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7篇 |
内科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45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药学 | 15篇 |
中国医学 | 8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目的 探讨硒对氟诱导NRK-52E细胞凋亡的拮抗作用。方法 实验设对照组、染氟组、染硒组、硒干预组,培养NRK-52E细胞,染毒72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AMPK及线粒体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5.97±0.09)%]比较,5、20 mg/L NaF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92±0.24)%、(11.06±0.17)%]明显升高(P<0.05);与20 mg/L NaF组比较,17.1、34.2 μg/L硒干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46±0.09)%、(9.88±0.08)%]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20 mg/L NaF组细胞AMPK磷酸化蛋白、bax、Cyt-C蛋白表达[分别为(0.73±0.16)、(0.99±0.16)、(0.73±0.08)]、活性caspase-9和caspase-3蛋白表达[分别为(1.17±0.17)、(1.51±0.42)]均升高(P<0.05);与20 mg/L NaF组比较,17.1、34.2 g/L硒干预组AMPK磷酸化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6±0.12)、(0.48±0.15)]、bax、Cyt-C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55±0.09)、(0.61±0.16)与(0.30±0.06)、(0.34±0.05)]及活性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76±0.11)、(0.40±0.12)与(0.35±0.12)、(0.27±0.04)]均降低(P<0.05)。结论 AMPK介导的线粒体通路参与了硒拮抗氟诱导NRK-52E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Sch-B)对染矽尘大鼠血清唾液酸(sialic acid,SA)和铜蓝蛋白(cerulopasmin,CP)的影响. 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染矽尘组、Sch-B干预组,每组16只.采用暴露式气管内注入法给染矽尘组和Sch-B干预组大鼠一次性染矽尘(50 m...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幼儿小脑内皮质及髓质的微血管形态学特点。方法采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显示小脑内皮质及髓质的微血管形态及吻合情况。结果本实验不仅成功地显示出清晰的微静脉,而且发现小脑内微静脉的引流区域呈现尖向皮质浅层、底向髓质的“直立的宝塔松”形状。另外还发现在小脑回顶及脑沟两侧,有少数微动脉以锐角自软脑膜动脉发出后斜穿入皮质深层。小叶两侧的皮质深层动脉可通过髓质内微动脉相互建立连接。结论经本研究室改良后的碱性磷酸酶染色法能清晰显示小脑内微血管构筑,并首次发现较粗大的皮质髓质动脉进入髓质后可直接发出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幼儿基底神经节微血管构筑的形态学特点.方法:采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显示幼儿基底神经节的微血管形态及吻合.结果:本实验成功地显示出微静脉,且观察到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吻合.基底神经节各核团内的微动脉有两种类型即长微动脉和短微动脉.其走行迂曲,多为树根状、树藤状和弓状,分支以大锐角发出多见,但也可见直角和钝角发出者,经1~4级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基底节区内各核团和内囊微血管密度高低不等,其由高到低依次为壳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核、苍白球、内囊.结论:基底神经节各核团内微动脉的走行迂曲、形态各异,可能是该区易发生出血的形态学基础.各核团间微血管密度的差异,说明各部神经细胞的需氧量和代谢的活跃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冲动与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性.方法:以既往史和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评分区分攻击组(30例)与非攻击组(3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一般临床资料、Barratt冲动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 相似文献
38.
患者,女,62岁,因反复晕厥18d入院.18d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流涕、体温达38℃,服感冒药后症状消失.但2d后爬楼时出现胸闷继之晕厥,无大小便失禁,后渐清醒,病人未就诊.半月前又因胸闷到职工医院就诊时再次出现晕厥, ECG示Ⅲ°房室传导阻滞收入院治疗.心肌酶学检查显示明显升高(CK>1000u/L),诊为AMI予以扩冠、抗凝治疗,病情趋稳定.5d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晕厥、心跳停止,予以心脏按压、电复律等处理后神智转清,之后一天内晕厥2次,心电监护示直线,予以心脏捶击后转复,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纳差,体力活动明显受限,既往健康.查体:老年女性,神智清,精神差.口唇轻度紫绀,双肺呼吸音低,肺底可闻及湿口罗音,心率108次/min,心音低,无杂音.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利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涂抹法建立中国地鼠颊囊黏膜癌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癌变不同时期的组织学动态变化过程。方法: 将60只雄性中国地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模型组(24只)、溶剂对照组(12只)、空白对照组(24只)。溶剂对照组仅涂丙酮液,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以0.5% DMBA涂抹中国地鼠两侧颊囊,每周3次,共15周。分别于第6、9、12、15周将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随机处死6只,溶剂对照组处死3只,在肉眼及光镜下动态观察颊囊黏膜癌变全过程的形态学和显微组织学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MBA长时间处理后模型组地鼠相继出现口腔内黏膜充血、增厚、溃烂化脓、白斑及菜花状赘生物等变化,经历了单纯上皮增生(6~9周)、不同程度上皮异常增生(9~12周)、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12~15周)等阶段。结论: DMBA涂抹法可成功建立中国地鼠颊囊黏膜癌前病变、鳞状细胞癌模型,发病过程与人类口腔鳞状细胞癌相似,为口腔鳞癌的多阶段、多步骤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0.
目的 鉴定26S蛋白酶体非ATP酶调节亚基13(PSMD13)在Ⅱ型糖尿病中国地鼠的表达及对其理化性质、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功能结构域等进行分析,为深入研究其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SMD13 mRNA在中国地鼠和糖尿病地鼠肝、骨骼肌、脂肪和小肠组织的表达;PSMD13氨基酸序列从NCBI网站下载,氨基酸同源性分析采用DNAman软件;PSMD13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采用Prot Param在线工具;PSMD13蛋白的亲疏水性、信号肽、亚细胞定位采用Prot Scale软件分析;PSMD13蛋白结构域、二级结构分别采用Conserved Domain数据库和SOPMA工具分析;PSMD13蛋白质的互作蛋白及功能网络采用STRING数据库分析。结果 RT-qPCR结果显示PSMD13 mRNA在糖尿病地鼠脂肪组织中表达下降;PSMD13位于中国地鼠第3号染色体,含有13个外显子,相对分子质量为42 942.48,含有378个氨基酸残基;PSMD13理论等电点为6.1,属酸性蛋白;其与小鼠、大鼠、果蝇、猩猩和人PSMD13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7.78%;PSMD13... 相似文献