只眼,试验组120只眼,对照组119只眼.其中角膜移植术后角膜上皮缺损61只眼,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缺损106只眼,玻璃体切割术后角膜上皮缺损24只眼,化学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36只眼,其他病因导致的角膜上皮缺损12只眼.在试验过程中试验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有10/239只眼滴用药物后出现一过性眼局部轻微的烧灼感或少许刺痛感,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出现.从症状积分、体征积分和总积分的比较看,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各项主客观指标均较前有明显改善,但各阶段两组间各指标改善程度比较其差异全部没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角膜上皮缺损修复的平均时间为(5.03±3.58)d,对照组为(4.84±2.87)d,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446,P=0.656).从疗效四级评分和综合有效率两个疗效综合评价指标进行PP和ITT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全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每天4次点眼)治疗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相似,能迅速有效地帮助修复缺损的角膜上皮,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9.
HIV和HCV合并感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蔓延是20世纪以来全球关注的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丙型肝炎病毒(HCV)是除乙肝病毒以外引起肝炎、肝硬化的重要病原体.二者有着共同的传播途径,均可经血液(静脉吸毒和输入血制品)、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感染,因而HIV和HCV的合并感染也很多见. 相似文献
210.
感染性腹泻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中尤为突出。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与抗生素的使用,儿童感染性腹泻中细菌性因素的比例逐步下降,而由病毒引起的腹泻所占比例越来越多。目前常见的引起儿童腹泻的病毒包括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肠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EAdv)、诺如病毒(norovirus,NoV)、扎幌病毒(Sapporo virus,SaV)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